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通州密織長江禁捕監管“天羅地網”

盛夏時節,長江通州段江水浩渺,江面一覽無余。沿著蜿蜒的江堤,護漁員陸寶華、沈堅堅小心翼翼地駕駛電動車避開江堤上的坑坑窪窪,銳利的雙目掃過靠港的船隻、岸邊的江灘、茂密的蘆葦蕩……經過通州五接開沙島東北角長江禁捕3號點,自帶智能感知功能的雲台攝像機已自動對焦,牢牢鎖定兩人的身影。
今年,通州區啟動長江禁捕信息化監管系統,密織長江通州段“人防+技防”的“天羅地網”,讓以身試法者無所遁形。截至目前,已通過智能監控系統立案查處涉漁案件8起,勸阻制止10多名垂釣人員。
從捕到護,“鐵腳板”巡江
今年53歲的史洪偉曾是江邊有名的“捕魚人”,如今變成了“護漁員”,巡江,是他和同事陸寶華、沈堅堅每天的日常工作。“別人看江景,看個新鮮、熱鬧﹔我們看江景,看到的卻是一日勝過一日的長江生態,最樂呵的就是正開船巡江,突然一條江魚躍出江面,掉在船上。打漁幾十年,好久不曾見過這樣的場景,沒想到現在又看見了。”史洪偉感慨地說,今年才是長江“十年禁漁”的第三年,成效卻已經很明顯了。
長江通州段岸線及禁捕流域全長25.91公裡,雖然不長,但沿江環境復雜,部分江堤路況不佳。巡完一趟江,史洪偉3人至少得繞2個小時,“我們3個都是這塊區域的活地圖,老陸更是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總能看到偷捕垂釣者的蛛絲馬跡。”
為促進禁捕管理更加精細化,通州實施“陸路排查+水路打擊”“全面巡邏+蹲點伏擊”等“人防”舉措,配合使用無人機,形成了“水陸空+24小時”全天候巡查及“5+2,白+黑,雨+晴”工作常態。
科技賦能,“天眼”管江
在通州區農業大樓漁政執法監控中心,一塊近13平方米的大屏幕上,左右兩側各有3塊監控小屏,顯示長江通州段不同流域實時場景。
“整套‘天眼系統’能覆蓋整個長江通州段,喜歡玩‘躲貓貓’的偷捕垂釣者也沒法躲過它的眼睛。”區漁政執法大隊副大隊長周建忠介紹,長江禁捕信息化監管系統主要加密補盲沿江岸線6個固定視頻監控點位,設置6台監控設備和3台廣播語音告警設備,同時整合公安、水利部門現有的49個視頻監控點位,建成通州區長江禁捕信息化監管平台。結合智能分析、平台管理、高空廣播、傳輸系統,採用雲台等智能感知設備,在固定點位對重點水域進行全景監控。
“一個是看監控水域有沒有違規的嫌疑捕撈船隻,還有就是監控岸線和碼頭有沒有垂釣人員。結合執法人員和護漁員現場執法巡查,基本實現了‘人防+技防’的監控體制。”周建忠說,在科技的助力下,通州區漁政監管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聯防聯控,“鐵腕”護江
今年3月27日,南通市區一名偷釣者在如皋長江大橋南首與通州交界處江灘上(長江干流水域)進行垂釣,離開的時候被智能監管系統拍個正著。長航公安局南通分局如皋派出所協助通州區漁政執法大隊進行公安大數據比對,鎖定、抓捕了這名違法嫌疑人,並對他進行了立案調查。
“通過人防和技防監控體系的運作,我們能第一時間發現非法漁業行為,並能及時掌握相關証據,一經發現及時處置,徹底解決了以前非法漁業行為發現難、查處難和取証難的問題,有利於科學辦案。同時,也對非法捕撈分子起到震懾作用,對於促進長江資源恢復具有積極意義。”周建忠表示。
為落實好長江十年禁捕,提升禁漁執法智能化水平,南通各地“人防+技防”聯防、農業農村、公安、水利等部門聯控,全面鋪開一張長江禁捕“智慧網”,助力打擊違法犯罪行為。
通州專門成立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區農業農村與公安、水利等部門建立協作機制,還和長航公安、如皋市建立了跨區域協作機制,及時互通信息,定期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形成了長江禁捕監管合力。今年以來,已開展聯合巡航執法檢查18次,其間,查獲兩法銜接案件1起。
本報記者 徐愛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