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門:為傳統農業插上“數字翅膀”
聽著音樂,吹著空調,吃著精准配比的天然谷物飼料,手機上實時顯示生長情況……這是海門區興旺肉制品有限公司生豬養殖的場景。“所有豬一出生就實現全程標准化、可視化、可追溯飼養,形成了一條‘從養殖場到餐桌’全程智能化的數字農業路徑。”企業負責人唐慧娟感慨,數字賦能讓養殖更高效。
興旺肉制品有限公司是海門區發展智慧農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海門區充分運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和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農業生產和經營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構建引領鄉村產業發展的數字經濟體系,為傳統農業插上現代化“翅膀”。
智慧雲平台讓土地煥發新活力
“這個就是我們的智慧農業大數據平台,也是我們無人農場的大腦,田間的具體情況都可以通過大屏看到,一目了然。”走進正余鎮現代農業發展中心,助理農藝師徐斌豪坐在幾塊電子屏幕前,遠程監控農田情況,實時獲取田間土壤、空氣溫度與濕度等信息。
2020年,正余鎮融合5G元素打造的全省首個“5G+無人農場”示范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包括規模化無人種植區1000多畝,採購無人收割機、無人拖拉機、無人植保機等無人農機設備,同時建立智慧農業大數據平台,實現農業從播種、植保到收割全過程無人化操作,提高農業現代化、智能化水平。
“依托系統兩年的虫情監測數據,我們及時提醒村裡做好植保工作,因此今年虫害曲線圖上相應時期並未出現峰值,效果非常好。”談及智慧平台優勢,徐斌豪介紹,除了物聯網監控以外,平台還可以實現農產品雲溯源、線上農事自動提醒等功能。“去年我們有19台農機在平台完成注冊,實現了農場經營主體自主發單、平台派單、農機戶自主接單模式,農機也可以打滴滴了。”徐斌豪坦言,依托“滴滴農機”,農戶可以通過查看后台數據,線上掌握所下訂單農機的作業軌跡、面積等情況,大大減少了農戶、農機手的待“機”時間。
智慧雲平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海門高效建設智能大數據分析中心以及配套設施設備,將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等各領域融合,實現精准化種植、科學化決策、可視化管理和智能化操控。截至目前,海門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0.5%,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到67%。
新型經營主體助力產業提檔升級
立體搭架、管道栽培、自動控溫、黃板防虫……日前,記者來到南通強盛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無土栽培中心,這些“黑科技”讓人眼前一亮。溫室大棚內,電子牌上顯示著溫度、濕度、pH值等指標,綠油油的蔬菜都長在了離地1米高的塑料苗床上,每個苗床都連通著一個管道,管槽輸送的營養液在苗床上潺潺流動。雖然沒有土壤,但蔬菜的根須被直接浸泡在營養液中,干淨清爽。
“這裡的蔬菜隻要通過計算機程序設定,便能實現水、肥、溫等種植要素的精准控制,既節省了勞動力,又實現了周年循環生產,同時保障了蔬菜無公害性,經濟效益顯著提升。”基地技術員劉志文介紹說。
強盛農業是海門一家集優質果蔬生產、銷售、加工為一體的農業企業,是“上海市蔬菜外延基地”“南通市供港備案基地”。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年來強盛大力發展高效現代農業,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佔地1800畝的高檔蔬菜生產基地,先后建設了以玻璃溫室、日光溫室和連棟大棚為主的千畝高效設施農業生產基地。
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離不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海門,像強盛農業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漸成鄉村振興主力軍,目前全區農業龍頭企業48家,建成產業園、產業強鎮、產業融合示范園等各類平台12個,其中國家級平台4個。
數字電商推動農村經濟強發展
“蘆稷是海門獨具特色的土特產品,1號鏈接的甜蘆粟庫存已經加好了,剛剛還沒有拍到我們家甜蘆粟的朋友們1號鏈接直接去下單……”眼下正是蘆稷收獲時節,海門常樂鎮培才村的95后大學生朱家明准時坐在抖音直播間的手機鏡頭前,為本地特色農產品“搖旗吶喊”。
田野裡搭起直播間,土特產變成“網紅貨”,直播帶貨成為“新農活”,農民牧民化身“新農人”……隨著數字鄉村建設大力推進,一批掌握數字技術、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年輕人變身帶貨主播,讓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帶貨成為“新農活”,為海門區推進“數字興農”掀起一股新熱潮。
近年來,海門區依托家紡、建筑、紅木、農產品等特色產業,堅持政府引導與企業主導相結合,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融合,全面發展與重點推進相促進,大力推動電子商務等服務業經濟新業態繁榮發展。數據顯示,海門擁有規模農產品電商企業30多家,銷售網店200多個,去年全區實現農業網絡營銷額8.28億元,先后被評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中國電子商務百佳縣”。
同時,海門結合實際,積極探索農村物流發展新模式,以構建區、鎮、村三級物流服務網絡為抓手,形成了以“物流信息平台+企業(商貿、快遞)+社會運力+服務站點(電商企業)”的縣域物流運營模式,較好地解決了農村物流“最后一公裡”問題。
下階段,海門區將通過構建運營服務中心,推進特色產業與農村電商融合發展,組建農村電商專業人才隊伍,完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建立健全特色電商品牌培育機制,逐步打造成交易有規模、產業有特色、集聚程度高、服務成體系的電子商務示范區。
本報記者 黃天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