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大運揚州——琴鶴同鳴》導演:吟誦千年的“煙花”是這樣的

交匯點訊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千百年來,李白的這句詩,可謂是揚州旅游最好的廣告詞。那麼,“煙花”是指什麼?一直以來,也是眾說紛紜。

8月28日晚,江蘇藝術基金項目,由揚州運河文投集團、揚州市文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出品,揚州市歌舞劇院創排演出的沉浸式大型音樂舞蹈詩《大運揚州——琴鶴同鳴》在揚州運河大劇院首演。在這場演出中,或許你會感悟,“哦,原來這就是煙花,這就是揚州,這就是讓人念念不忘的仙境啊。”
記者對話《大運揚州——琴鶴同鳴》導演、國家一級導演、北京舞蹈學院副教授、“文華導演獎”獲得者靳苗苗,請她解讀這部劇的台前幕后。
呈現心中的精致揚州
“自古以來揚州都很多的代名詞,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人杰地靈,又富饒繁華,如果一定要讓我選一個詞來代表揚州,我覺得是精致。” 靳苗苗與揚州的緣分在幾年以前就已連結,2015年,引發巨大反響的揚州首部大型音樂舞蹈詩《千古風流》便是由靳苗苗出任總導演,“當時好多朋友聽說我來揚州了,幾乎都會說同一句話,‘揚州太令人向往啦’,大家對這個城市的印象都特別好。”


行走過無數的城市、編排過各種風格的節目,靳苗苗知道,每個城市都有獨屬於自己的特質,“揚州人對生活有著十分細膩、精致的追求,這種追求體現在吃穿住行的各個方面,它可以說是很有‘嚼勁’的一個城市,越品越有味道。當我深入在這個城市裡,能夠輕易地捕捉到這裡的人間煙火氣,也更能發現這個地域特點。那麼,我們就在思考,如何才能夠將這種特質,呈現在舞台之上,展現給更多的觀眾,讓更多的游客能夠通過一部劇品味到揚州的精致與從容。”
在一開始,靳苗苗就給這部劇定下了標准,“它一定要是精致的,不僅是觀眾看到的精致,即便是在看不到的、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仍然要精致。”
看不見的青苔也有濃淡深淺
所以,為了盡可能還原台階上青苔的顏色,舞美老師將一個普通的綠色調配出了多種不同的濃淡深淺,即便觀眾根本不可能注意到演員腳下的這點點青苔。
為了表現質感,劇中的演出服摒棄了一片式、造型簡單的服裝,在色彩搭配、層次呈現上都展現出恰到好處的美感,僅“揚州八怪”鄭板橋的服裝,便制作了3個不同的版本,從顏色材質的選擇到圖案的暈染,都做了大量精細的調整。

在展現市井風情的場景中,有一段舞獅的表演,演員手持龍頭威風凜凜、栩栩如生。在最初的版本中,這個龍頭重達30斤,“因為做得實在是太精致了,導致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十分吃力,所以后來我們又調整了多次,不能放棄質感,同時,也不影響演員的發揮。” 靳苗苗說,雖然舞台距離觀眾尚有一些距離,但是舞台上的每一件道具都精致無比,“在很多舞台劇中,道具只是一個形,忽略了細節的表達,但是這一次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些滲透在演出中的每一個細節,讓觀眾認真地看待這部劇,認真地對待揚州這座城市。”
琴與鶴是高雅的文化元素
劇本創作之初,如何取舍,成為主創團隊首先面臨的問題。“揚州代表性的元素太多了,這個城市雖然不大,但是在我看來它承載了從古至今非常厚重的歷史力量。” 靳苗苗說,最初版的劇本就像是一個流水似的舞台,揚州的各類特色元素堆砌在一起,“什麼都是特色,結果導致沒有特色,所以我們非常苦惱,如何才能選出最能夠代表揚州的元素進行集中展示。”
在一次討論會上,有專家提出,“用古琴怎麼樣?”
“我當時就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古琴本來就是揚州的一個文化元素,而且我們了解到,古琴的三種琴音能夠與中國文化中的天、地、人相配,這不就是我們一直在找的如何有機地、立體地組合揚州特色元素嗎?” 靳苗苗說,有了這個思路以后,將元素以人、地、天進行劃分,劇情上,就以市井煙火、人杰地靈、精神世界三個層次遞進。
“鶴是良朋琴為伴”,古人一直認為鶴是高雅之物,可通仙意可通琴音,經常在有琴聲的時候發現鶴在天空飛舞,文人也常常借用“琴鶴”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超脫情懷與向往。琴有了,鶴也必不可少,就這樣,古琴仙子與鶴靈少年的組合正式“出道”,靳苗苗介紹,“通過它們的足跡,所有的場景轉換、邏輯銜接就全部穿起來了,它就成為浪漫的,是可以想象的。”
原創音樂“流”進觀眾心裡
作為一部音樂舞蹈詩,劇中風格、節奏各異的音樂是劇情發展和情緒渲染的關鍵,靳苗苗介紹,“這一次的音樂我們保留了《千古風流》中八怪的一段,其余音樂都是編曲老師重新編曲、創作,其中有對揚州民歌《拔根蘆柴花》的延續,也有對《好一朵茉莉花》的融入,感染力很強。”


據了解,本次還專門創作了一首主題曲,不同於一般劇中常聽到的恢弘大氣風格的主題曲,本次為《大運揚州——琴鶴同鳴》創作的主題曲則是採用了類似民謠的形式,在結尾處,像是娓娓道來一般,對觀眾們表達感謝,並邀請他們留在揚州,好好欣賞揚州的美。
靳苗苗說,她在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的小樣時,內心就浮現出了歌曲唱響時,應該是什麼樣的一個場景。
一次聯排中,表演接近尾聲,主題曲的旋律響起,舞台緩緩旋轉,人物依次退場,漸漸地,月亮升起,琴鶴相會,舞台再次轉過來,演員們有的坐在窗邊彈唱,有的在街上行走、吆喝,副歌《好一朵茉莉花》的旋律恰好響起,靳苗苗在台下喊著,“唱!”所有的演員唱響這首耳熟能詳的歌,台下的人也忍不住跟著哼唱……就在這一瞬間,靳苗苗濕了眼眶,“音樂是沒有界限的,我相信在那個瞬間,無論是什麼年齡段,他來自哪裡,都會被這一幕所感動,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置身何地,舞台的恰當留白,讓觀眾們似乎和這座城市在交流,這個旋律,能一直流到他的心裡去。”
舞台設計彰顯藝術張力
舞台中間,有一個精致的微縮建筑,更像是揚州城市的濃縮體。裡面有亭台樓閣,裡面有市井人家。從那些門面上所挂的牌匾就能看出,“宜雨軒”“趙氏疊湯圓”“包子鋪”,相信隻要是揚州人,看到都會會心一笑,心裡明白所指何處。這個建筑安放在一個直徑14米的旋轉圓盤上,可以實現360度旋轉。根據劇情的發展,每一次旋轉,都能呈現出一個側面的揚州。或是有人來人往的東關古渡,或是叫賣往來的東關街,或是竹影叢叢的個園,或是庄嚴肅穆的大明寺……每一個角度,都用不同的視角,展示揚州一種風採。


“舞台的設計靈感來自於一次吃飯,當時我們的桌上就有一個小小的園林造型的裝飾,隨著桌面的旋轉,它在中間呈現出了不同的角度。我突發奇想,就提出,能不能把我們的舞台也做成這樣的呢?” 靳苗苗說,想法提出來之后,舞美老師表示需要好好想想,大約一周之后,告訴她,可以試試。
就這樣,一個緊湊、精巧、復雜的旋轉式微縮版建筑就設計制作出來了,與此同時,表演合成的挑戰也空前巨大,這就要求動作設計要更為精妙、銜接要更為流暢,“經過不斷地調整,我們做到了。這個舞台無論是拆分成局部或是組合成一個整體,都具有不同的韻味,也成為演出中極為重要的表現載體。”
此外,圍繞著這個建筑的,還有后面三塊高十米的大屏,連接成環形,隨著劇情的發展,大屏上不斷播放著相應的畫面,讓整個舞台融為一體,也擴展了鏡框式舞台的局限性,讓觀眾和舞台之間的藝術張力,得以無限伸展。整個舞台,可謂變化無窮,令人目不暇接。
舞台前面,還有水景設計,水流的高低起伏,暗合劇情的跌宕前行。據悉,這裡的水景設計邀請了德國藝術家進行了編排,代表著國際領先的水景藝術呈現。
觀眾感受“沉浸式”表演
讓人感到震撼的,還不僅這些,事實上,當觀眾走進劇場的那一刻開始,演出就已經開始了,這是一場完全“沉浸式”的表演。
一道投影紗映著《大運揚州——琴鶴同鳴》的主題,一聲鶴鳴,就能看到仙鶴在天空中翱翔,仙鶴飛過揚州的大地,瘦西湖、東關古渡、個園,還有那些小橋流水人家,一一再現。令人稱奇的是,裸眼3D的使用,會讓觀眾們如同騎在仙鶴背上,仿佛在半空中領略著揚州的一處處美景,真正體驗了一把“騎鶴下揚州”。

還不光如此,演員的演出是在舞台上,觀眾的觀影區卻是整個劇院。從仙鶴在空中飛翔開始,整個劇院的穹頂、牆壁上,也全部被投射上相應的圖案,觀眾不僅能夠看到眼前的景致,就能身邊、身后也全都是栩栩如生的景物,配合著音樂5.1聲道的全環繞,完全讓你身入其境。似乎隻要一伸手,就能摸到漫天飛舞的花瓣,就能掬起清澈見底的水流。而在這部劇的演出過程中,穹頂、牆壁上的圖案,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忽是夜市千燈照碧雲,忽是星辰燦爛滿銀河,忽是竹影婆娑幽篁裡,忽是金光燦爛照人心。人在其中,情緒也會跟隨著場景的變化不斷起伏。
最讓人感到驚奇的,是在演出接近尾聲時,全場都會降臨霧泡,一個個空靈輕盈的霧泡,在五彩燈光的照耀下,如同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珍珠,從半空中緩緩降落。如果用手指去觸摸,霧泡就會一下子破碎,並迸出其中的一股清煙來。這不就是“煙花”嗎?這不就是李白口中所吟誦,所有人都為之向往的“煙花”嗎?一時間,場內彌漫著色彩斑斕的“煙花”,宛如人間仙境。
文旅融合的代表性作品
從2015年引起轟動的《千古風流》,到如今7年過去,靳苗苗帶著《大運揚州——琴鶴同鳴》再次挑戰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展現揚州。


“更自由、更浪漫、更專業、更時尚。” 靳苗苗認為,在借助了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的前提下,琴鶴同鳴通過更為專業化的表現、戲劇化的串聯,讓整部劇的專業性與觀賞性兼具,“每一個舞段都是能夠與專業舞台甚至是大賽水准相媲美的,我們在保証了專業性的同時,還保留了面向大眾審美的煙火氣,能讓觀眾們感覺到好聽、好看、好感動。”
在文旅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的當下,靳苗苗認為這部劇恰好就是文旅融合的代表性作品,她也希望,《大運揚州》能夠成為揚州的一個新“IP”,觀眾們通過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感受到揚州的古今輝映與城市魅力,“《琴鶴同鳴》是《大運揚州》中的一個篇章,我也希望《大運揚州》這個系列能夠一直做下去,從更多的角度,發掘不同的內涵,展現多樣多彩的揚州”。(文投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