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超8000億背后的徐州實力

2021年,徐州市GDP突破8000億大關,同比增長8.7%,經濟增速持續好於全國、全省。徐州邁出了“十四五”穩扎穩打的第一步,交出了一份靚麗成績單。逆風飛揚的數據在經濟下行壓力和全球疫情的情況下,顯得尤為可貴。
站在徐州看徐州——
盡管經濟發展面臨疫情沖擊、產業轉型升級壓力等多方影響,但是徐州GDP分別於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突破5000億、6000億、7000億和8000億,每2年就能躍進一個新的千億級,這說明徐州市經濟發展的穩定性不斷增強。
在2021年的數據公布中,徐州經濟發展被概括為“全市經濟運行穩中提質,綜合實力再上新台階”。徐州經濟躍上新台階,背后是高質量發展的硬核支撐。
從老工業基地到新舊動能轉化,徐州轉變發展理念,在新賽道上加速起跑。
過去一年中,徐州市五大行業整治基本收尾,363家四小行業企業整治完成,完成13家鋼鐵、焦化企業設備拆除,37個轉型升級項目加速推進,19個重大轉型項目建成投產。
近年來,徐州逐漸擺脫了重工業的底色,不斷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全力構建“6+4+N”現代工業新體系。過去一年,徐州六大新興主導產業產值達到3193.6億元,同比增長19.7%。去年,在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排位中,徐州提升至第24位。徐州擁有10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位列全省第一方陣,在蘇北地區遙遙領先。
徐州也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2021年,徐州進出口數據比較亮眼,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1254.23億元,增長18.3%,從貿易方式看,機電產品和農產品進出口分別增長13.0%和33.7%。從貿易市場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額435.49億元、增長6.1%。
在公布的全年數據中,有一處細節數據彰顯了徐州經濟的活力。2021年,徐州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全省第一,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徐州服務業經濟穩步復蘇,消費能力突出。
站在淮海經濟區看徐州——
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徐州不負眾望,以超過8000億元的GDP總量和接近800億元的增量,獲得淮海經濟區雙項冠軍。臨沂以5466億元的GDP總量排名淮海經濟區第二。濟寧以5070億元的GDP總量排名第三。
地處江蘇、安徽、河南、山東四省交界處,徐州在2017年被國務院正式批復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憑借自身區位優勢,發揮經濟磁吸力、城市影響力,輻射全區。淮海經濟區城市中的淮北距離省會合肥有278.8公裡的車程,距離徐州卻隻有66公裡。這決定了相對於省會,淮北更易接受徐州的產業轉移和幫扶。宿州、棗庄等城市也存在著相同的情況。
為了抱團發展,淮海經濟區各城市已經有了諸多協同發展的探索。去年4月21日至22日,安徽省黨政代表團在江蘇考察訪問期間,徐州市和宿州市簽署了《全面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12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提出徐州與淮北對口幫扶﹔12月20日,淮海經濟區10市共同簽署了《淮海經濟區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一體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
地緣上的親近,疊加經濟的輻射力和政策的引導力,讓越來越多的周邊勞動力流入徐州。2021年外省來徐就業辦理錄用備案人數5.30萬人,增長73.6%。人口的流入也進一步佐証,徐州正在成為區域中心型城市。
站在江蘇看徐州——
去年,江蘇全省所有城市全部入圍“中國百強城市”榜單,被稱為“蘇大強”。蘇州以2.2萬億元的經濟總量獨佔鰲頭,為其他各市打樣。
雖然一馬當先,成績當前,蘇州卻從來不乏危機感。蘇州瞄准“創新”這個重要賽道,加快構建高水平創新集群。2020年,蘇州成立姑蘇實驗室,加速實現蘇州從“制造驅動創新”向“創新驅動制造”的轉型升級。
徐州與蘇州的做法不謀而合。徐州加快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為建設產業強市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去年徐州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達到214個,增加5個。全市專利授權量4.19萬件、增長53.1%,有效發明專利達2.07萬件、增長21.4%。為了促進更多創新成果在徐州產業化,2021年10月22日徐州成立了深地科學與工程雲龍湖實驗室,加速高端科創平台建設。
被認為最有可能沖擊“萬億俱樂部”的常州和徐州今年GDP雙雙突破8000億元大關。其中,常州GDP達8807億元,增長9.1%,經濟總量繼續位居江蘇省第五位。徐州GDP在2021年達到了8117.44億元,在全省排名第六。
常州和徐州同處於8000億量級,如何再接再厲,沖上新的經濟量級,兩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考量。
智能制造產業成為常州破萬億的最大底氣。“十三五”時期,常州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新型碳材料產業入圍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制造業單項冠軍數量列全國地級市第一。
徐州以工程機械與智能裝備為首的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徐州產業經濟的“頂梁柱”。去年徐州市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9.7%。在《2021中國數字經濟城市發展白皮書》中,徐州榮登2021數字經濟城市發展百強榜,並獲評數字經濟發展二線城市。
無論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力,還是數字經濟轉型,都反映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徐州蓬勃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未來,徐州將全力向“萬億”沖刺。徐州“十四五”規劃已經指明了發展方向:堅持“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戰略不動搖,努力做大經濟規模、做強經濟實力、做優經濟結構,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5%左右,力爭到2025年經濟總量躋身萬億元城市行列。
本報記者 曲美慧 孫馮燕 唐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