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南京溧水持續探索城鄉融合“最優路徑”

2021年12月22日11:42 | 來源: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溧水持續探索城鄉融合“最優路徑”

溧水區晶橋鎮太陽庄獵狐運動基地一期地塊日前順利成交,為項目建設按下“加速鍵”。該地塊是溧水區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中成交的首宗異地調整入市地塊。高質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入市、科技成果入鄉轉化、生態價值實現、產業協同平台建設和農民持續增收,是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建設的五項重點任務。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突出縣域融合,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高水平建設寧錫常接合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作為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的一部分,溧水區聚焦土地、科技、產業等要素,持續探索“城鄉融合”最優路徑,引領全區高質量發展。

探索土地多種形式入市,梳理城鄉融合項目91個

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之本,相對於城市國有土地挂牌入市,農村土地入市遇到的問題更多,也更復雜。

太陽庄獵狐運動基地項目位於溧水區晶橋鎮仙壇村,一期18.3畝地塊中,部分為存量建設用地,部分為農用地。針對這種情況,溧水區通過增減挂鉤指標完成農用地轉用后,成功入市。

“針對不同地塊的特點,我們探索了就地入市、異地建設、宅基地集中整治等多種入市形式。”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溧水分局權益利用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制定了以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管理辦法為主導,以收益調節金征收、收益管理、使用權抵押貸款等規則為配套的“1+3”政策體系,從基准地價、交易規則、交易平台、登記管理等多方面健全入市制度體系,做到入市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土地入市,不僅要規范有序,更要保障農民利益。溧水區按照“農民利益不受損,長遠生計有保障”原則,探索一次性補償、土地置換、土地收益買保障三種補償方式。

“一張藍圖”繪到底,溧水區堅持規劃先行,把好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入市的第一道關。啟動全區60個行政村村庄規劃編制工作,首批5個村完成省廳備案入庫,同時還建立了土地入市項目准入預審機制,從產業方向、建設內容等方面進行評估論証,保障項目落地后,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截至目前,已梳理出城鄉融合項目91個,涉及集體土地入市面積2611.28畝。

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入市,提升了鄉村空間價值,激活了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據介紹,晶橋鎮太陽庄獵狐運動基地項目總投資3億元,作為該鎮發展健康產業的重點項目之一,建成投用后將進一步增強所在片區的活力。

搭建技術產權交易平台,打通科技成果入鄉“堵點”

位於溧水區白馬鎮的南京利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近日與江蘇省農科院達成合作,后者將轉讓甘藍新品種“蘇甘35”專利許可,用於農業規模化種植。

“我們在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現代農業分中心(以下簡稱‘分中心’)的平台發布技術需求后,他們很快就為我們找到了轉讓方,很方便。”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本土農業企業,創新技術需求大,以前不知道到哪裡找技術,分中心正好解決了他們的苦惱。

很多農業企業都有類似的難題。南京國家農高區科創工作人員劉非介紹,為了解決技術供需信息不匹配的問題,分中心構建了技術交易網上平台和技術產權交易體系,同時建立了一支超百人的技術經理人隊伍,促進供需兩端精准對接,可為線上線下技術交易服務全鏈條提供確權、挂牌、評估等“一站式”綜合服務。

分中心自今年3月成立以來,已匯聚南京農業大學等5家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資源,挖掘114條企業需求,發布80多條專利成果,交易金額近2000萬元。

以南京國家農高區為先行區,溧水區探索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制、農村集體成員收益機制等,積極營造促進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的創新生態。

打通科技成果入鄉轉化的“堵點”,溧水區還出台措施鼓勵科技人員返鄉創業。位於溧水區和鳳鎮的華成蔬菜合作社吸引了10多名大學生以技術入股,探索形成了“即研即推,即創即轉”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和“農業經營主體+基地+農業科技人員”的創新創業服務模式,近年來促成轉化、示范、推廣新成果和新技術27項。

科技賦能,農業的“含金量”更高。華成蔬菜合作社土地租金由原來的700元/畝提高到現在的1200元/畝,帶動100多家農戶戶均年增收萬元以上。

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

近日,產於溧水區白馬鎮的藍莓,經雙吉蘇輝果蔬專業合作社加工為藍莓果脯后,穿越大半個溧水,來到位於溧水經濟開發區的直播電商基地,通過直播帶貨,銷往全國各地。

這是溧水區推動城鄉融合,工農互促的生動縮影。

產業是城鄉融合的基石,鄉村產業興旺,才能實現城鄉生產要素的跨界流動和高效配置。溧水區發改委綜合科負責人張煜介紹,該區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導向,依托南京國家農高區和溧水經濟開發區兩大高能級產業園區,打造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同時,通過提升農業園區建設水平、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等措施,促進農村產業跨越發展,推動城鄉要素深度融合。

以白馬鎮為例,當地“兩莓”(藍莓和黑莓)種植已有30多年歷史,圍繞農業結構調整目標,溧水區大力發展“兩莓”產業,在完成“兩莓”高效種植示范園的基礎上,重點打造白馬農科產業示范園,建設特色田園鄉村白馬紅色李巷組團,推進“兩莓”深加工,發展以紅色教育和“兩莓”為特色的農旅產業等。

在白馬鎮石頭寨村,藍莓種植戶張有才與德國小伙馬克斯合作引進德國技術種植有機藍莓,供不應求,每畝收益超過2萬元。去年,張有才花了數十萬元把家裡的小院裝修后,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他說,有城裡人出資300萬元,想買下他家的小院,他沒舍得賣。“現在村裡條件好了,‘一腳油門’就到城裡,和住城裡沒啥兩樣。”張有才滿滿的幸福感溢於言表。

白馬鎮這樣的鄉村“新景象”正在溧水區各個村落上演。2020年,溧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過城鎮居民2.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隨著城鄉融合發展的持續推進,城鄉界限日益模糊。溧水區委主要負責人近日在專題調研城鄉融合試驗區建設時表示,溧水將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形成共同互助、城鄉互補、深度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努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城鄉融合發展。(胡英華)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