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三個故事走近這部首創性《條例》 事關雨花英烈精神傳承

顧姝姝 實習生李靜曄
2022年04月02日15:45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又是一年清明至。今年,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多了一份儀式感。

4月5日起,《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園保護條例》(下稱《條例》)將正式實施。作為全國首部保護具體烈士紀念設施的“點”上立法,《條例》為全國開展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立法探索給出了“南京方案”。

翻閱《條例》發現,“傳承和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章節是整部《條例》條款設置最多、內容最豐富、亮點最鮮明的部分,其將南京在傳承弘揚雨花英烈精神中許多創新、成熟的做法,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化。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的集中殉難地,從1926年至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在這裡犧牲的烈士數以萬計。雨花英烈精神是什麼?如何傳承和弘揚雨花英烈精神?《條例》文字的背后蘊藏著什麼?人民網以三個故事帶您走近這部《條例》。

舞蹈《雨花石的等待》劇照。受訪對象供圖

《雨花石的等待》編導冀曉春:

經過日日夜夜的磨合,這種精神仿佛已經長在她們身上

“宣傳、黨史、文化和旅游等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以雨花英烈事跡與精神為題材的文藝創作,打造文學、影視、戲劇、美術、音樂等文藝精品。”——《條例》第三章第三十一條

一束燈光、一張木椅、一封信件翹首以待﹔一塊紅紗、一身旗袍、一枚紅星高高舉起。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獲獎作品《雨花石的等待》以革命歷史故事“半個世紀的等待”為原型,把雨花英烈許包野和妻子葉雁蘋的故事搬上了舞台。

“2018年,我與在中國歌劇舞劇院當導演的兩位同學到雨花台採風,聽了許包野和葉雁蘋的故事,心裡很受觸動,就商量把這個故事用古典舞的形式搬上舞台。”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教師冀曉春說。

“我當時帶了一批大一新生,可塑性不錯,就想著由這些女孩來擔任群舞演員。”冀曉春介紹,這些十六七的女孩子,一開始感受不到故事裡“舍小家愛大家”的精神。於是,冀曉春帶領她們一次次到雨花台,為學生們講述雨花英烈的故事。

從大一初次排練到大四完美演出,《雨花石的等待》經歷了不斷的打磨。“沒有雙休日和節假日,她們幾乎每天都泡在練功房裡。”冀曉春發現,“經過日日夜夜的磨合,這種精神仿佛已經長在她們身上。隻要她們一上台,每個人都是葉雁蘋。”

冀曉春說,過去到雨花台隻覺得它是一個烈士陵園,如今卻有著深厚的感情。“2020年,參加‘荷花杯’比賽之前,我帶著學生又來到雨花台。伴著舞蹈作品的背景音樂,我再次講起許包野的故事,大家淚流滿面。”冀曉春感慨,這幫孩子大學四年成熟了很多,進步很大,這要感謝雨花台,感謝許包野和葉雁蘋。

據了解,2020年,《雨花石的等待》從全國175部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第二名。

2021年迎建黨百年時,丁芝秀老人帶領少先隊員唱《盧志英中隊之歌》。雨花台區實驗小學供圖

中國人民大學高級研究員劉志勤:

在盧志英中隊的經歷是自己人生的“奠基石”“引路燈”

“鼓勵少先隊和共青團的基層組織爭創以雨花英烈英名命名的榮譽。陵園管理機構應當會同相關部門共同制定雨花英烈英名命名規范。以雨花英烈英名命名的少先隊、共青團基層組織,應當崇尚、珍惜、維護命名榮譽。”——《條例》第三章第二十九條

在南京,以雨花英烈的名字命名少先隊已有近70年歷史。1955年,時任南京雨花台區中心小學六(1)中隊輔導員的丁芝秀接手了一個紀律差、愛惡作劇的“問題班”。用什麼辦法把孩子們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一次中隊會上,丁芝秀朗誦了《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作者盧大容是雨花英烈盧志英的兒子。隊員們紛紛提出要到雨花台祭掃烈士墓,可烈士究竟埋在雨花台哪裡呢?隊員們連續找了3天,終於在西峰找到了。

烈士的精神就這樣像一支熊熊燃燒的火炬,把孩子們的心都照亮了。他們主動寫信給盧大容,表達自己繼承烈士遺志努力學習的決心。半年后,這個全校出了名的亂班變成了先進班集體。南京團市委決定以盧志英的名字命名這個優秀中隊,全國第一個“盧志英中隊”就這樣誕生了。

67年過去了,當年的雨花台區中心小學已經更名為雨花台區實驗小學,“盧志英中隊”卻一屆屆地傳了下來。不僅如此,這所小學先后創建了“孫津川中隊”“何寶珍中隊”等12支以雨花英烈命名的英雄中隊。

英雄中隊的經歷,幫助一代代少先隊員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並成長為建設祖國的棟梁。第三屆盧志英中隊的中隊長劉志勤用“奠基石”“引路燈”來形容那段經歷。“雨花台在我們學校附近,在這裡犧牲的盧志英烈士就像我們的親人。丁芝秀老師在我們的人生啟蒙期成立盧志英中隊,讓我們有了一個具體的學習楷模。在培養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方面,盧志英中隊對我們的影響可以說是潛移默化。”如今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擔任高級研究員的劉志勤回憶,“我們不僅經常幫行動不便的老人洗衣做飯、參與社區衛生大掃除活動,還給當時的南京市長寫信提建議。”

雨花台區實驗小學校務辦主任張婭表示,“學校少先隊工作緊緊依托雨花台,以‘學英雄、爭創英雄中隊’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把紅色教育與中隊成長結合起來,將英雄的英名寫在隊旗上,印在隊員心坎中,使昔日的英雄成為隊員崇敬、學習的榜樣,更引導隊員們將英雄的品行傳承,在時代的發展中彰顯著永恆的魅力。”

2021年,“小雨滴”志願者參與雨花台紅色尋訪,看望吳振鵬烈士女兒。受訪對象供圖

“小雨滴”志願者李歆:

從最初的好奇到內化為對紅色文化傳承的責任

“陵園管理機構應當邀請雨花英烈親屬、青少年學生、共建單位代表、專家學者等加入志願服務隊伍,開展志願講解、流動宣講、文藝展演、線上展示等活動,宣傳和弘揚雨花英烈事跡與精神。”——《條例》第三章第三十條

雨花台烈士紀念館“小雨滴”志願服務隊是在雨花台從事志願服務的志願者的統稱,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當時的“小雨滴”僅僅是南京農業大學成立的一支雨花台志願講解隊。

成立16年來,“小雨滴”志願服務隊肩負著傳播雨花英烈精神的重要使命。南京農業大學的李歆是其中的一員。從2016年加入志願服務隊,6年間,她從一名本科生成長為學校輔導員,如今又在母校讀研究生,身份在變,志願服務工作則一直在堅持。

談及自己的第一次志願服務,李歆記憶猶新:“2016年,我第一次在雨花台紀念館裡義務講解英烈故事。講解結束后,我以為游客都會離開,但令我詫異的是,他們不約而同地站在那兒給我鼓掌,說小姑娘講得真好。”

2021年6月,李歆還帶領南農“小雨滴”一起去四川尋訪一位烈士親屬。88歲高齡的王奶奶是吳振鵬烈士的女兒,退休后在樂山市關工委“雨花英烈親屬宣講團”擔任宣講員。“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烈士親屬,王奶奶給我們講了很多故事,讓我感覺像是面對一部活著的歷史。”李歆感慨,到場的親身聆聽讓自己備受震撼,與王奶奶的交談像是上了一節深刻而又真實的黨課。

從第一次獲得認可時略顯羞澀的“小雨滴”志願者,到現在帶領“小雨滴”活躍志願一線的指導老師,李歆的心態也發生了改變。“如果說最開始是對於志願服務的一種好奇,加入組織后,更多的內化為對於紅色文化傳承的責任。”李歆坦言。

2019年,李歆成為學校理學院的一位輔導員,她時常帶領學生們開展各類紅色文化活動。在她看來,對於大學生而言,志願服務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讓學生變得更有責任感,“紅色文化能堅定他們內心的選擇,給他們在遇到困難時繼續走下去的力量。”

“在立法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受到雨花台是個寶藏。我們希望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進一步強化烈士陵園的保護,提升傳承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的成效,讓雨花台烈士陵園成為南京紅色文化資源一張最具代表性的名片,讓雨花英烈的事跡和精神一代代傳下去。”南京市人大法制(工)委立法處一級主任科員尚世鈺如是說。 

(責編:唐璐璐、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