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立法保障375萬流動人口權益 讓異鄉人成新市民

“我老家四川的,來南京找工作,剛住下來碰到疫情工作就暫時擱置,索性在社區當志願者,幫忙維持核酸檢測秩序。”3月26日晚,在南京油坊橋蓮花北苑社區核酸檢測排隊時,一名志願者在交談中向記者介紹自己。
在蓮花北苑社區,一半以上住戶都是外來流動人口。而在南京,流動人口數量已超375萬。今年,江蘇首部關系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法規——《南京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條例》也正式施行。這些被稱作“流動人口”的人們,對於駐足逐夢的城市,有著何種憧憬?對於城市來說,如何才能讓他們安心留下來?
安身:六成以上流動人口居住超一年
外來人口持續流入,見証南京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
南京市人大的調研報告顯示,從來源地區看,南京來自省外的流動人口佔流動人口總數的60%以上,主要來自安徽、河南、山東、四川等地﹔來自本省其他市縣的佔總數近40%。他們中,男性佔多數,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佔比近90%﹔從事軟件、金融、文教、餐飲、物流等服務行業的佔60%以上,其他以建筑工程、制造業等從業人員為主。“人口流入的主因仍是就業,就業結構與產業形態相輔相成。”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徐琴說。
從教育程度看,南京流動人口中初高中學歷最多,其次是大專以上學歷、藍領居多。“大量流動人口承擔著較為辛苦的工作,增加了市場供給,為南京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徐琴認為。
來自安徽阜陽的孫懷標和妻子董霞,在南京內橋菜市場已賣了18年菜,孫懷標“主外”,負責到農戶家收菜﹔董霞守攤,每天5點半起床,從出租屋走1公裡到攤位,花2個小時在攤位上擺滿30多種蔬菜,等待顧客選購。她經常一個人忙到下午6點收攤,一天賺幾百元錢。
“攤位費一年3萬多元,房租一個月2000多元,生活壓力挺大的。”董霞感慨,她有兩個孩子在南京讀書,一個上高中,一個上初中,這些年賣菜隻夠日常開支,尤其近幾年線上銷售興起,生意受到一些影響,她也嘗試做蔬菜外賣,但生意不好,加上忙不過來,最終不了了之。
董霞一家的生活,折射出相當一部分南京流動人口的現狀——舉家外遷打工,逐步擺脫“候鳥式”流動就業模式,居住和工作環境相對固定。數據分析顯示,南京流動人口中,六成以上居住超過一年。
“流”入城市,謀更好的前程。26歲的李代娣來自浙江寧波,2018年的一趟南京之旅,讓她對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發展勢頭迅猛的現代化都市心生向往。畢業后,她來到南京市協作者社區發展中心,成為社會工作人員,為流動兒童、農民工、青年學生、志願者等提供公益性社工專業服務。“在這裡,我能獲得更豐富的信息,得到更好的技能鍛煉,邊干邊學,不斷增強自己的技能水平。”李代娣說。
如今,流動人口對於實現個人價值的願望更加強烈。學會一門手藝、掌握一項技能、提升自身學歷,不僅能實現更高的收入,也意味著更豐富的選擇、更廣闊的發展平台。能否擁有這樣的機會,逐漸成為他們是否留在南京的重要考慮因素。
安居:公平享有公共服務十分重要
47歲的左美雲在南京江北新區一家工廠當電焊工,妻子、3個孩子以及年邁的父母都在老家淮安,平時聯系靠視頻電話,隻有過年回家才能團聚幾天。左美雲說,他平時吃住都在工地,月收入1萬多元,比留在老家強很多。“肯定想過返鄉,3個孩子都在上學,我在南京也沒房,沒能力負擔教育成本。父母日漸年邁,也希望我能就近照顧。”
天平的一頭是賺錢,一頭是家庭。深夜思鄉,左美雲常常輾轉反側。“當然更希望能一家人在南京留下,但現在也就是想想。”
“與定居需求相對應的,是流動人口在流入地面臨制度方面和家庭方面的雙重障礙,流動滿足了養家糊口、改善生活的需要,但隨之也帶來一定的家庭問題,比如留守流動兒童的撫養和教育、留守老人的贍養等。”徐琴說,流動人口願不願意來、能不能留下,很大程度要看公共資源質量,取決於能否公平享有公共服務。
記者注意到,為滿足流動人口的發展需求,近些年,南京正加緊增加供給,努力推動公共服務從“有”向“好”。比如,南京啟動實施“戰疫情促就業十萬研究生寧聚行動”,多方籌崗積極引聚青年人才來寧就業創業﹔實行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全面推行建筑工人信息實名採集、施工現場考勤管理、開設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把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經費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對全市接收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進行補助等等。
但短期內,一些隱形障礙仍難打破。南京市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對南京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調研中,他們發現一些問題,比如在弱勢流動人口救助、未成年人保護、勞動權益保障、社會保險等方面,還有比較多的具體工作沒有落實或無法落實﹔在社會權利的行使,如選舉、工會等方面,沒有相應的規章制度,具體工作中也沒有涉及。比如,部分社區組織活動時會設置一些附加條件,要求參加活動的人員必須是本地戶口或本區域人員,把部分企業外地來寧從業人員排除在外,導致其不能享受一般市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來自農村的流動人口選擇隻遷居不遷戶口。57歲的巫后平來自安徽蕪湖,在南京一家菜市場當管理員已有5年,月收入6000多元,他妻子在南京給女兒照顧孩子。“我女兒工作后,戶口已遷到南京,我們也不怎麼回老家,就在南京生活,但一直猶豫要不要把戶口遷來。”他解釋說,他和妻子一直在老家交新農保,到60歲每年就能領1200元,家裡還有幾畝田承包給別人,年收入2000多元,“在南京落戶可能就享受不到這些福利了”。
安心:以法治維護流動人口權益
如今,流動人口已成為城市發展重要的參與者,是有著多種生活需要和合法權益的新市民。這就要求流動人口的服務與管理的理念不斷更新、規范化和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
今年1月1日起,《南京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條例》施行,這是江蘇省內首部關於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的立法,重點規范流動人口的信息採集和管理、公共服務、權益保障。《條例》明確,南京要將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列入市域社會治理考核評價體系,緊密結合城市未來發展目標和規劃,加強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促“常客”留下來“長住”,讓“長住”扎下根“入籍”,壯大高技能人才和產業工人隊伍,為南京集聚高科技含量、高勞動素質、高建設熱情的“人口紅利”。
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魏從農介紹,《條例》突出對流動人員要服務在先,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應當遵循以人為本、公平對待、依法管理、融合發展的原則,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例如,為流動人口中經認定為各類人才的,提供創業激勵、人才安居、教育醫療等服務﹔鼓勵和支持流動人口集中的開發區、工業園區、企業,建設流動人口集體宿舍或租賃住房﹔逐步擴大流動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面,為符合條件的居住証持有人提供保障性租賃住房、租賃補貼﹔為流動人口子女接受學前教育提供便利,保障符合條件的流動人口子女在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在本市參加中考、高考等。
這些政策利好,都建立在居住証上。《條例》規定,擬在南京市行政區域內居住七日以上的流動人口,應自到達居住地之日起七日內進行居住登記﹔擬在南京行政區域內居住六個月以上的流動人口,在申報居住登記的同時可申領居住証。憑借這張証,來南京的流動人口可享受義務教育、基本公共就業服務等7項權益,以及辦理出入境証件等9項便利。“《條例》還呼吁全社會應當關心、理解、尊重流動人口,鼓勵流動人口主動融入當地社會,參與居住地經濟社會事務的管理,增強主人翁意識。”魏從農說。
未來,居住証的使用功能和服務便利還將有可能進一步擴大。“目前南京居住証已實現線上申領,我們還將進一步提高服務管理信息化水平,為流動人口辦理政務服務事項提供更多便利。”南京市公安局二級警務專員馬群說。
推動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新生代農民工、農村學生升學等重點人群有序落戶城市,是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的核心。近年來,南京調整優化積分落戶政策,去年吸引1.33萬人落戶,數量比上年增長13%。相比而言,暫時不具備落戶條件或不願落戶的流動人口,數量更為龐大,通過地方立法保証他們應享有的公共服務,南京此舉值得點贊。從“安身”“安居”到“安心”,讓375萬流動人口同享美好生活,南京溫情值得期待。
□ 本報記者 胡蘭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