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江蘇代表委員熱議如何用好用足政策工具包

2022年03月11日07:36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把“好鋼”用在實體經濟“刀刃”上

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聚焦市場主體需求,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一系列減負紓困新舉措。

全國人大代表、天工國際董事局主席朱小坤算了一筆賬:去年集團研發投入達3億元,按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僅此一項政策,就可讓企業少繳稅7500萬元。乘著政策的“東風”,今年集團研發投入預計增長30%。

在以實體經濟見長的無錫,這一政策紅利可放大到上百億元。全國政協委員、民盟無錫市委主委、無錫市副市長高亞光粗略估算:去年無錫GDP總量達1.4萬億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約3.5%,達490億元,其中規上企業研發投入佔比稍大,科技型中小企業佔比略少,“但保守估計也有上百億元的總量”。特別是近年來,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四新經濟”在無錫快速崛起。去年,無錫“四新經濟”市場主體總數達14.99萬戶,新增“四新經濟”企業佔新設企業總量的比重居全省首位。“無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面廣量大,地方政府的補貼激勵不可能‘均勻洒水’,隻能採取競爭性政策,通過公平規則好中選優,而加計扣除是普惠性政策,也就是說,隻要企業產生有研發行為、研發成本,就可以得到100%加計扣除,這對於激勵企業加大創新力度,尤其是扶持初創型科技企業的成長,將是非常大的利好。”

減稅降費,一直是市場主體關注的熱點話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堅持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減稅與退稅並舉。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

記者梳理發現,疫情發生以來,近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減稅降費都是最受關注的政策之一。從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留得青山”,到助力市場主體“青山常在”,從前年減稅降費超2.6萬億元到去年減稅降費約1.1萬億元,再到今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實踐已經証明,減稅降費是助企紓困直接有效的辦法,是“放水養魚”、涵養稅源的好辦法。

“今年減稅降費等一攬子政策,延續了政策的精准性,體現了有為政府對有效市場的積極引導。”財稅學者、南財大財稅學院院長朱軍認為,加快經濟復蘇,宏觀經濟政策指向很明確,以夯實制造業這個中國經濟的基石為根本目的,以激發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為核心。無論對於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還是面臨重重壓力的制造業企業,首先是通過稅費減免等政策工具,為它們切實降低負擔,增加流動性,從而在變局中活下來,由小變大,穩就業、穩增長就有了堅實基礎。

為企業雪中送炭,助企業煥發生機。今年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減稅與退稅並舉。減稅降費重點向制造業、小微企業以及科技型中小企業傾斜,有助於提升企業內生活力和創新能力。就在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召開當天,國家稅務局在官網發布信息,標題即傳遞鮮明信號——全力以赴確保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落地生根。

“降低稅率,說到底是用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加法’和市場活力‘乘法’的倍增效應。”對今年實施的新的組合式稅收支持政策,尤其是今年減稅的“重頭戲”增值稅留抵退稅,朱軍分析估算,這一塊減稅規模預計達約1.5萬億元。作為我國最大的稅種,增值稅稅收收入佔稅收總收入的40%左右。實行增值稅留抵稅款退稅,政府將原來企業留到以后抵扣的稅款提前退給企業,可減少企業現金的佔壓。

為“大手筆”減稅降費點贊的同時,高亞光也關注宏觀政策的延續性。“作為受益面最大的惠企政策,減稅降費政策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延續多年的好政策,而且無論是規模還是幅度,中小微市場主體、制造業都是主要的獲益群體和受益行業。”在她看來,政策穩定,有利於推動市場主體圍繞政策目標形成穩定的經濟行為,“穩政策就是穩預期,對實體經濟來說,宏觀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是企業最好的發展環境。”

政策工具箱的出台,不僅會帶來“看得見”的真金白銀,也在逐漸引發出“窪池效應”,激發出企業興實體、強實業的信心和決心。

“政府工作報告列出的九項年度工作任務,有三項涉及市場主體,篇幅長,而且政策干貨多。”支持實體經濟的系列舉措中,全國人大代表、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素明最看重創新激勵,“創新驅動是壯大鞏固實體經濟根基的關鍵所在”。去年,今世緣實現營收超60億元,同比增長超20%。這樣的逆勢增長,主要得益於多年堅守的品牌創新、工藝創新。站在新起點,今世緣瞄准了下一個目標——到2023年,實現銷售過百億元。“跨越趕超,還是要聚焦創新。”周素明透露,結合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要求,今世緣將做好重大項目謀劃建設,持續不斷推進技改擴能,建設智慧工廠,用現代科技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動能。

朱小坤同樣看重政策背后傳遞的鮮明導向,“創新要以企業為主體,這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通過實實在在的支持和激勵體現出來,這對科技創新企業來說是極大的鼓勵。”在他看來,等待政策性減負是遠遠不夠的,企業的自主創新更為重要,“一個企業必須每天都在創新和再創新的路上,否則就會被淘汰,隻有持續創新不斷攻克‘卡脖子’關鍵技術,才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唯一出路。”

減稅降費、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政策之外,高亞光關注到,今年中央打出的政策“組合拳”中,也有不少競爭性政策,比如重大項目支持、扶持“專精特新”企業等。“普惠性政策,隻要企業符合就可以申請,政策能夠精准直達﹔競爭性政策的落地,除了企業自身要努力,也需要地方政府在企業成長的‘兩頭發力’。”她以培育“專精特新”企業舉例,在“小巨人”企業的成長周期裡,創立初期,企業偏向於對政策和資金的需求,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容錯度去陪伴成長﹔在企業成為市級或省級“小巨人”、向國家級發起沖刺時,政府指導作用可能會大於“錢”的扶持。目前無錫已累計獲評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12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2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6家,市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6家。這背后,離不開一系列配套政策的支持。高亞光透露,近期無錫將專門出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標准,篩選一批發展潛力大、成長性好的優質中小企業入庫,力爭明年入庫企業數量超5000家。

兩會后,建立政策承接和落地機制,讓國家的惠企政策以最快速度、最高精度、最大限度落到最關鍵、最需要的地方,將是擺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題”。高亞光告訴記者,近期無錫市兩會即將召開,“相信研究相關配套政策,努力實現政策疊加效應,以無錫之穩為江蘇之穩、為全國大局之穩作貢獻,將會是此次市兩會的重要議題。”

□ 本報記者 孫巡 顧敏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