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個南京人擰成一股繩守護“寧”安

越是在疫情防控最關鍵、最吃勁的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信心,以最果斷嚴格最精准有效的措施迅速遏制疫情擴散蔓延。
“上下同欲者勝”。堅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南京全城上下萬眾一心,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礡力量,守護“寧”安。“天使白”“藏青藍”“紅馬甲”……他們奔走在街頭巷尾、社區醫院,共同筑起抗疫長城。
“居民遇事,不問我問誰呢”
“小章,我們什麼時候解封啊?”“我老伴慢性病快到復查的時間了,怎麼辦啊?”一睜眼,各式各樣的電話、消息就會不斷涌到章蘇寧的手機裡。南京祿口街道白雲路社區的網格員章蘇寧,這兩天每天休息不超過4個小時,“我是網格員,居民遇事,不問我問誰呢?”
白雲路社區21日成為中風險地區,26日調整為高風險地區。為居民送餐送藥、對周圍環境定時消殺、安排專業部門收運垃圾……樁樁件件都是章蘇寧每天需要協調處理的事情。忙完往往已經深夜,社區臨時指揮室的椅子就成了他和同事們休息的地方。
用“可知”保障“可控”,日前,南京正陸續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工作。“不能讓居民一股腦聚集,容易增加感染風險。”“我建議,按棟分時分段檢測。”20日凌晨3點,在結束核酸檢測后,一場“頭腦風暴”在雨花台區雨花街道翠竹園社區黨群中心內上演。
“解決人員聚集,力爭科學有序,是當務之急。”經過反復探討,大家達成一致,一套分色標注、靈活管理的核酸檢測流程出爐。
“1-2棟綠色,3-4棟橙色……”翠竹園社區黨委書記單亞麗指著一份樓棟分色辨別卡告訴記者,小區56棟樓的檢測順序都做了科學區分,這些卡將從門縫塞到居民家中,減少直接接觸。
25日上午10點,第一批居民走出家門接受二輪核酸檢測。“分時檢測,到了我這棟有人提醒,很貼心!”居民在朋友圈晒出一張張照片,小區立馬成了令人羨慕的“別人家小區”,但單亞麗並沒有停止琢磨。
“小區有近8000名居民,第一次核酸檢測后,我們發現手動登記信息的方式工作量大且不易統計,於是我又找了轄區熱心企業,連夜開發了一套專屬登記系統。”單亞麗說,“系統會自動比對居民是第幾次進行核酸檢測,這也為我們數據梳理提供更為精准的手段。”依托社區、物業、業委會、社區社會組織構建的協商議事“四方平台”,截至26日下午,翠竹園社區已完成近6400人的核酸採樣工作。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南京中院機關黨委一級主任科員劉蘇幗在江北新區珍珠路社區核酸檢測點連續值了18小時的班。25日上午6點半,劉蘇幗和另外3名同事趕到檢測點,隊伍已經排到了小區外,其中大多是早起的老人。為節省時間,劉蘇幗一遍遍幫助老人注冊領取採樣碼,截圖保存,一上午至少操作了上百部手機。
從早上6點半到下午3點半,除了10多分鐘的吃飯時間可以坐下來,其余時間劉蘇幗都是站著引導排隊秩序,給忘戴口罩的市民拿口罩,領著不舒服的老人到通風的地方休息,一遍遍地大聲引導居民分兩列排隊檢測……“3個小時是一個坎,那個時候腿特別酸痛,但是咬咬牙挺過去了,腿就麻木沒感覺了。”當天,珍珠路社區共完成1萬多人的核酸檢測。
“疫情不退,我們不退”
疫情無情人有情。第二輪核酸檢測開始后,全省各兄弟設區市立即向南京伸出援助之手。各地馳援的醫生、護士、志願者來到南京后,顧不上滿身的疲憊,立即投入到緊張、忙碌的戰“疫”中。
“南京需要核酸採集隊員,明天就出發,誰報名?”“我報名!我參加過去年的核酸採樣隊。”“我是黨員,我報名!”……24日晚9點,僅1小時,靖江市人民醫院護理部就收到了200多人的請願申請。
25日晚,忙碌了一個白天后,揚州市中醫院醫生姜琳趁著換班趕緊扒了幾口飯,就和同事匆忙出發。隊員們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挨家挨戶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服務。“老小區沒有電梯,就一棟一棟地爬,回來時已經渾身濕透,一天走了兩萬多步。”姜琳說,為了節省一套價值幾百元的防護服,有的隊員忍住幾個小時不喝水、不換班、不上廁所。
採集咽拭子只是檢測步驟的開始,快速、保質保量地報告結果才是關鍵。江蘇省人民醫院檢驗科平時最大日接納標本品量是5000份,現在猛增至2萬份左右。檢驗學部所有人員取消休息、休假,24小時三班倒,人歇機器不停。南京中大醫院檢驗科的工作量一下子翻了10倍,檢驗科22人分成6人一個班次,每班6個小時四班倒,24小時出具近萬份核酸檢測報告。
守住一道關,護好一城人。隔離管控、流調溯源……連日來,南京警方協同相關部門積極做好社區防控和區域封控,通過數據排查與基層核查相結合,從嚴做好重點人員核查登記管理、集中隔離管控等工作。
南京交警機場高速大隊公安檢查站是祿口機場高速的“出入口”。這幾天,大隊民警堅守一線24小時輪班,逐一排查疫情相關車輛及人員,嚴防嚴控疑似人員及車輛入內,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
南京南收費站是南京溧水、高淳區市民往返市區的主要通道,也是離寧去往常州杭州合肥方向的重要通道,以往日均出城車輛達1.7萬輛次。時間緊迫!值班民警緊急排班,兩人一班值守6小時,輪班堅守查驗點直到支援警力趕到。25日上午7時至26日12時,查驗點共查驗出城車輛5027輛,勸返涉及黃碼123輛車次。
南京市公安局公交治安分局自22日凌晨5時30分起,牽頭組成車站疫情防控專班,部署警力24小時值守兩站地區鐵路、長途客運車站8處進站通道,配合安檢工作人員逐一檢查進站旅客健康碼及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証明,守牢城市防線,嚴防疫情風險外溢。截至26日晚9時,累計勸返無核酸檢測証明旅客3.1萬余人,保障兩站地區核酸檢測點共檢測6.1萬余人,分流轉運周邊檢測點1.2萬余人。
“向組織請戰,懇請在抗擊疫情一線奉獻熾熱的青春力量!”時隔18個月,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民警汪洋又一次寫下請戰書,鄭重簽名后按下鮮紅的手印,支援成賢街小學核酸檢測點。引導人員有秩序排隊、解答受檢人員提出各種問題……“要不了半天,喉嚨感覺要冒煙,比警體訓練跑10公裡還厲害。”上周六,來不及休整的汪洋接到了新任務,接替同事執行隔離點常態化安保和人員轉運工作。
“千萬個南京人擰成一股繩必將無往不勝”
“每一位南京人的點滴付出可以匯聚成抗疫的偉力,千萬個南京人擰成一股繩必將無往不勝。”25日,南京市新冠疫情聯防聯控應急指揮部發布《致市民朋友的一封信》。
千萬個可敬可愛的南京市民,每一個人都是這座城市抗擊疫情的主體,每一個人都是防線上不可缺少的一環。進一步“嚴緊實”、織密防控網,離不開廣大市民的積極配合。
“您好,請出示健康碼。”“我有、我有!早就准備好了!”26日清晨,在小行小區公交站乘車的袁懷明主動向26路公交車司機展示在家就調好的健康碼。
“我昨天就做完第二次核酸檢測了,這種時候我們老百姓能做的就是積極配合支持防疫工作。”聽說從26日起,南京乘坐公交需出示健康碼,袁懷明特意在出門前讓女兒將自己的健康碼調到展示頁面,怕一不注意按錯導致界面退出。“我年紀大了,手機擺弄得慢,提前調好不耽誤大家時間。”
26日上午,南京市律協副會長、三法律師事務所黨支部書記劉偉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說,這幾天,三法所每天都有律師在檢測點服務,有的是年輕律師,有的是資深律師,不少人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共產黨員。
劉偉是玄武區第一批上崗的“律師客服”,他的任務是給“黃碼”市民打電話,告知他們如何安排居家隔離、核酸檢測,並且協助填寫《居家健康監測告知書》。一個電話短短三四分鐘,他既要給居民講解清楚現階段的防疫措施,又要回答居民焦心的問題。在他看來,南京是個近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海量數據怎麼採集、怎麼判定,技術要求很高,先期工作中的一些問題需要市民多多理解,相信后續政策會越來越精細,防控措施也會更加精准。他不時從各方面了解防控最新進展,把得到的消息向市民一一說明,很快得到電話另一端的理解。
面對新冠疫情,青年人正迎難而上,以實際行動展現青年擔當。
“我去幫南京一個小忙,很快,我很安全。”22日,1999年出生的大連小伙,今年剛從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畢業的鄒存昊在朋友圈裡寫下這樣一句話。
“本來是來做第一輪核酸檢測,但看到現場人手十分緊張,就毫不猶豫地報名志願者了。”鄒存昊說,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70多歲的老人,從8點排隊到11點做完核酸檢測,老人一直在現場忙活,“自己作為青年人,在這個特殊的時候,總得為大家做些什麼。”
登記檢測人員信息,協助醫護人員搬運、清點醫療物資,協助社區工作人員做好“黃碼”人員排查……鄒存昊的工作簡單卻又繁瑣。
“算上今天,小鄒已經是第7次來社區幫忙了。”南京市鼓樓區中央門街道新門口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王衛平告訴記者,這幾天,省軍區南京第二十離職干部休養所、南京市第三幼兒園等單位,許多青年志願者都自願來社區幫忙。“有他們的幫助,我們第二輪核酸檢測和人員排查效率提高了不少。”王衛平說。
25日晚10點,雨花台中學高三學生陳明希從龍江體育館離開,這是他在鼓樓區鳳凰街道白雲園社區核酸檢測點當志願者的第一天。
“看到有社區在網上招募志願者,我就立馬報名了。”穿起紅馬甲,不滿17歲的小伙子熟練地指引人員進場、登記。“爸爸是警察,整天忙得回不了家,我也想向他學習,為疫情防控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相較於值班的辛苦,劉蘇幗更願意談及讓她眼眶發熱的暖心事——一位阿姨擔心她接觸太多手機感染,一個勁往她手裡塞手套﹔一個排隊的小朋友把手上的養樂多遞到她跟前,笑著問:“阿姨辛苦了,養樂多你喝嗎?”更讓她感動的是,在長達四五百米的隊伍中,即使是拄著雙拐或者坐著輪椅的人,也都響應號召自覺排隊,很少有人申請特殊照顧,“那個時候心裡默默為南京點贊,有這樣一群可敬可愛的南京人,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戰‘疫’。”
□ 本報記者 方思偉 仲崇山 顧敏
林元沁 倪方方 陳明慧 陳珺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