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台區探索基層“融治理” 構建善治新格局

在小區“微花園”裡,何翠芬帶著孫女給花草澆水。人民網 顧姝姝攝
“問題小區”升級為省級文明社區,老舊小區“菜園”變身“微花園”,社區打造的“援法議事”客廳讓基層群眾自治有了法律指引……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前沿陣地。今年3月,江蘇基層政權和社區治理工作會議召開,提出未來全省將凝聚“五社聯動”力量,打造“融治理”基層治理品牌群。對此,南京市雨花台區已展開多年探索,近十年來該區兩次獲評“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上述一幕幕情景正是其多年探索結出的碩果。
引入專業組織 統籌社會力量
道路寬敞整潔、多所名校分校進駐、商店鱗次櫛比、獲評江蘇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的初見書房人氣頗旺......初到岱山,人們很難想到這裡是南京最大的保障房片區之一,齊修社區正坐落於此。
和其他社區相比,齊修社區有些“特殊”。這裡有安置公共租賃房5421套,困難居民多,人員結構復雜,入住居民中一半以上為低保戶和中低收入等困難群體。
社區外部配套設施完善了,如何讓居民心氣兒更順?齊修社區意識到,為居民提供優質的心理健康服務,是和諧社區建設的有效方式。當地通過社會組織搭建“三官兩師進社區”平台,心理咨詢師便是其引入的專業社會力量之一。
齊修社區居民張強(化名)是一位殘疾人,也是一位單身父親,獨自帶著兒子小林(化名)生活。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梅建榮清晰地記得,兩年前,他在社區看見張強抱著小林。當時的小林3歲左右,卻不會講話,也不願意走路,而是一直躲在父親懷中,看見外人時怯生生的。梅建榮隨后將這一情況告訴在社區服務的中級心理治療師劉天樂。
於是,劉天樂常到張強家探望,並與父子交流。不僅如此,她還鼓勵張強帶孩子到社區參加活動。“第一次到社區親子活動室,孩子一直抱緊爸爸。慢慢地,他可以離開爸爸活動了,也開始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了。”劉天樂欣喜地發現,通過對接社區資源,心理輔導的效果顯而易見,“愛看書的張強加入了社區讀書群,還常在群裡發表育兒見解,號召家長們少看手機,多陪伴孩子,不要打罵,要多給孩子講道理。”
為了幫助張強改善家庭生活條件,社區黨組織牽頭為他找到一份工作,每月收入2000元,還有了社保。“如果沒有社區的溫暖,他就慢慢成為被社會邊緣化的人。如今,受到幫助的他也回饋社會,利用特長在社區教小朋友吹笛子。”劉天樂說。
劉天樂所在的心理咨詢機構2018年開始為岱山服務。她發現,社區心理服務不能簡單套用常規模式。“我們也學習社工知識,用心理學的技術加上社工的方式開展工作。”她提起一個故事,因為母女十年未聯系,社區一位獨居老奶奶想和女兒斷絕關系。在劉天樂的鼓勵下,老人主動去看望女兒,打開多年心結。此外,老人還加入社區舞蹈隊,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
保障房片區的居民來自全市各區,如何讓陌生人變為熟人?“心理療愈中有一種音樂療愈的方法,我們組織了社區合唱團。在社區讀書分享會上,我們鼓勵內向的居民上台發言,讓他們變得更自信。”劉天樂感慨,通過社區資源鏈接居民的情感,陌生的人們熟絡起來,漸漸像親人一樣互幫互助。
新型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已經成為雨花台區社會共治體系的重要力量,他們以社區居民需求為核心,不斷提升服務質量,群眾幸福指數逐漸攀升。2012年,該區在江蘇省率先建成區級社會組織孵化中心,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第三方運行,出殼后立足雨花輻射南京市。據統計,該區登記的各類社會組織從2013年的不足200家增加到目前超過千家,增速全市第一。
“景阿姨”徐桂榮和小區居民交談。人民網 顧姝姝攝
建立多元體系 孵化自治組織
眼下,雖然天氣炎熱,但雨花台區景明佳園社區的老黨員徐桂榮卻常在社區轉悠,和居民們拉拉家常。在社區,68歲的她還有一個名字叫“景阿姨”。“有事就找景阿姨!”這是社區居民的口頭禪。上個月,徐桂榮和另一位“景阿姨”韋升蘭解決了一起因空調滴水引發的鄰裡糾紛。
家住景明佳園小區集景苑7棟5樓的張蘭芳(化名),因6樓住戶空調漏水形成的噪音影響了她家人的休息,與樓上鄰居產生糾紛,兩家無法溝通便找到社區調解。徐桂榮和韋升蘭第一時間上門了解情況。
“我們往兩家分別跑了三四次,一方面傾聽他們各自的苦衷,另一方面幫助查找空調漏水的原因。”徐桂榮介紹,“當兩家心氣兒漸漸順了,我們就請6樓居民到5樓住戶家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引導他換位思考,並協助將漏水的接水管裝好。”
本以為這起鄰裡矛盾就此可以解決,可樓下住戶又提出,樓上居民家裡的腳步聲太吵。腿腳本就不好的徐桂榮又爬上6樓溝通。最后,6樓住戶買了泡沫鋪在地磚上,兩家也握手言和。
景阿姨金牌調解隊是景明佳園社區2017年孵化的居民自治組織。徐桂榮是這個組織的牽頭人,也是社區紅旗廣場黨支部的一名黨員,從成立這個組織以來,她召集12名居民骨干參與到社區居民矛盾調解工作中。
談及組建景阿姨金牌調解隊的初衷,徐桂榮打開了話匣。“2004年,我家從秦淮區拆遷搬到景明佳園。這裡是南京市第一個大型解困型經濟適用房小區。搬來后,我發現鄰裡糾紛比較多。我是一名退休教師,也是黨員,就想著,能不能組織一個調解團隊,帶頭做些公益,讓社區更和諧,讓街坊鄰居們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小區居民近兩萬人,成立初期呈現‘三多’的特點,即困難群體多、矛盾糾紛多、特殊群體多。”景明佳園社區居委會委員張肖敏介紹,社區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下的社區“融治理”理念,充分發揮社區治理“五社聯動”機制作用,搭建“黨建+網格”治理體系,塔尖為社區黨委,中間層是以民生服務為導向的20個網格以及5個黨支部302名黨員,基礎層是7家社會組織、132名樓棟志願者、20余家共建單位以及物業等多方資源。
在景明佳園社區,像景阿姨金牌調解隊這樣的居民自治組織還有不少。在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空間最大、條件最好、硬件設施最優的地方,全部讓給居民自治和社會組織。每周一、三、五上午,徐孝成都會在社區的殘疾人之家開展殘疾人康復及中醫理療服務。他也是社區孵化的居民自治組織的“名人”。
雖然視力殘疾,但徐孝成體格健碩。1995年起,在盲校上學的他就開始了體育訓練,並獲得多項全國和國際賽事的金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先后“賣”掉了兩塊金牌做公益。“金牌代表的是過去的成績,放在家裡沒有意義,不如讓它發揮價值,做點實事。”
“2018年,在社區的支持下,我們成立了工作室,主要為小區殘疾人提供公益的康復理療服務。”徐孝成介紹,小區一位姓金的老人中風多年,長期以來隻能坐輪椅。經過幾年的康復理療,走路和語言都有所改善。
“當殘疾人群體經過理療身體慢慢好轉,對生活從失去希望,到慢慢有了希望,再到希望越來越大,我的內心也很有成就感。”徐孝成說,“今年我在社區入了黨,更應該帶頭服務居民。與我剛搬來時相比,小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的不容易。我有責任為居民幸福貢獻一份力量。”
通過調動居民自治力量,經過近20年的發展歷程,景明佳園小區由亂到治、由治到安、由安到和,由原來的“問題小區”蝶變為省級文明社區。
融聚多方資源 賦能基層治理
基層治理現代化,需要更多“好幫手”。江蘇提出,凝聚“五社聯動”力量,打造“融治理”基層治理品牌群。“我們一直在推動社區治理主體融合、機制融通、資源融聚、方式融匯,提升社區自治共治水平。”雨花台區民政局局長宋海紅舉例說,“資源融聚就是‘融治理’的要素之一,即整合政府、社會和市場各類資源,下沉配置到城鄉社區、網格直至樓棟院落。”
在2021年的黨史學習教育中,南京市與省級機關共同開展“走進黨史教育基地,共建美好幸福家園”活動(簡稱“共學共建”)。今年,南京又提出,推動省市機關“共學共建”向“共學攻堅”深化提升,由南京市委市級機關工委牽頭,組織開展“共學攻堅6040”行動。
南京市“共學攻堅6040”行動中的“60”便是指,通過省市區三級機關聯動,實施“一社區一案例”行動,為每個街道(鎮)和社區(村)解決1個基層治理難題,探索形成60個左右機關賦能基層治理的成功案例,織密到底到邊、協同高效的基層治理體系。
“共學攻堅6040”行動正讓更多的資源和力量向基層快速集聚。走進雨花台區普德村132號小區,五彩繽紛的鮮花盛放,錯落有致的“微花園”隨處可見。63歲的何翠芬剛和兒子一家搬到這裡,住在一樓的她打開院子門,便走進一個“微花園”。月季、繡球、紫茉莉......8月2日早晨,何翠芬和孫女拿著洒水壺,饒有興致地給花草澆水。“兒子買了一些花籽,媳婦買了養花的工具。空閑時看看這些花草,全家人的心情都變好了。”老人笑著說。
在普德村132號小區,既有90多歲爺爺奶奶們的長壽花園,也有孩子們的玫瑰花園。此外,喂鳥器、蚯蚓塔、小鳥窩、八哥樹等元素的點綴,讓這個有著將近50年歷史的老小區顯得生機勃勃。
而在過去,普德村132號小區卻是另一番景象。“小區建於1976年,住戶多為60歲以上老年人。社區雖然對小區進行了環境整治出新,但依然存在公共區域毀綠種菜的現象。”雨花街道雨花台社區黨總支書記葛富蓮說。
如何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更好地激發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小區治理?雨花台社區黨總支經過深入調研決定進行社區“微花園”改造,“以花換菜”讓“菜園”變“花園”。居民花種得好並能在評選中獲得名次,社區還會獎勵大米或者食用油。
在“共學攻堅6040”行動中,雨花台區應急管理局也加入“微花園”共建,與雨花台社區共同探索“一社區一案例”。7月20日上午,該局部分黨員干部志願者來到普德村132號小區,與社區志願者一起,將小區老院子的“衛生死角”改造成生機盎然的花園。
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的專業力量也為基層治理賦能。“這個小區居民多為老年人,為了解決這一群體在生活中的安全問題,在區級機關工委的牽頭下,我們與省級科研院所和轄區內愛心企業開展黨建合作,政產學研攜手服務民生。”雨花台區應急管理局黨委副書記許謙介紹,各方形成合力,不僅為小區購買了戶外大屏、攝像頭、燃氣報警器等硬件,還研發了小區信息化管理平台,將這裡打造成花園式智慧安全小區。
鏡頭切換到雨花台永盛社區。今年5月,一場以“在小區增設兒童游樂設施”為主題的“援法議事”活動在社區“援法議事”客廳召開。來自街道、律師事務所、社區、物業、居民等的代表參與議事。結合居民訴求,律師針對存在的法律問題給出建議:在不破壞小區公共綠化,不損害小區居民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場地來增設便民兒童游樂設施。經過各方探討,全體代表進行舉手表決,形成“援法議事”決議。
永盛社區“援法議事”客廳正是在雨花台區司法局的指導下打造而成。這也是該區“一社區一案例”的探索。日前,永盛社區通過省級民主法治社區驗收,本月將迎來省級援法議事示范點的考核驗收。“在‘一社區一案例’行動中,我們遵循‘基層有需求、部門有能力’的思路,既立足眼前、有效解決社區治理中‘急難愁盼’的具體問題,又著眼長遠、著力突破社區治理中的體制機制問題,通過開拓創新、探索開路、篤行實干,爭取解剖一隻麻雀、梳理一類問題、形成一套機制。”雨花台區機關工委副書記張伯雲如是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