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又出半年“成績單”

2021年07月19日07:37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體化,從“紙上”落到“地上”

“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筑,現代的人”,這是人們對上海青浦、蘇州吳江、浙江嘉善這塊長三角腹心的深情凝望。如今,除了“吳根越角”,青吳嘉三地有著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身為長三角一體化的“試驗田”和“樣板間”,示范區的一舉一動都引人關注。7月13日,示范區交出制度創新半年“成績單”,18項具有突破性、首創性的制度創新成果,成為示范區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

看方法:播撒下18顆創新“種子”

7月的長三角,驕陽似火。蘇州吳江汾湖大橋邊,身穿制服的環境監測人員一遍遍重復著同一套動作:放下打撈罐,用滴管分裝湖水樣本,把樣本倒在試紙上,比對色卡判斷水質……

其實,正在上演的是一場跨區域的水質聯合監測。“17名工作人員中,來自我們蘇州吳江的有6名、上海青浦的有7名、浙江嘉善的有4名。”吳江環境監測站副站長黃榮華告訴記者,位於浙江嘉善和蘇州吳江交界處的汾湖,是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內典型的跨界水體,三地採集和分析的方法不同,使用的儀器和系統不同,監測結果都會不同。

把時間撥回兩年前,那時的青浦、吳江、嘉善在水質監測上溝通不多,也沒進行過數據互認。“自從示范區推進一體化后,三地才展開聯合監測。”黃榮華說,如今,三地每月進行一次聯合監測,實時共享監測成果,互認數據,並協商建立統一的監測標准,“相信在三地的合作下,汾湖水質會越來越好。”

跨界環境保護,最怕“各家自掃門前雪”。但在示范區內,“三家攜手辦大事”已成為“游戲規則”。在過去的半年中,這一“規則”也在規劃管理、生態保護、項目管理、要素流動、公共服務和體制機制等多個重點領域播撒下18顆創新“種子”。

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來自嘉善的楊蔚體驗著“一碼通行”的便利。“從挂號看病到支付費用以及取藥,電子醫保憑証都可以一碼通用,與在浙江就診一樣的待遇。”楊蔚說。今年5月,示范區率先實現“異地就醫結算全領域免備案”,230余萬參保人員在85家醫療機構擁有“同城化”就醫結算福利。6月,示范區更實現異地就醫結算“一碼通”,參保人員到75家定點醫療機構門(急)診異地就診,可直接使用醫保電子憑証,無需攜卡即可結算。

在工商銀行上海長三角示范區支行E-CNY跨區域稅費繳納窗口,來自吳江的金先生感受著數字人民幣稅費繳納的新奇。“人在上海,就能立馬繳納老家的稅款。”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營商和產業發展部主管王梓烔介紹,以往,在公共服務上是存在跨區域隔閡的,如今,使用數字人民幣進行跨區域稅費繳納、跨區域生活繳費等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場景已實現。

看成果:讓百姓享受一體化的“溢價”

區域發展上有一句經典的話,叫“大就是美”,也就是說打破了行政壁壘以后,要素會在更大的范圍內流動起來,會重塑經濟地理,會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產生一體化的“溢價”。從國際上看,像紐約都市圈、東京都市圈、漢堡都市圈等,都拿到了這種“溢價”,這是先行區域的經驗,長三角也不例外。

“長三角一體化的‘溢價’效應正在示范區率先顯現。”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用三個紅利概括道:空間紅利、制度紅利、市場紅利。

在張忠偉看來,一體化意味著各揚所長,三省一市把各自的資源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轉化成為共同的競爭優勢,這也就是通常說的“攥指成拳”。

一條康力大道,跨越江蘇和上海的重要省界湖泊——元蕩,讓吳江區和青浦區之間原本40分鐘的車程,縮短至5分鐘﹔一班示范區公交2路,從黎裡旅游集散中心至上海軌道17號線東方綠舟站公交,成為全國首條應用數字人民幣支付的跨省公交線路,大大降低出行成本﹔示范區內省道的省界收費站被一一取消……降低通勤的成本,提高通勤的效率,示范區一體化的空間紅利是實實在在的。

制度的紅利也在示范區不斷顯現。上海牽頭修訂了《上海海外人才居住証管理辦法》,把在吳江和嘉善認定的海外人才視同為上海市的海外人才,享受相關的公共服務政策。推行“醫保一卡通2.0版”,不通過建新的醫院,而是推進醫療保障的同城化,把三地優質的醫療資源進行了共享。

相比於道路貫通帶來的暢行無阻,示范區生機勃勃的景象更來自於市場的活力。“前段時間,我碰到示范區先行啟動區五個鎮的書記,他們都在講示范區成立以后,好的企業紛至沓來。現在是地方選擇項目,選擇能夠更好體現環境友好的項目,這個轉變是非常大的。”張忠偉回憶。

從更大的范圍看,2019年長三角經濟總量在全國佔比是23.9%,去年提高到24.1%,今年一季度,又提高到24.6%。“我們用了21個月,已經意識到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紅利不一定通過政府財政的二次分配體現出來,而是可以通過制度設計直接惠及百姓和企業,這個就是大賬、長遠賬和戰略賬。”

看未來:“隻問攀登不問高”

用此前示范區執委會主任華源的話說,示范區的一體化制度創新,就像在“無人區裡闖新路”,沒有先例可以借鑒,需要示范區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上半年以來,示范區已經出台了18項制度創新成果,同時我們還在抓緊研究17項左右的制度成果。”張忠偉在發布會上透露,這些制度成果包括示范區先行啟動區國土空間規劃、水鄉客廳控制性詳細規劃、示范區先行啟動區統一的規劃建設導則、示范區第二批公共服務建設共享清單等,都是各方關注度高、難度比較大的制度創新,預計在今年10月底左右拿出成果。

從制度創新到制度紅利,就是要從“紙上”落到“地上”,推動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一直以來,示范區堅持制度創新與項目建設“雙輪驅動”,用項目來為制度提供生動的實踐案例和應用場景。

在項目方面,示范區今年重點圍繞“一廳三片”重點區域,互聯互通、生態環保、創新發展和公共服務四個板塊,推進65個重大項目。

記者了解到,如元蕩生態岸線的修復及貫通工程,建設長度8.1公裡,到今年10月底二期將實現竣工,屆時元蕩生態岸線長度將達到10.5公裡﹔祥符蕩生態圩岸示范段,全長2公裡,已於5月開工,將於10月初基本完成﹔上海軌交17號線西延伸工程,已於6月28日開工﹔嘉善沉香村共同富裕示范村,是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共同富裕示范點,一期項目預計今年10月底前建成。

此外,華為研發中心、中車智能制造星艦項目、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谷、長三角(上海)智慧互聯網醫院二期等高含金量項目都在緊鑼密鼓推進之中。在今年8月中旬舉辦的第二屆示范區開發者大會前,示范區開發者聯盟也將進一步擴圍,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和社會機構來為示范區賦能,讓示范區這塊國家試驗田亮點不斷、熱度不減。

“有句老話說,要在秋天收獲豐碩的果實,必須在春天種下種子,而且要辛勤地勞作。”發布會上,張忠偉感慨地說,示范區的建設剛走到第二年,正處於辛勤勞作的階段。“示范區人隻問攀登不問高,我們和兩省一市部門一起擰成一股繩,共同創造價值,也會共同分享價值,最終的結果都是要讓示范區的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 本報記者 沈佳暄

(責編:蕭瀟、孟二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