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江蘇多地“重啟”老地名 激活歷史記憶

2022年10月20日08:22 | 來源: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
小字號

原標題:【改變在身邊】江蘇多地“重啟”老地名 激活歷史記憶,承載文化基因

南京的麒麟門、滄波門,蘇州的久泳鄉,鎮江的鐵瓮城……近年來,人們頻頻聽到老地名“重啟”的消息。近日,民政部確定70個縣(市、區)為全國“深化鄉村地名服務 點亮美好家園”試點地區,江蘇有南京市江寧區、溧陽市、蘇州市吳中區和淮安市淮安區入選。保護老地名的背后,其實是鄉愁的寄托和城市“軟更新”的提升。

【激活歷史記憶 南京小西湖要讓“湖”回歸了 】

南京小西湖,因為明清歷史風貌和時尚潮流文化的混搭,成為南京的網紅打卡地。但是很多人會奇怪,這裡名叫“小西湖”,為啥卻不見湖。其實在明代,有一位名士徐霖曾在此筑“快園”,園中有池塘,就叫“小西湖”。隨著歷史的變遷,園林被荒廢,池塘被填平,后來成為了街巷。雖然“小西湖”已經不復存在,但是這個地名卻被一直被沿用了下來。

目前,小西湖正在進行城市更新。記者所在的北側地塊將復建歷史上的“快園”,這項工程將於今年年底前啟動,屆時將打造一處有水有亭的景觀。這就意味著,小西湖真的要有“湖”了。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陶卓民等研究者發現,南京老城南現存街巷地名密度最大,但消亡強度也最大。截至2015年底,南京消失的街巷地名中,原白下區佔33.6%,秦淮區佔31.6%。近年來,隨著江蘇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持續加強,越來越多像小西湖這樣的老地名,正進行著空間實體和名字的雙重恢復。比如:蘇州大學未來校區門前路名“久泳西路”,就取自“久泳鄉”這個存續了近1000年的地名。而鎮江也將毗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鐵瓮城遺址”的一條道路命名為“鐵瓮城路”,把老地名融入現代城市。

陶卓民教授說,地名是一個文化的傳承,是一個歷史的記憶,特別是現在要記得住鄉愁。很多地名承載了很多的文化的基因,所以還是要恢復或者保護老地名。

【“深化鄉村地名服務”全國試點 江蘇四地入選】

近日,民政部確定70個縣(市、區)為全國“深化鄉村地名服務 點亮美好家園”試點地區,江蘇有南京市江寧區、溧陽市、蘇州市吳中區和淮安市淮安區入選。民政部門聯合城市規劃、建設等多部門,結合城市更新、鄉村振興,賦予老地名新的意義。

在蘇州吳中區橫涇街道上林村,記者來到“林渡暖村”,腳下的這條路名為田居路,出自於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路如其名,走在這裡確實能夠看到田園好風光,附近一大片即將成熟的水稻,正慢慢變向金黃,站在路邊甚至還能聞到稻香。

“林渡暖村”不僅“重啟”了多個老地名,還結合各種農事體驗項目,轉身成為新晉的田園風情網紅村。

蘇州吳中區民政局專項事務科科長劉赟說,這些道路的名稱都是富含了一些當地的地名文化,也有深厚的底蘊,也是為了讓老百姓能夠記住鄉愁﹔想借助這樣的平台,能夠更好把地名文化進行傳承和宣傳,助力鄉村振興。

常州溧陽也是全國“深化鄉村地名服務”試點地區之一。天目湖鎮的桂林村,已有800多年歷史。相傳,北宋文學家汪藻曾訪友至此,見五峰挺立,桂樹成林,於是得名“桂林村”。當地在充分挖掘地名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在22.31平方公裡的村庄裡,已經建成特色精品民宿、農家樂、家庭農場等120多家,先后榮獲“國家級生態村”、“江蘇省最美鄉村”等稱號。

常州天目湖鎮桂林村黨總支書記許浩生說,打造“桂林山水茶,青春不夜村”品牌,走“生態生產生活”相融,“全景全時全齡”共享的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專家表示,保護老地名是提升城市文化辨識度、推動城市“軟更新”的重要抓手。目前,對具有重要傳承保護價值的歷史地名,江蘇正在實施信息化保護,建立數據庫。全省13個設區市都出台了地名管理辦法或管理規定,相繼從法律層面提出對歷史地名的保護措施,並通過展示老地名的文化內涵、歷史遺存等方式,讓老地名真正“活”起來。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黎明 顏斌 蘇州台 常州台 編輯/胡超

(責編:李靜曄、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