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鹽城阜寧:鄉村振興開新局 老區人民日子更紅火

馬燾燾
2021年12月12日21:42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劉總,您訂購的盆栽已經裝車了,預計明日送達,后期有什麼想了解的,隨時來電話。”在鹽城市阜寧縣羅橋鎮林舍村的苗木種植基地,種植能手武春翔看著發往杭州的一車盆栽,臉上笑容洋溢。今年以來,在鹽城市委富民強村幫促工作隊的幫助下,他種植的19畝的苗木、300多個盆栽效益不錯,直銷浙江等地。

近年來,阜寧縣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振興,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全力帶動集體增收、農民致富,乘勢而上推動鄉村振興開新局。

產業興旺 促農民增收

10月30日,在阜寧縣吳灘街道老沙村的百畝梨園內,金色的梨子壓彎了枝頭,顧豐生和工人們正在採摘。作為群眾推選出來的黨員中心戶,多年來,他任勞任怨地傳授當地村民梨種植技術。

正是在顧豐生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村民購買了梨樹苗,開始走上了梨種植的致富路,老沙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梨樹村。目前,該村擁有山水梨、無名梨、皇冠梨、黃金梨等早、中、晚不同時期成熟的10多個品種,暢銷蘇南以及上海等大中城市。

在羅橋鎮林舍村,村支書胡立春通過50畝的苗圃園,為村民們描繪著小康模樣。在這裡,40多種名貴花卉爭奇斗艷,制作的盆景銷往全國各地,而胡立春和全村120余戶的300多人則全程參與苗木種植和銷售。“我們的盆景主要客戶是辦公和家具的室內場所,所以體型不大。”在苗木產業的帶動下,2020年該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30.8萬元,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300元。

在阜寧縣,林舍村的成功並非個案,像這樣的特色產業村在該縣多達120個,極大地帶動了村集體增收、農民致富。

“如何讓鄉村的未來更有‘奔頭’,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我們工作隊駐村的‘第一書記’,跟村支部書記一起努力,緊扣富民強村主題,把發展產業作為主要路徑,結合村情實際,逐村謀思路、定方案,通過產業發展實現村集體和農民穩定增收。”鹽城市委駐阜富民強村幫促工作隊隊長、縣委副書記戴雲峰表示。

前不久,江蘇省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發布了一批“江蘇省數字鄉村建設優秀案例”,阜寧縣憑借“阜寧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綜合大數據應用平台”入選。據悉,該平台通過衛星遙感數據、實時精確的氣象數據以及物聯網數據等多源數據的採集、分析與可視化展現,為種植農戶提供精細到地塊的具體農事建議。自投入運營以來,提升全縣農業經濟效益超17.4億元;輻射示范應用企業用戶、新型經營主體用戶等超300個。

生態宜居 村貌展新顏

“光禿禿的樹木少了,單調的河面沒有了,走在河邊,能看見不同植被的風貌,還能找回兒時質朴的景觀。”經過一系列整治,位於溝墩集鎮的串場河面貌一新,成為了不少人日常休閑打卡地。

去年以來,阜寧縣把串場河在縣域內的治理與交通道路改造和重點景觀工程結合,重點建設鹽運灣、芳林洲、戲沙岸3個節點,田園風光段景觀重點建設安樂村段節點,以及溝墩集鎮段水鄉特色景觀,受到了當地群眾好評。

據阜寧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8年開始,該縣以美麗阜寧建設為統攬,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手棋”。每月一次各鎮“家家到”觀摩評比﹔縣領導當“裁判員”,現場評比打分﹔鎮黨委書記當“解說員”,講解經驗做法和工作成效﹔條線部門負責人當“點評員”,對工作質量和效率進行點評﹔群眾代表作為“監督員”,現場提出問題……全程直播、全程解說、集中觀摩、現場打分,通過大比武的方式實現了農村人居環境全域全面升級。

截至去年底,阜寧縣已累計新建農村新型社區186個,48595戶群眾住房條件得到改善,累計拆除房屋42829戶,示范線沿線拆除低矮破舊房屋1656戶,拆除廢棄廁所、圈舍、違章建筑等8000多處,從根本上提升了沿線人居環境風貌。

好風景還需要交通道路的保障。在阜寧縣孫鄭居委會東面,曾有兩條年久失修的小橋:農民街橋和孫鄭橋。“過去橋很窄,車輛到這裡都需要減到很慢的速度才能通過。逢年過節,大家都不願意從這裡走,但又不得不走。”說起改造前的孫鄭橋,居民孫殿鬆深有感觸,“這次政府幫助我們修建拓寬通行,以后通行方便很多,我們大家都很滿意。”

“我們的農民街橋和孫鄭橋主體全部完工,現在進入瀝青攤鋪階段。”施工方負責人魏加德表示,“我們投入了壓路機、瀝青攤鋪機,另外還增加了水瀝青噴洒機械、保証今天兩座橋全部攤鋪完成給老百姓通行。”

鄉風文明 弘揚正能量

在三灶鎮豐墩村,一口古井正見証著時代變遷。

“每年回家看到這口井,心裡就踏實了。”據豐墩村村民介紹,作為本村人的“鄉愁”寄托,曾經一段時間,這樣一口古井卻面臨保護不到位的尷尬。

為弘揚傳統文化,2020年,阜寧縣專門出台了加強老鎮老村老建筑老樹保護的工作文件,對轄區內的“老物件”劃定保護范圍,建立電子圖文檔案,明確管護責任人,樹立保護標識。通過系統性保護,讓這些“老物件”更好地傳承文化,真正成為“鄉愁”守望地。

鄉風文明的同時,黨風廉政建設亦不鬆懈。

“今天的宣講課很重要!以前總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做事,今天徹底了解了哪些碰不得、沾不得、摸不得,掃除了平時思想上容易忽視的盲區。”三灶鎮樓子村經管員顧亞軍在聽完紀法宣講課后感觸很深。上周,阜寧縣紀委監委第三監察員辦公室主任黃文華來到樓子村,結合農村工作實際,從黨史中揭示黨紀黨規的發展歷程,剖析農村黨員干部違紀違規的具體情形,並對遵紀守法提出實踐要求,幫助黨員干部劃定思想“紅線”、標明行為“底線”、樹立道德“高線”。

自黨史學習教育以來,阜寧縣從現有的79處紅色遺存、10個英烈村中發掘內涵,打造36個清廉村居。“用身邊的紅色資源打造‘清廉村居’,既能夠加強黨性教育,也能夠潛移默化發揮文化育人、鼓舞人的作用。”林道村書記李權成表示。

“通過抓思想、觸靈魂、強監督,督促村(社區)‘兩委’班子做到忠誠、干淨、擔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阜寧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代主任王懷亮如是說。

(責編:耿志超、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