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生態

水清魚躍,看“江陰外灘”如何照進現實

2022年09月18日07:42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江陰市因地處長江之南而得名,擁有35公裡的長江深水岸線。“生態進、生產退,治理進、污染退,高端進、低端退”,近年來,江陰以“三進三退”的生動實踐,讓“江陰外灘”從願景走進現實。長江江陰段生產性岸線佔比從2012年的72%降至目前的48%。作為“中國制造業第一縣”,江陰有哪些創新探索?近日,記者蹲點江陰探尋答案。

壯士斷腕,

從“滿目瘡痍”到“一江碧水”

上世紀70年代末,江陰開啟沿江開發,一批支柱企業崛起,為江陰乃至蘇南鄉鎮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上世紀90年代開始,江陰市長江岸線過度使用、土地超強度開發等問題日益顯現。

“以前,江陰城裡的孩子不容易看到就在身邊的長江,因為沿江全是企業。”江陰市水利局副局長孫健感慨地說,“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提出后,江陰用壯士斷腕的決心,從2016年開始,制定了一系列舉措,將8公裡沿江生產岸線退出來,還江於民。

曾經位於主城的江陰港,在港口生產運營總體平穩的情況下,毅然搬離中心城區。9月1日,在新建的江陰港6號碼頭,記者看到,運載著進口礦石的開普型船舶靠岸后,卸船機將貨物抓取到長約1公裡的全封閉皮帶機廊道系統裡,貨物直接被運送到堆場,全程沒有揚塵。

“搬遷后,港區環境大變樣。”江陰港港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劉華開玩笑地說,“老港區塵土飛揚,白色皮鞋是踩不下去的!”港口復建過程中,江陰港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近10年綠色港口建設方面累計投入達3.85億元,年貨物吞吐量、外貿貨物吞吐量居長江沿線港口前茅。

“江陰外灘”從願景照進現實,離不開對污染不遺余力的治理。“十三五”期間,江陰9個國省考斷面每年均完成考核任務,斷面水質優Ⅲ比例從2016年的44.4%提升至2021年的100%,9條主要入江支流2021年全部達到Ⅲ類及以上水質。

保護修復,

從塔吊林立到綠色長廊

江陰窯港口長江生態濕地保護區的江灘上,大片蘆葦隨風搖曳。這片濕地保護區,如今成為江陰的網紅打卡地。

“以前,窯港口是‘散亂污’集聚地。2018年起,窯港口及周邊區域散布的98處小型畜禽養殖場、化工作坊和小型修船廠被全部清退。”在江堤上,利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凌建華指著蘆葦蕩告訴記者,清退完成后,復綠工程和窯港口長江生態濕地保護區鳥類棲息地建設工程同步開展,鳥類棲息地和覓食地得以恢復。

昔日塔吊林立的長江岸線,悄然變身綠色長廊。近幾年,江陰將碼頭、工廠、輪渡等生產岸線退讓搬遷,將省政府批復的23.4公裡港口岸線主動壓縮到16.85公裡,騰出濱江空間,造綠地、建公園。8公裡沿江公園、10公裡運河公園組成“一江一河”城市生態T台。

行走江陰,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山體生態“修復術”。北臨長江的長山,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採方式不合理,造成山體凌亂、環境破壞。江陰用4年修復山體生態,種植樹木2000多棵,綠化面積達到20萬平方米。如今長山滿目翠綠,成為長江沿岸一道風景。

江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陸勇介紹,2020—2022年,江陰完成成片造林7715.14畝、森林撫育1.7萬余畝、四旁植樹50萬余株,修復歷史遺留廢棄露天採場20個、面積93.33公頃,林木覆蓋率提高到25.01%、自然濕地保護率提高到27.8%。

十年禁漁,

從“靠江吃江”到“靠江護江”

“原來是每天駕船出港捕魚,現在是每天駕船在港內巡邏。”臨港開發區申港街道濱江村的護漁員宋華坤,是土生土長的“江邊人”。眼看著長江水清了,魚多了,他很有成就感。像宋華坤一樣,長江江陰段有78名護漁員自發值守長江護漁崗,常態化開展長江護漁行動。

從“靠江吃江”到“靠江護江”,2021年3月初開始,長江江陰段構筑起一張以“江盾平台”為主的技防網。

在江陰市公安局水警大隊綜合指揮室,映入眼帘的是“江盾平台”輸出端口——一張巨大的電子熒幕上,江面各區域的實時動態不斷切換,各種信息數據通過安裝在江面、江岸沿線的前端感知設備源源不斷地傳輸過來。前不久,兩個人趁著黑夜到長江江陰段老桃花港口釣魚,10分鐘不到就被附近的巡防員抓個正著。

為什麼“江盾平台”效率如此之高?江陰市公安局水警大隊大隊長劉建軍“揭秘”:整個平台接入670多個視頻監控,除了公安、海事、水利、漁政、交通等部門的攝像頭,還有碼頭企業等的攝像頭,相當於為長江禁捕打開了“天眼”。工作人員24小時值班巡查,不放過任何盲點漏點,大大提高了現場執法效率。平台投入使用以來,共下發指令104起,查處垂釣案件39起、非法捕撈案件9起。

這麼多攝像頭花費是不是很高?“政府投入不到300萬元,因為很多的攝像頭都是社會面和相關行政部門的,我們把這些端口接了進來。”劉建軍爽朗地笑了,“如果這麼多攝像頭全部由政府部門投資,最起碼要花費上千萬元。這樣有效避免了重復投資,也把資金花在了刀刃上。”

【專家點評】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教授 朱新華:

長江經濟帶具有突出的生態地位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佔據重要地位。江陰市系統謀劃、全局統籌,調動多方資源,激發保護動力,既彰顯了長江的生態優勢,還實現了生態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的轉化,為長江流域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江陰實踐。江陰實踐啟示我們,推動長江大保護要有刮骨療毒的決心,以污染落后產業的整治為抓手為綠色發展營造空間﹔要有群策群力的凝聚,統籌各方資源,為長江流域永續發展保駕護航。

江蘇作為長江經濟帶經濟強省,應充分發揮優越區位優勢及自然資源優勢,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爭當長江大保護的排頭兵、先行軍。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實施生態環境修復,增加長江經濟帶“含綠量”,以治水增綠為風向標,綜合施策,從嚴治理﹔核心動力是優化產業結構,提升長江經濟帶“含金量”,將創新引領擺在核心地位,重構產業綠色創新新格局﹔組織保障是統籌各方力量,織密織緊長江經濟帶保護網,積極引領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與修復,凝聚全民保護長江的磅礡偉力。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