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麥單產連續16年全省第一 解密江蘇海安“豐收”背后的成功密碼
農業一直是海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張閃亮名片,依托“一粒米、一滴油、一隻蛋、一條魚、一根絲”五個一產業優勢,海安走出了獨具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今年,海安夏糧、秋糧再獲豐收,稻麥單產連續16年全省第一,農業品牌金光閃亮。
高標准農田 兜牢糧食安全底線
10月初,走進海安市開發區洋蠻河塹南村高標准農田建設現場,隻見卡車來回穿梭裝運泥土和建材,幾台大型挖土機正揮舞著巨大的“手臂”,進行土地平整,開挖渠道。今年以來,開發區利用土地休作期,建設集中連片高標准農田,新建泵站、水泥機耕路及明暗渠等基礎設施,推動細碎土地“化零為整”。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2022年,海安改建和新建高標准農田項目共計5.3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5萬畝,共9個項目,涉及9個區鎮、街道辦事處,目前,各區鎮完成總工程量70%以上。“十三五”以來,全市建成高標准農田30.88萬畝,高標准農田佔比達97.8%。
高標准農田的建成解決了農民種田的路、橋、渠、灌溉車口等基礎設施需求,使得“田成整、路成網、溝配套、林成片”。這讓越來越多大戶參與到農業生產經營,實現了種、管、收全程機械化,有效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高效化、節約化。
得益於高標准農田和全程機械化作業,今年國慶期間,海安市曲塘鎮江橋村的宏麗家庭農場200畝“國慶稻”提前一個月收割上市。新米一上市,就得到各大米商青睞,畝產增收300至400元。
今年夏收期間,海安小麥平均畝產在全省89個小麥生產市(縣、區)中繼續名列第一,全市54.96萬畝小麥單產416.3公斤。這也是海安第14次位列小麥單產全省第一。此外,海安粒粒香家庭農場“農麥88”核心方面積3.43畝小麥畝產651.3公斤,創南通市小麥高產歷史記錄。
“海安將在‘十四五’期間新建或改造提升高標准農田23萬畝,建設5萬畝以上示范區2個,10萬畝以上示范片區1個,建成生態農田5萬畝、數字農田1萬畝、高效節水灌溉2萬畝,為糧食穩產、農民增收及國家糧食安全兜牢底線,不斷提升海安農業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海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曹劍華表示。
技術賦能 新型“農民”耕耘在千裡沃野
生產經營關鍵是技術,核心是人,對於農業生產來說,亦是如此。自2019年起,海安在南通率先推出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的舉措,著力培養和認定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搞點養殖業、做點小生意的崔世鬆,從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職業農民。剛起步時,他不懂農業生產,但如今已然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庄稼人”。2015年,崔世鬆開始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他一邊找書本學習,一邊向農業專家討教技術和經驗。尤其是2019年,參加新型農民專題培訓班后,他受益匪淺,真正從“門外漢”蛻變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認定著實讓我受益匪淺,授課專家的豐富經驗和科學種植指導,讓我從中學習了很多知識,做到了穩產、高產,”海安長垎家庭農場負責人崔世鬆贊不絕口。目前,崔世鬆種植的1200多畝地每年保持著高產,年均水稻畝產均在650公斤以上、小麥畝產400公斤以上,其農場被評為江蘇省示范農場。
長期以來,海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人才培養,今年以來,全市共舉辦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22期,培訓小農戶、大戶、家庭農場主及返鄉回鄉農民工等共計2697人。截至2021年,全市共培育認定新型職業農民431名。目前,海安管轄范圍內的農業種植、畜牧、水產經營主體共計3800多戶,其中,規模種植大戶520戶,全市土地規模化經營佔比達到80%以上。
為農業賦能不僅是建立了一支規模龐大的職業農民隊伍,2021年,海安推進農技人員資源整合,建立裡下河、西南、東部、高新區、開發區五大區域農業服務中心,農技專家積極入戶走訪調查,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各類技術培訓、技術宣傳、監測調查和試驗示范,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裡”,讓每一畝糧食生產都有科技支撐,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耕耘在千裡沃野之上。
手握金種子 種出好“豐”景
近日,在海安市墩頭鎮的五一家庭農場,負責人陸華正在准備今年秋播的小麥種子,配水、配藥、拌種,每一個步驟都十分仔細。“好種子,才會有好收成。”正如陸華所說,他非常注重種子的質量,五一家庭農場今年種植的農麥88和鎮麥12都是經過各級農業部門層層把關、嚴格挑選和推廣種植的優良品種,今年由於天氣有利,加上優良品種,該農場的小麥畝產達到了1000斤,實現了增產、增收“雙增”效應。
據農業部門數據顯示,目前海安全市優質強筋小麥、優質食味稻種植佔比分別達80%、95%以上。特別是像陸華這樣的種植大戶,全部採用適應本地特色的優良品種,進行種植。
除了好品種帶來看得見的直接收益外,另外還有一隻“無形的手”,在引導著大戶朝著優質品種種植經營上闊步邁進,這隻手,就是從2018年起,對全市50畝以上種糧大戶種植優質稻麥品種,實行良種補貼。這一做法海安獨創。
“經專家組、鄉鎮農技推廣員以及種植大戶三方投票后,我們會確定所補貼的優良品種。凡是購買這些品種且種植面積在50畝以上的大戶,均可享受補貼。”海安海農種子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管懷錦告訴記者,海安對優良品種的推廣、對適合海安本土種子追求的執著可以用“嚴苛”二字形容,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優質品種覆蓋率全省絕對領先,二是更新速度全省最快。目前,海安種植的主要優良品種成為全省上升速度最快、種植面積最大的,且海安每年都要引進20個以上的稻麥新品種進行小區品比試驗和大區的品比試驗,對於優良品種,將第一時間進行大面積推廣。
走進海安市西場辦事處壯志村的顧昌銀家庭農場,今年剛大面積種植了水稻新品種“楊香玉1號”,這是當前全市最新試驗推廣的一個品種,這兩天,已經進入成熟收割期,記者看到,金黃飽滿的稻穗垂下了頭。“像今年這個特殊年景,預計收到1300斤沒有問題。‘楊香玉1號’這個品種好種、好管,特別是抗倒性極強,秸稈粗壯有彈性。”顧昌銀一邊忙,一邊說。
手握金種子,種出好“豐”景。目前,全省141個“味稻小鎮”中,海安有5個區鎮入選。“海安大米”先后獲“江蘇好大米特等獎”“江蘇大米十大區域品牌”等殊榮。
社會化服務 走在全省前列的農業“保姆”服務
海安農業的“高產”密碼除了良種、良法、良田之外,還在於海安積極打造走在全省前列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日前,在海安市大公鎮王院村3組張九萍的近200畝水稻田裡,兩台聯合收割機在金燦燦的稻浪中來回穿梭,不一會兒,數十噸的水稻被拉到烘干房內集中烘干,看著從烘干機裡吐出的金燦燦的稻谷,張九萍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有了烘干機,秋收再也不怕遇上下雨天。”
讓張九萍吃下“定心丸”的正是村裡的周小兵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周小兵也是王院村的一個規模種植戶,種植800畝田的他擁有烘干機組、大型聯合收割機、大型拖拉機以及無人機等機械30多台套,能夠輕鬆服務周邊大小農戶幾百戶,全年服務面積6000至7000畝。其中,像張九萍這樣的小規模種植戶就有五、六家。
“有了我們這些服務隊伍,老百姓心裡不慌,我們也能增加經濟效益。”據統計,像周小兵這樣的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海安有207家,均在農忙季節為農民提供集中育秧、耕種、收割、烘干等單一環節或多個環節的服務。
大戶帶動了小戶,服務組織促成了一批規模經營戶。
位於海安高新區的高鑫農機合作社是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目前擁有拖拉機、條播機等400多台套。2014年起,海安高新區孫庄街道謝庄村的張鑒明就是從這裡借用機器,逐步從一名專業機手發展成為一名規模經營戶,目前,在本村及周邊流轉土地近500畝。
“以前農場主很少,這些農機手在租用機器之后,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變成了新型的農場主。如今,通過農機手組成的農場主已經達到十多個,產生了很好的傳播效應,僅高新區大戶承包就達到80%以上。”海安市隆政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市糧食物流產業園副總指揮王希成介紹說。
不僅僅在糧食生產領域,海安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還延伸至蔬菜生產及冷鏈、物流等領域,織密扎牢了一張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服務網絡。海安也因此被列為國家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
“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堅定地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行業標杆和縣域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海安樣板,為海安的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海安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市委農辦副主任徐艷表示。(周存軍)
來源:揚子晚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