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逐夢現代化]
江蘇“三農”比例最高的主城區,入選這個名單背后

回眸“非凡十年”,寫就精彩華章﹔面向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步履鏗鏘。作為東部發達地區,江蘇的現代化建設起步較早、成果頗豐、代表性強。為了探尋現代化發展路徑、觸摸現代化現實模樣、暢想現代化美好未來,人民網江蘇頻道推出“奮進新征程 逐夢現代化”系列融媒體調研行活動。今天聚焦宿遷市宿城區在農業農村現代化方面的實踐。
豐收時節,高標准農田內機器穿梭,收割、脫粒、粉碎秸稈一氣呵成﹔在蘇冠中央廚房,自動清洗后的蔬菜被切好、碼放整齊、真空包裝后發往各地﹔在“疆北大叔”直播間,地方特色農產品相當叫座……
這裡是江蘇省“三農”比例最高的主城區——宿遷市宿城區。2021年12月,宿城區入選創建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第一批)名單。一年來,該區累計新增高標准農田34.1萬畝,全區耕地面積穩定在49.9萬畝,良種覆蓋率達98.5%,糧食單產超全國平均水平18%,綠色優質農產品佔比超7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突破3億元……
作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菜籃子”“果盤子”產品保供基地,一幅新時代“魚米之鄉”的美麗畫卷正在這裡鋪展開來。
田窪智慧農業園大屏上實時顯示著農作物各項數據。人民網 王丹丹攝
科技興農 設施農業物聯網應用佔比達1/4
走進宿城區蔡集鎮田窪智慧農業園,工人們正站上自動升降的軌道車,在一排排無土栽培立體高架中採收番茄。這種無限生長型紅果番茄,最高可長到30多米,為方便採摘,大多採取吊蔓的方式控制高度。
在這個4萬平方米的智能化玻璃溫室內,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塊弧形屏幕,上面實時顯示著園內各區域的溫度、濕度及全國各地蔬菜市場價格行情等數據。
“我們運用了60多項‘5G+農業’新技術,園內160多個監測點支撐著對農作物的全天候監控,確保作物在‘溫光水氣肥’合適的環境中快速生長﹔同時依托大數據追溯平台,為園區農產品制訂‘一菜一碼’'一果一碼’,實現蔬果全生命周期可視化追溯。”田窪智慧農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這種智慧化管理模式,園區綜合效益是傳統種植的50倍以上。
鏡頭轉向蔡集鎮徐劉高標准農田,稻田就像一塊塊方形地毯鋪在大地上,金黃的稻浪隨風翻滾,廣袤的田野裡溝渠分明。在農田一隅,有一塊一分地大小的“耕地質量監測站”。
據蔡集鎮農村工作局副局長鄭雄介紹,這裡的監測站同樣運用物聯網技術進行全天候監測,實時掌握日光溫度、土壤墒情、濕度水分和農作物的病虫害情況,為科學化種植提供參考。
“以前灌溉排水都不方便,土路收種也不便利,如今運輸、用工成本都大大降低了。”在蔡集鎮承包了600畝土地的種糧大戶徐軍感慨,預計今年畝產較以前增產200斤左右。
採用國內最先進的小孢子培養技術和優良品種,雜交產生5萬個組合,是傳統雜交技術的25倍﹔大棚自動感知內外溫度和天氣變化,根據提前設置好的數值自動開關遮陽板和天窗﹔運用無公害防治手段,農作物不打農藥也不怕蚊虫……聚焦科技興農,各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成果在宿城區轉化運用,當地設施農業物聯網應用佔比達25%以上,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平達到55%,加速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
其中,在種品繁育方面,宿城區以多家種業企業為龍頭,構建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產業體系,建立3個種子資源庫,擁有番茄、辣椒、稻麥等種質資源萬余種,兩年內新擴建良種繁育基地3萬余畝,良種覆蓋率達98.5%。
“我們把創建‘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作為龍頭抓手,突出特色化、品牌化、項目化發展,全力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宿城區委書記陳偉說,全區正在打造全國種源研發新高地,把農業“芯片”攥在自己手中,為鄉村振興注入現代農業“芯”動力。
耿車多肉產業園裡農戶在直播帶貨。人民網 王丹丹攝
產業富農 村美民富編織美好生活
“以前種田種地都要靠人力,四五畝地一年也就掙幾千塊錢,現在一個月就能掙3000元。”蔡集鎮田窪村村民苗詩富在田窪智慧農業園負責大棚管理,“在這裡每天上班8小時,工作輕鬆,離家又近,我還介紹了20多個村民來這裡打工。”
從“靠傳統經驗”到“靠現代農業”,改變的不僅是農業的生產方式,也有農民的生活方式。
送孩子上學后,王晶晶來到大棚裡開始直播,吃完午飯,下午打包直播賣出去的多肉植物發往全國各地。這是耿車多肉產業園裡不少農戶的日常。
耿車鎮曾經因“耿車模式”聞名,被視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樣板之一。然而,靠加工廢舊塑料發展起來的繁榮背后,是長期低端粗放式的發展。隨著“耿車模式”在時代大潮中落伍,紅衛村一度被列為“經濟薄弱村”。
“剛開始探索產業轉型,我們也做了很多嘗試,后來引進了多肉產業。”紅衛村黨支部書記王鵬說,村裡用“經濟薄弱村”的幫扶資金建起了溫室大棚,出租給農戶種植多肉,發展綠色經濟。
王晶晶之前在村裡做廢舊塑料加工運輸,在他看來,“以前做塑料又累又臟,現在輕鬆多了,時間還自由。”
今非昔比,依靠發展多肉產業,紅衛村已通過轉型發展成了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佔地3000余畝的多肉產業園,建成溫室大棚設施100余萬平方米,累計招引農業企業30余家,其中龍頭企業4家,農業重大項目13家。
“去年整體銷售達到了12億元,主要以線上銷售為主。”王鵬說,園區裡從事直播帶貨的年輕人有30多人,“一天下來銷售額在10萬元以上”。
農戶在大棚內採摘陽光玫瑰葡萄。吳俊攝
在宿城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江蘇潤道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連棟膜溫室4號大棚內,時下最后一批陽光玫瑰果香扑面,葡萄藤下一串串葡萄翠綠飽滿,果農們忙得不亦樂乎。
“我每天早上6點半過來,主要負責綁枝、修剪等,做到10點半回去,還能趕上做午飯。”韓阿姨熟練地打包,手上沒停,笑著說,“我家承包了8畝多地,一年能賺10萬多元。”
據潤道農業技術總監范紅翠介紹,該公司採用“返租倒包”運營模式,帶動周邊800名農戶就業,農戶既是工人也是承包戶。
“去年入選全國首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后,我們加快發展果蔬特色產業,放大洋北西瓜、羅圩香茄、陳集葡萄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優勢,推動標准化果蔬拓鏈延鏈,致力打造蘇浙滬優質‘菜籃子’產品核心保供區。”宿城區副區長、宿城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姜成文介紹,在突出產業集聚的同時,全區建立農民分享增值收益機制,通過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聯農帶農,2021年當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萬元,同比增長10.5%。
拓寬增收致富路,打造鄉村靚環境,“村美”“民富”兩條腿走路。漫步在牛角新型農村社區,滿目皆是綠意,道路干淨整潔,民房錯落有致,紅磚搭建的鏤空建筑坐落其中,清新雅致的設計中處處可見“鄉愁記憶”。
社區不遠處,便是總投資約2.8億元的牛角村歡樂田園度假區,這裡距主城區10公裡,目前已投入運營。在度假區的輻射帶動下,周邊休閑農業、特色農庄、鄉村民宿、特色餐飲等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興起,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現實模樣正在形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