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城市更新的“南京經驗”| 鼓樓實踐中的甲方乙方

馬曉波
2022年08月21日09:49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將過時了的報刊箱保留,在圍牆邊設幾條不鏽鋼晾衣架……在南京市鼓樓區多倫路48號院郵局宿舍定稿的微更新方案中,雖說不少細節與設計師的想法相悖,可居民們卻很堅持,最終如願以償。

作為2021年11月開始的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南京市已在圍繞居住類地段、生產類建筑、公共類空間和三者組合形成的綜合類片區四種類型開展試點。事實上,南京中心城區的城市更新工作已持續開展多年。截至去年底,該市已累計改造房屋面積約3600萬平方米。

擯棄過度房地產化的大拆大建,代之以積極穩妥的城市更新,應該秉持怎樣的理念?“要回應群眾之願,更要繪就共榮之景。”南京市提出,既高度重視廣大市民在城市更新中的主體地位,將公眾參與貫穿工作的全過程,讓市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也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補齊城市短板弱項,解決城市突出問題。

宜居化改造后的下關街道鹽東街21號院。馬曉波攝

宜居化改造后的下關街道鹽東街21號院。人民網 馬曉波攝

鹽東街21號院居民說“不”

小區進門處,擺上兩排綠植,打造花園式連廊﹔圍繞院落中庭的枇杷樹再造景,建設賞心悅目的“綠色”小區……就是這樣一份“想想看就很美”的小區微更新“藍圖”,鹽東街21號院的居民卻集體說了“不”。

這個小區建成於1996年,前些年從頂樓漏水到路面破損陸續出現了一些問題,一場漸進式的出新工程已經實施。4年前,小區完成了綜合環境整治和雨污分流工程。2年前啟動的宜居化改造,旨在“拾遺補缺”。

讓設計師們沒想到的是,在宜居化改造時,小區居民這些“業余選手”卻給他們上了一課。

“小區內部空間本來就不大,太多花花草草沒必要上。”老住戶蘆學華被大伙推舉為小區微更新的“民意代表”。他說,街道對他們的呼聲非常重視,在施工前就召開了三次居民議事會。第一次會議,包括社區設計師、宜居街區項目代建方、街道和社區等各方面都來了。可達成一致意見的,隻有“模塊化”建設等個別方面:居民們隻同意在小區內部刷上藍色條飾,標識出慢行步道。之后,對分歧較大的小區大門樣式、內部裝飾等問題反復征求意見再會商。“動工后,我們又注意到車棚設計不實用,空間小,還不能遮風避雨,為此我們又向街道反饋了意見。”蘆學華說。

尊重居民意見,小區院門最終設置成雙開式大鐵門,這在整個片區也是“獨一號”﹔院門前象征性擺了幾盆綠植,走廊進行了大片留白﹔原本設計為健身區域的地方,最終擺了兩張象棋桌,桌旁新立一根長長的不鏽鋼杆子,便於居民晾晒衣物。

“設計師們想破腦袋都想不到,會有人要求在車棚圍出一塊區域,保管鐵鍬、笤帚等勞動工具。”下關街道辦事處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李軍說,鹽東街21號院是無物管小區,大伙希望為這些工具建一處“安身之所”。實際上,政府建議的微更新方案最終成了改造框架,大量設計被做了“減法”。越來越多的居民意識到,小區是用來生活的,實用才是正道。

出新后的寧海路23一1號開元公寓。朱岩攝

出新后的寧海路23一1號開元公寓。朱岩攝

城市更新中的甲方乙方

繼去年8月住建部發布“大拆大建”限令后,南京、蘇州等21個城市成為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為此,南京已先后發布《居住類地段城市更新規劃土地實施細則》《南京市城市更新試點實施方案》等一攬子政策。人民網注意到,南京將“公眾意見”貫穿方案設計、方案審批、實施建設等全流程,“以人為本”的理念得到充分彰顯。

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讓居民參與到城市更新中來,南京已探索十余年。而今,老舊小區怎麼更新,已經不再是單純解決牆體滲漏、道路破損等看得見的“頑疾”,做好“宜居”文章。在多位基層干部看來,政府在城市更新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提供“裝修”服務的乙方。

淺黃色的外牆、黑色的瀝青道路……完工不久的寧海路23-1號的開元公寓處處透著“新生”氣息。“清爽!舒服!”住在小區2棟的楊先生這樣形容他的感受。他坦言,這4個字讓他和鄰居們等了好些年,出新后的開元公寓是他們理想中的樣子。

南京有著厚重的歷史感,寧海路一帶尤甚。故都的余韻、老城的氣質,在保存完好的民國建筑群間流淌。“‘甲方’要求刷出‘五彩斑斕的黑’,在這次出新中有了現實案例。”寧海路街道物業辦主任賈暉笑著說,開元公寓小區的出新,受到了居民的巨大關注。從功能性到美觀度,每一處細節都被反復推敲。

讓賈暉印象深刻的是,居民們認為,小區原本的白色外牆應該刷成奶黃色,與街區的整體色調相配。設計方修改完設計圖后,居民們又擔心設計圖的涂料配色與實際有色差,特意讓施工方找了一面牆,刷出四五種黃色一一對比,這才選出了牆漆配色。

“俯下身,才知道這麼多自以為能給居民提供服務的功能設施,與預期效果還有不小的差距。”鼓樓區房產局局長殷位棟說,為細化落實“居民深度參與”等理念,該區明確了“N+X”改造方式。所謂“N”,指的是老舊小區改造的“規定動作”,比如外立面出新、樓頂的防水和隔熱措施、小區綠化、道路鋪設、車棚改造等﹔“X”指的是“自選動作”,根據不同小區的特點,制定更具特色的方案。

作為南京的老城區,2022年,鼓樓區共有14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涉及改造房屋194幢,建筑面積52萬平方米。除開元公寓目前已經完工,其余13個項目按序時完成座談、設計、招標等流程,也進入到了全面入場和施工階段。

夜色下的紅五月硅巷。人民網 馬曉波攝

夜色下的紅五月硅巷。人民網 馬曉波攝

“城市硅巷”的新舊之變

從“拆改留”到“留改拆”,推進城市更新的思路越走越清晰,越來越有溫度。相應地,非生活片區的城市更新,也給一度被看衰的老城區帶來新的生機。

城市更新能否解決老城“土地資源稀缺、發展載體供給不足”的問題?南京已用行動做出回答:金陵制造局等老工業建筑蝶變為1865創意產業園等新業態,在玄武、秦淮、鼓樓三個主城區打造的城市硅巷,形成了新的發展增長點。

在鼓樓區,作為生產類空間城市更新成果的“城市硅巷”“創新社區”,愈加受到產業界的矚目,他們主動選擇用腳投票。

位於挹江門街道的紅五月硅巷,由老舊機械廠區升級而來。作為鼓樓區環南財硅巷建設的重點項目,2019年,園區內的老廠房被改造為具有都市工業特色的創新型服務型經濟集聚區,2020年底,紅五月硅巷通過驗收,1.8萬平方米更新載體正式投運。

“項目改造前,我們就規劃設計,向周邊居民和意向企業做了大量調研。”紅五月項目總經理盧德智說,進入城市更新階段,就要拿出繡花功夫,提升品質,真正讓“人”的需求佔“C”位。他們不僅希望這個老廠區能夠成為符合現代高科技企業生產、辦公的特色園區,更希望將它打造為示范性無邊界生活休閑區,為周邊居民提供便民化、宜居化、安全化的生活空間。

在此背景下,設計師根據不同群體的需求,努力尋找到平衡點。比如,紅五月硅巷通過向公眾敞開大門,解決了洪廟一巷通行難問題﹔新建了機械停車樓,保障了園區客戶和周邊居民的停車需求﹔拆除金川河邊的破舊圍牆,讓臨河建筑內視野更開闊﹔打造了現代工業風的辦公主體,獲得了一個個企業的青睞。

正是通過向存量空間做增量文章,包括紅五月硅巷等一批老廠房、老校區、低效樓宇得以涅槃重生,鼓樓區近年已在尋常巷陌間騰挪出49.8萬平方米硅巷載體。

“城市更新,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順應城市建設規律的關鍵之舉。”在鼓樓區主要負責人看來,以城市更新推動城市功能復興、高端要素復合、產業空間復歸,有助於打造活力永續的“城市強核”,隻有不斷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公共服務配套水平和資源人才集聚能級,方能實現老城的“再中心化”。

相關鏈接:

解讀丨城市更新的“南京經驗”:快慢之間看秦淮

(責編:李子佩、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