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啟動主城區第三輪重點地區核酸檢測 目標人群約143萬

16日,在揚州文昌花園社區核酸檢測點,醫務人員為居民進行核酸檢測採樣。 本報記者 萬程鵬 攝
16日6時30分起,揚州主城區重點地區第三輪核酸檢測正式啟動——從街鎮、園區、景區到鄉村,新一輪面向143萬目標人群的採樣就此開始。此前,揚州市已在主城區開展7輪大規模核酸檢測,並針對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開展了兩輪核酸檢測。
發放檢測券、自制表,強化採樣管理
6時30分,邗江區新盛街道綠楊新苑社區居民的“一天”,在核酸採樣中開始。
134棟樓、1.25萬居民、60歲以上人員有3000多名……從這些數字,就可以大致了解組織這場社區全員核酸樣本採集的難度。比如排隊,就曾讓負責維持現場秩序的新盛街道社會治理局局長劉玲傷透腦筋,“得幾個大喇叭同時開、人使勁喊,不到一上午嗓子就能喊啞。”更讓她揪心的是,這項工作開展之初,很多老人因為怕排隊的人多,凌晨3點多就來到採樣點前。如何讓群眾少排隊,同時做到“不落一戶”?社區開始採用分時段、分樓棟通知和發放統計核酸檢測券的辦法。
小區共設兩個採樣點,分別位於西邊和東邊的兩個居民活動廣場。社區工作人員把134棟樓分為9個網格,網格員根據採樣進展情況按樓棟通知居民下樓,每位居民從下樓到採樣結束,用時基本控制在10分鐘內。居民下樓時,候在樓下的樓棟長會給每人發放一張檢測券。“券是社區自己制作的,每次顏色都不一樣,這次是粉色。”劉玲說,每張券上標注時間、第幾輪核酸檢測以及居民樓棟號等基本信息。等一輪採樣結束,志願者們統計回收的核酸檢測券,和居民信息一對比,哪些人沒來,一目了然。
為實現“應檢盡檢”,各街道社區“八仙過海”。
11時,程友琴排在等候採樣隊伍裡,不時展開手中那張A4大小的紙。江蘇聯誼農副產品批發市場1號門處,等候採樣的隊伍中還有五六十名商戶,他們手中也都有一張那樣的紙。這是農批市場自制分發的商戶核酸檢測登記表,“商戶每人一張,每次採樣時我們在上面戳個章。”文峰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唐建成告訴記者,聯誼批發市場負責揚州近九成的蔬菜供應,必須保証所有人員“應檢盡檢”。
相較核酸檢測剛開始時,採樣方法已有不同。“最早商戶們都去附近社區設立的採樣點,但檢測結果往往次日才能查詢,這造成市場對商戶當日的管理難以開展。”唐建成記得,8月4日起聯誼批發市場就在場內專門設置了一處採樣點,要求所有商戶一天一測。
12時,在位於揚州老城中心地帶、距文昌閣僅500米的通泗社區,採樣正有序開展。“‘應檢盡檢’已逐漸成為揚州人的共識。”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楊寶勤感慨,這一共識形成的背后,是數不清的汗水和熬不盡的夜,“通過將前幾輪檢測收集的數據和居民大數據信息比對,從而基本鎖定最初漏檢的人員,然后電話通知與勸說、上門貼小紙條留下網格員和志願者手機號,以及登門排查‘三管齊下’,最終才壘實了防疫長城中社區採樣這關鍵的一段。”
優化採樣點位布局,推出個性化服務
16日10時,瘦西湖西門廣場上,附近小區的居民們自覺相隔一米,有序排隊採樣。
景區採樣不同於一般街區,這類空間內人員密度更為不均,實現“應檢盡檢”,難度不小。
“從第二輪核酸檢測開始,我們就實行分時間、分區域檢測,但即便這樣,安排還是不夠精細。”揚州瘦西湖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潘茂洲說,后來社區採取多項措施深挖排查。比如,五亭社區雖然隻有2300多人,但構成相對復雜——14個小區裡,有高檔別墅區,更多的仍是老舊小區和村鎮。“在因出現確診病例而被封閉的‘大虹橋路34-1’小區,我們請來醫護人員專門採樣,使之既被覆蓋又與其他小區的樣本採集分隔開。針對五亭社區二三十名不能自行前去採樣的居民,則組織醫生上門。”
疫情發生后,處於揚州這座城市中央的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被劃定為高風險地區。從8月15日起,在蜀岡-瘦西湖景區3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設立起47處採樣點,相較於7月28日第一輪主城區大規模核酸檢測時增加了13個。
“採樣點增加,主要是根據封閉小區、封控小區數量和人口不斷優化布局。”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疾控分中心主任竇建瑞直言,景區常住人口13.45萬人,但相較普通城區,各區域人口密度相差較大,“比如城北片區、梅嶺街道人口密集,平山鄉等地人口就相對稀疏。如此一來,更需要精准科學調整採樣點設置,最大化用好採樣檢測資源。”在她看來,優化採樣點不只是解決人員空間分布的問題,還能在方便居民就近採樣的同時,避免大規模聚集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
“景區還要求轄區所有社區為60歲以上老人設置‘綠色通道’,減少老人排隊時間。”竇建瑞介紹,採樣點增加,無疑會增加工作量,目前在核酸採樣點上工作的醫護人員共計300余人。“我們景區隻有兩個衛生服務中心、幾十名醫護人員,主要還是靠市裡、高郵等地支援。”
採樣點增加的同時,檢測范圍也在進一步聚焦。記者注意到,8月15日舉行的這一輪主城區重點地區核酸檢測中,該景區共4個街道參與,而到16日,參與街道已下調為3個,這樣可以使檢測力量更多用在“刀刃”上。“檢測精度、採樣組織方式都在實戰中一次次優化。”竇建瑞回憶道。
立足城鄉接合部,召集“能人”、簽訂責任書
鄉鎮,城市防疫網絡的“神經末梢”,也是核酸檢測樣本採集過程中容易出現疏漏的地方。城鄉接合部,又是集鄉鎮、老舊小區和新建高檔住宅小區於一體的地帶——臨近槐泗河的平山鄉,就是一面觀照揚州城鄉接合部核酸採樣開展現狀的“鏡子”。
“在城鄉交界處做到‘應檢盡檢’,相較主城街區和景區難度更大,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更復雜。”平山鄉西華門社區第一書記羅永琴說,疫情發生后,外地居住人口、外來滯留人口、常住租客以及村民成為開展採樣工作重點面向的群體。“為提高大家的配合意識,我們挨家挨戶上門登記,確保不漏一人。”羅永琴說,碰到不願聽從勸說、前去採樣的人,隻能一遍兩遍三遍地勸說、發微信短信打電話反復爭取。
事實上,從這位社區第一書記翻出的數據中不難看出,自揚州主城區第三輪大規模核酸檢測採樣開始,社區主動配合的人明顯增多,“第三輪採樣,登記點位上數到的人頭數增加至5016人,這個數字后來一直保持了下去。”
為實現“應檢盡檢”,羅永琴不隻召集網格員靠“鐵腳板”挨家挨戶跑,還注意“使巧勁”。“對症下藥”的第一步,就是鎖定社區特點——這裡既有老庄台、老舊小區,也有高檔小區。“老庄台”指代當地的村民小組,“老舊小區”則是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沒有物業甚至沒有圍牆的11幢“散落”居民樓,這兩部分人口加起來佔全社區的四分之一。“除網格長、網格員上門摸排住戶情況,還發動老庄台熱心腸且有一定影響力的‘能人’參與。”而對於老舊居民小區內復雜的租住關系,社區還與房東簽訂責任書,要求房東對租戶進行監督、促使租戶參與採樣。
多措並舉,城鄉接合部採樣氛圍緊湊起來,其中坐落於平山鄉的小星組令羅永琴印象深刻。“在這個庄台,外地暫住人口達到村組人口的三分之一。為鼓勵大家參與採樣,社區組織網格員、老黨員和有威信的村民一齊上陣,做村民思想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勸導產生了積極作用,“小星組不僅實現‘應檢盡檢’,村民自主防疫的意識也越來越強。”
雖然“防疫長城”逐漸成型,但竇建瑞清醒意識到,落實“應檢盡檢”的重點和難點地區仍在城鄉接合部。“對有固定住所的人員,基本靠日常工作能夠摸清,因此排查重心逐漸轉向外來人口,尤其是群租房租戶。”記者在採訪中也獲悉,進一步織密採樣“網眼”的相關工作專班已正式運作。
□ 本報記者 李睿哲 顧敏
洪葉 楊頻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