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門:春耕生產農作忙 市民“菜籃”拎得穩
春光不負,農時不誤。盡管面臨復雜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但我區春季農業生產並未因此按下“暫停鍵”,各地、各相關部門紛紛行動,強化保障、加緊作業,從南到北呈現一派忙碌的生產景象。
新模式上陣 糧食穩產有一套
4月24日,海門港新區錦明村傳來好消息——為配合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種子已經全部進倉到位,待連續晴好天氣出現,就可下地種植了,種植規模約200畝。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利用大豆和玉米同一生長季節的優勢,將單一種植玉米或大豆改為高稈作物玉米和矮稈作物大豆搭配的復合種植。“海門地區實行2行密植玉米帶與4行大豆帶交替種植。與單一種植玉米相比,每畝地玉米產量相當,但可增收大豆100公斤。”區作栽站副站長沈華介紹。
針對中央、省、市一號文件特別提出的“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要求,我區在深掘大豆種植面積潛力的基礎上,全面貫徹落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任務,並將8000畝種植任務逐級分解到鎮、村。同時,我區明確對進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每畝合計補貼320元,其中,中央財政每畝補貼150元,省財政每畝補貼170元﹔對示范方、示范片實行項目補貼,全面提升糧食、油料綜合產能。
以實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為代表,今年以來,我區仍著力構建科學合理、安全高效的糧食及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端穩端牢百姓飯碗。以省級綠色優質高產創建項目為重要載體,全面應用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推進良種良法配套、減肥減藥結合、綠色高產同步,努力挖掘糧食增產增效潛力,提升糧食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程度,著力提升糧食效益和競爭力。目前,我區夏糧在田面積32萬畝,進一步夯實了全年糧食豐收基礎。
機械化運用 田間作業效率高
當下,正是小麥赤霉病防治的關鍵期,位於臨江新區的峰光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內,兩台自走式噴杆噴霧機忙碌地穿梭在麥田間噴洒農藥。這兩台自走式噴杆噴霧機是合作社今年新購置的,合作社負責人張濤表示,機械化病虫害防治,一方面減少了人員聚集,另一方面提高了防治效率。
南通強盛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設施大棚內機聲隆隆,農機手駕駛著拖拉機在棚內進行除草作業。“一台拖拉機每小時可除草10余畝,作業效率與人工相比提高10倍,既節省了人力成本,也緩解了‘用工荒’。”公司負責人陸小強說。
受疫情影響,機械化運用擴大成為今春我區農業生產的一大亮點。今年以來,我區充分利用農機具保有量逐年增長的優勢,不斷增加農機具的投入。把各項惠民政策落實到位的同時,下移服務重心,共組成5個農業技術服務小分隊,為全區范圍內使用農機的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種植散戶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今年,我們還將加大農機新機具、新技術在特色農業領域的推廣運用,讓特色農業的優勢更加凸顯。”區農業農村局農機科主任曹亮說。截至目前,全區已檢修農機具約2500台,上陣作業農機具7600余台,農機手、維修工在全區實現合理有序流動。
多舉措發力 蔬菜生產不耽誤
日前,記者來到我區大型露地蔬菜種植基地——華冠果蔬專業合作社看到,20多名工人分散在田間,將一株株新培育的秋葵苗栽入被銀光膜覆蓋的泥土中。
去年,華冠果蔬專業合作社試種了15畝秋葵,獲得了相較於其它蔬菜更高的經濟效益。今年,合作社直接將秋葵種植規模擴大至200畝,一躍成為我區最大的秋葵種植基地。此外,合作社早在3月初擴種了50畝西蘭花。“我們通過錯峰種植、引進蔬菜新品種、更新種植技術等方式,提升了蔬菜生產能力,蔬菜單產大概能增加30%至50%。”華冠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郭振春表示,區裡提供了多項服務指導,擴種后並不擔心無銷路。
農情調度顯示,今年,我區春季蔬菜生產規模穩中有增,蔬菜播種面積達13.825萬畝,同比增長0.43%﹔蔬菜產量達25.734萬噸,同比增長5.21%,整體供應充足。全區蔬菜整體價格基本處於政府指導價范圍內。
疫情影響下,蔬菜能夠實現穩產保供,得益於我區多措並舉、協同發力。一方面,加派專業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蔬菜生產基地搶抓農時開展蔬菜春耕春管﹔引導種植主體調優種植品種、茬口模式,使用水肥一體化、機械化耕整地、機械化植保等省力化栽培技術,緩解疫情期間用工難的問題,豐富市場供應。另一方面,實時調度全區各地蔬菜生產,每周發布海門區蔬菜穩產保供工作周報,並實時分享給農業龍頭企業、農民經紀人、供應鏈公司和其他部門。同時,引導種植主體積極與線上平台開展深度合作,全面打通產供銷渠道。
此外,我區著力抓好綠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設,通過上門溝通和線上線下指導方式,成功對接相關區鎮落實了7個南通市綠色蔬菜產業基地和3個省級園藝作物標准園創建單位,提升了我區綠色蔬菜佔比,進一步提高了我區蔬菜供應質量。
本報記者俞蘇華 通訊員曹國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