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安,在埋頭苦干中崛起
在海安,會聽到很多“無中生有”的故事。
海安地處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處,缺江少海,曾處於“交通末梢”。而現在,“樞紐海安”橫空出世,為南通“好通”寫下精彩篇章。
海安曾以農業大市著稱,工業基礎薄弱,產業分散。臥薪嘗膽幾十年,終於成就“十大產業集群”,為當下經濟行穩致遠,扛起擔當。
樞紐交通、現代產業的發展,推動了城鎮化進程。昔日城鎮的邊角地,都變成今天的景觀點,為海安成為全省美麗宜居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增添亮色。
7月1日,市委宣傳部組織的“非凡十年”融媒體新聞行動走進海安,見証變遷,見証當年的“無”變成了今天的“有”,見証海安的發展在海安人埋頭苦干中不斷崛起的歷程。
樞紐海安 從無到強
在海安商貿物流產業園上海鐵路局海安物流基地,一大早就有大貨車從東台金穗麥芽有限公司等企業拉來60噸麥芽、大米,裝入集裝箱准備第二天運往拉薩西站。
基地有集裝箱專用、怕濕怕淋貨物兩條線。2015年、2016年相繼投運,成為樞紐海安的重要平台。貨物到發量每年以35%的速度遞增,2021年實現142萬噸,今年前5月達70.63萬噸,同比增長10.6%。
10年前,海安以打造江蘇東部“公鐵水”無縫對接的商貿物流高地起步,開始“樞紐海安”之夢。沒有鐵路資源,海安商貿物流產業園以佔股49%與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南京鐵路發展集團合資組建江蘇鐵聯物流有限公司。
“目前,中歐班列與鐵海快線班列均實現常態化定時定點開行,海安也成為對接‘一帶一路’節點城市。”公司副總經理駱強說,通泰鹽揚地區均為海安鐵路物流基地主要的貨源吸附區,其中海安本地貨物佔比50%以上。
樂薈文具南通有限公司位於曲塘鎮,生產紙質文教用品等,主要銷往北美、東南亞等地區。公司物流主管周宏霞說,該公司每月有20多個集裝箱發往東盟班列,每個貨櫃減少運輸成本6000元,時間比海運快一倍。
2014年,海安投入1億元,建設擁有4個1000噸級泊位的鳳山內河碼頭,2016年投入運營。
“原來,這裡是一個雜草叢生的廢溝塘,海安的領導去蘇南考察,看到他們建有內河港,想到家裡也有資源,就開始做‘水運之夢’。”站在有江蘇第二條“京杭大運河”之稱的連申線運河邊上,海安鳳山港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呂斌十分感慨,近年來,這裡集裝箱吞吐量以30%的增幅持續攀升,2021年突破1.5萬標箱。去年10月,上海港ICT(海安)項目開航后,凡進入鳳山港的貨物視作進入上海港,轉運快捷,每個集裝箱比陸運便宜600元。
劉缺村的老書記孫錦坤說:“鐵路站、碼頭就在家門口建起來了,而且還很繁忙,這是10年前我做夢也不敢想的。”
“樞紐海安”越來越強,正在向建設長三角重要陸港城市、國家物流樞紐城市目標邁進。
高端紡織 從“散”到“群”
啟弘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整理車間內,來自宿遷泗洪縣的陳悅正在檢查超柔白坯布的質量。她與愛人在企業已經工作了7年,“這裡設備先進,工作環境好,來了就不想走了。”
啟弘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來自蘇南,落戶常安現代科技紡織園后,由原來的單獨染整加工,提升為織造、染整、印花、爛花、特殊后整理的全產業鏈生產。“我們是引進德國高速經編機、韓國爛花機等先進設備和儀器的全產業鏈和現代化工廠,為世界各地客戶提供面料、服務和終端方案。”公司副總經理熊友根說,公司2014年底開始投產,2015年開票銷售1億元,2021年為4.6億元。
像啟弘紡織那樣的現代企業在常安紡織園有36家,且家家都是全產業鏈,總投資超過300億元。
2009年,海安擁有規模以上紡織企業315家,佔規模工業企業總數的37.6%。2012年,紡織行業銷售達到410億元,佔據全部工業產值的“半壁江山”。
紡織業需要提檔升級,走高端現代之路﹔紡織業需要打造一個新型的產業集群。2012年,常安紡織園開建,成為南通市“3+3+N”重點板塊中的高端紡織園區。
立下愚公移山志,能破萬重困難關。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對蘇南、上海區域14個重點產業板塊進行研究,形成靶向招商的調研報告,吸引投入產出大、資源消耗小、管理水平高、設備配置強、環保規范好的優質現代紡織業項目落戶。
紡織園從資源配置、環評審批、金融政策、科技獎補政策等方面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不斷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努力打造高端紡織印染企業。海安凱美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是常安紡織園投產較早的企業之一。投產初期,以生產窄幅的短毛絨染色產品為主,各項基礎設施、能源供給不夠完善,年銷售額不足2000萬元,經過織造、印花、染色、后整理全流程產業鏈改造后,主營中高檔服裝、玩具絨等面料。2021年實現銷售2.2億元。
紡織園管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小飛說,經過10年發展,海安現代高端的紡織集群從無到有,成為海安十大產業集群之一,而且進駐的企業越來越多,發展得也越來越好。
城市綠地 從點到面
東洲公園,位於海安城區東北角,是一個“網紅”公園,每天早上成千的市民前來“打卡”。
東洲公園佔地500多畝,駁岸線長6179米,是新通揚河與通榆河合圍而形成的河中洲。“10年前,這裡是一處生活垃圾傾倒場所,不僅佔用大片土地,還污染土壤、水體及周邊居民生活環境。”海安市城建集團總經理錢鋒介紹,海安市委市政府投入1.2億元,對這一區域的生態環境進行改造,依附於通榆運河,形成魚塘、農田、濕地交織的整體格局和景觀肌理,呈現新魚米之鄉的家園場景。目前,綠化覆蓋率為93.4%。
正在打掃衛生的清潔工肖桂雲說:“在這裡天天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看著人們展開各種健身活動,蠻開心的。”
近年來,海安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強調人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參與意識,打造以樹木為主體的生態式園林,以建設美麗宜居城市為路徑,為海安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維持自然生態過程提供支撐。
在海安街道二裡社區的一個小游園裡,家住田庄花苑的江蘭芳正在散步。她說:“因拆遷,她從農民變成居民,原想進了城看不到綠色了,沒想到出門隨便轉轉,都有納涼休息的地方。”
這個小游園近2萬平方米,在政府工作報告裡稱為“微空間”。2020年初,海安市委市政府在西起如海河東側、東至新長鐵路西側、北起新通揚運河南側及東延、南至新328國道北側范圍內,對在街心、道路轉角、建筑物周邊等大量角落處,存在的閑置土地進行排查,除建設街頭綠地外,還因地制宜建設生態停車場、綠化景觀、口袋公園等。
海安市住建局園林處主任朱小林說,在海安城區,這些“微空間”有210處,共35萬平方米。
本報記者 趙勇進
本報通訊員 劉文奇 顧愛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