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江蘇近半數建筑工人年逾五旬 老齡化、用工荒問題凸顯

2022年04月28日07:50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未來,誰來為我們蓋高樓

據江蘇省建筑工人實名制信息管理服務平台統計,目前江蘇860萬建筑業從業人員中,有建筑工人560萬人。其中,18歲-40歲、40歲-50歲、50歲-65歲的建筑工人佔比分別約為29%、23%、48%。

未來十年,將有近一半、約210萬名建筑工人超過60歲,陸續退出一線作業崗位。而另一邊,一個個建筑業項目開工建設,年輕農民工卻越來越難招,工地上“老齡化”“用工荒”現象日益凸顯。未來,誰來為我們的城市“添磚加瓦”?

“新鮮血液”難補充,

超齡工人要離場

47歲的袁吉雲來自徐州豐縣,自2013年起進入建筑行業,近10年間輾轉北京、無錫、蘇州多地,最近落腳在張家港。守著水泥鋼筋,袁師傅的日常規律、忙碌而單調,通常清晨6:30上工、一天工作10小時,每月能掙6000多元。工地上有供工人集中住宿的生活區,一間擠著五六人,有空調,不能做飯。因為跟著工程跑,他通常幾個月回一趟家,平時就跟家裡人通視頻電話。“木工裡面,像我這個年紀都算年輕的,好多都50多歲了。”

“一些年輕人來了干不了幾天就跑了,現在工地上年輕的都是從雲貴川來的,干裝修、水電和消防的多些,那個有技術含量,還安全。”據袁吉雲觀察,年齡大的師傅普遍忍耐度更高,“比在外面干別的活兒賺錢多啊,像鋼筋工,每個月能拿1萬塊,所以他們從來不喊累的。”

在江蘇的建筑工地上,像袁吉雲這樣40歲以上的建筑工人佔比超70%,是絕對的“主力”。省住建廳建筑市場監管處副處長周文輝分析,建筑工地的活兒門檻低、上手快、收入可觀,過去是很多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首選”,這些農民工為城市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由於工作生活條件苦累、環境臟亂、職業化發展受限,眼下建筑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逐年下降,“他們覺得,不如送外賣送快遞自由”。

中億豐建設集團南京總部黨總支書記湯家志從事建筑行業25年,從工地施工員做起,到項目經理、再到分公司生產負責人,見証了建筑行業的蓬勃發展和一線建筑工人隊伍的變化。在他看來,互聯網時代創造了更靈活的就業環境,把一大批原本會選擇進入工地的青壯年分流走了。“他們可以去當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快遞小哥……這些職業對學歷要求不高、時間靈活,工作環境也不像工地那樣日晒雨淋。”

與此同時,日漸超齡的建筑工人正逐步“離場”。近年來,多地發文對建筑工人設置男60歲以下、女50歲以下的年齡門檻。上海在2019年出台規定,明確禁止18周歲以下、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周歲以上女性這3類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筑施工作業。去年,天津、深圳等地住建部門也先后出台類似政策,清退建筑施工行業超齡農民工。

在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建造學院院長方桐清看來,對建筑工人設置年齡門檻,是以制度規避安全風險之舉。“在建筑行業,事故成本很高,而一線建筑工在高空、濕滑等環境下工作,年齡越大、風險越高。”

袁吉雲對此表示理解:“人上了年紀,容易有高血壓或者別的老年病,高空作業的時候,一旦腦供血不足摔下來,就太危險了。”同在張家港市打工、今年52歲的曹志勇卻忍不住擔心:“60歲以后要是不讓上工地了,每個月隻有兩三百塊養老金,那我還得出去找個保安的活。”

中建八局第三建設有限公司黨委工作部部長林波提出,目前建筑行業部分工種仍然靠“老師傅”傳幫帶,如果“一刀切”清退超齡建筑工人,可能會使部分工種面臨技能斷層的尷尬境地。“讓高齡建筑工人老有所養、發揮余熱,我們倡導既保障他們的安全,又關心他們的生計。”周文輝告訴記者,我省提倡身體狀態良好、有一定技能的60歲以上建筑工人,在與企業簽訂用工合同、企業為其購買商業安全保險后,可在工地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支模板、綁鋼筋等,但禁止從事高處作業等較危險崗位的工作。

機器分擔“苦差事”,

工地告別“臟亂差”

在無預設的實際工況下,機器人麻利地給單塊重量30kg以下的各種尺寸磚頭涂上水泥,毫無誤差地將磚頭擺放在正確位置……這是砌筑機器人“On-site”在蘇州星光耀項目的應用場景。去年12月,這項應用入選住建部發布的首批124個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服務典型案例。

負責該項目施工的,正是中億豐建設集團。湯家志介紹,一台砌筑機器人能取代八九名工人,已經在中億豐數個項目中應用。“在砌筑大工減少50%、整體砌筑質量提升的情況下,智能砌筑機器人的平均砌筑工期可節省1至2天。”不過,砌筑機器人可用於大批量的砌牆作業,而轉角等特殊部位仍需要人工輔助。“機器人也要工人去操作,實際上,機械化程度越高,對工人的要求往往也越高。”

砌牆機器人、測繪機器人、預制板機器人……近年來,越來越多機器人出現在建筑行業,在多個建筑施工場景“大展身手”。“隨著人口老齡化,建筑企業的用人成本在成倍增長,如果企業不開始謀劃智能建造,可能再過幾年就要被行業淘汰。可以說,誰先搶灘布局,誰就可能佔據未來行業主導地位。”談及推動“機器代人”,南京中建八局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嵩言語中透著緊迫感。早在2020年,中建八局就開始在砌磚、抹灰、混凝土澆筑等場景中使用機器人,這也是目前完全可以實現“機器代人”的幾個有限場景。由於前期研發投入巨大,運用機器人施工目前在行業內並不普遍,但葉嵩認為,機器與人“彼此成全”,一定是建筑行業發展的前景。

記者注意到,“智能建造”是《2022年全省建筑業工作要點》中一大亮點。這份工作要點提出,要縱深推進建筑業改革發展,積極推動智能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發展。“我們正在與東南大學、建筑公司攻關建筑機器人研發應用,讓機器人取代部分人力。”周文輝透露,我省正不斷推進以“智能建造、裝配式建造、精益建造、綠色建造”為主的建造方式變革,今年我省將出台相關意見,加強建筑機器人等建筑智能化裝備應用。“十四五”期間,我省將培育100家以上的智能建造新興技術建筑業企業。

隨著綠色建造、裝配式建造的深入推進,建筑工地也有望告別“臟亂差”。根據規劃,到2025年,我省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在同期新開工建筑面積佔比將達50%,裝配化裝修佔成品住房30%﹔綠色建筑佔新建建筑比例達100%。

在葉嵩看來,“機器代人”是最終目標,具體實踐過程中要先經過“人輔助機器”“機器輔助人”的第一、二階段,目前整個建筑行業正處於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跨越的過程中。“短時間內機器尚無法代替人,根本原因在於機器進行的是標准化作業,而人們又希望建筑是個性化的——誰都不想生活在一模一樣的建筑裡。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我們正在嘗試對整個建筑流程進行分部分項數字化、模塊化,在一定的標准庫裡實現個性化選擇,這樣機器人就有了用武之地。”

磚瓦匠變身產業工人,

建筑業離不開工匠精神

暮春時節,晨曦初綻,作為砌筑工班長的梅建華已經帶領整個班子在項目工地上忙活起來。靠著砌牆上下誤差不超過0.5厘米的“搬磚”技術,這位43歲的普通農民工先后獲得“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筑工匠”“全國優秀農民工”等多項榮譽。如今,中億豐建設集團專門為他成立了技能大師工作室,由他帶頭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干。

建筑產業雖然面臨用人“斷層”,但記者調查發現,隨著建筑產業現代化轉型升級,一些農民工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灰頭土臉”的建筑工人,正向“職業化、專業化”的產業工人轉變。

“現在建筑行業中大部分企業還是採取勞務分包形式,但從長遠來看,我們要建設勞務產業園,取消‘包工頭’這一層級,培育我們自己的產業工人。”湯家志介紹,去年11月,中億豐建設集團與江蘇省、蘇州市三方共同打造建設了江蘇建筑服務(蘇州)產業園,採用“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營”的模式,聚合建筑服務企業,著力圍繞裝配式施工、智能機械、人機融合等培育新時期建筑產業工人隊伍。這一方式跨過了勞務公司,企業直接與勞務輸出大省建立聯系,定點招收工人,通過更規范的管理體系、更合理的薪酬制度、更完善的培訓系統,培育企業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工人。目前,中億豐建設集團已藉此培育自有產業工人400多名。

大力加強建筑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也是我省破解建筑行業用工難、用工荒難題的重要舉措。當下,南京、蘇州正試點建設建筑人力資源產業園,今年全省將再鼓勵、支持建設三四個產業園,培育更多水工、電工等“一專多能”持証者。周文輝透露,住建部門正在與人社部門研究探討制定產業園相關規范、建設標准等,“‘十四五’期間,我省將培育中級工以上建筑產業工人200萬人。”

除了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單調、缺乏激勵機制,社會認同感低也是年輕人不願進工地的重要原因。林波說,要真正提高建筑工人、藍領階層的社會地位,必須引導大眾改變傳統觀念,建立正確的價值評價體系。“未來建筑行業中,要對掌握一技之長的普通工人在薪酬和評價上給予更多傾斜,並不是管理者的薪酬就一定高。”

“其實這是個能給人帶來成就感的職業——一棟房子到了投入使用的那一天,建設者再走進去看一看,就會覺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在湯家志看來,在制造業流水線上,普通工人可以成長為班組長、車間主任,建筑業也可以借鑒這種模式,暢通普通工人的晉升渠道,弘揚工匠精神。“我們要挖掘、培育更多的‘梅建華’,讓大家知道,普通工人也能當勞模、得到社會的肯定和尊重。”

□ 本報記者 劉瀏 馮圓芳

白雪 顧敏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