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致富路上的“牛”產業,“小特色”串起鄉村振興“大產業”

“這黃皮牛蒡做出來的副食嘗起來還真不一樣,少了很多苦澀的口感,是咋種出來的?”11月26日上午,在2022徐州·淮海經濟區品牌農產品展銷會暨園林園藝展(以下簡稱“農展會”)第30號展位上,市民孫女士拿起一根黃皮牛蒡細細端詳,她十分好奇,這個品種的牛蒡她從未品嘗過。
60多歲的牛蒡專家胡傳銀摩挲著展位上的黃皮牛蒡,耐心地向觀展者講述著屬於他的“故事”,“這是沛縣獨有的黃皮牛蒡新林1號,在這裡,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沛縣黃皮牛蒡已實現四季播種,百畝牛蒡種植示范基地在陽光照耀下欣欣向榮。”據胡傳銀介紹,沛縣黃皮牛蒡肉質根外觀呈長圓錐形,順直、均勻,根長70厘米至100厘米,直徑2.5厘米左右,單根重400克左右﹔根表皮金黃色,色澤均勻,根毛稀少﹔肉質灰白,不易空心,氣味清香。煮食口感軟糯、清香、味甘﹔腌制品鮮嫩、清脆、爽口。
“我每天都會到田間地頭巡視觀察,看著牛蒡品種提純復壯工作,我心裡明白,那地裡一步一個深深的腳印,恰似印証著數十年來沛縣牛蒡產業發展的穩健步伐。”胡傳銀驕傲地說。
完善產業鏈
牛蒡產品年產值突破20億元
牛蒡,因營養價值豐富、根葉都可食用,被人們贊為“東洋參”。沛縣作為“牛蒡之鄉”,其種植歷史可追溯到漢代。近年來,沛縣聚焦推進牛蒡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完善其上下游產業鏈,各類牛蒡產品年產值突破20億元,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日韓等國。去年,沛縣黃皮牛蒡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工程獲批,保護區位於敬安鎮、河口鎮和棲山鎮共15個行政村,區域面積2000公頃,牛蒡年產量6萬噸。
過去,沛縣牛蒡多為零星種植,主要品種有地黃、白肌大長、白肌早生、柳川理想等。“這些引進品種在本地種植后,由於適應性差,食用部分不能保持原有色澤,香味及營養成分也達不到品質要求。”胡傳銀介紹,20世紀90年代,沛縣開始產業化種植牛蒡,繼而探索牛蒡品種改良。
1999年,徐州天馬敬安食品有限公司等以沛縣野生黃皮牛蒡為母本、柳川理想牛蒡為父本,經雜交選育而成優勢品種,沛縣黃皮牛蒡由此誕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養一方物。每100克沛縣黃皮牛蒡膳食纖維含量大於5克、蛋白質大於2.5克、3-胡蘿卜素大於10微克……成為沛縣本地人十分推崇的家常時蔬。
記者了解到,牛蒡多種植於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十層深厚、土質疏鬆,且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性好的壤土或沙壤土。沙質壤土不難尋,為何隻有沛縣黃皮牛蒡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呢?
徐州工程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劉恩岐認為,這緣於沛縣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種植栽培方式,“沛縣地處黃泛沖積平原,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沙質透氣,產區位於沛縣西南部,土壤為黃潮土,地下水較豐富,光熱資源充足,適合根莖類蔬菜生產。”
凝聚合力
助力牛蒡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近年來,沛縣圍繞以徐州天馬敬安食品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多家企業,全力建設集牛蒡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和貯藏為一體的省級標准化示范先進單位。
沛縣黃皮牛蒡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工程獲批后,當地政府快馬加鞭,成立農業指導站,與南京農業大學、徐州工程學院、徐州蔬菜研究所等單位合作,進一步改良牛蒡種植技術,制定沛縣黃皮牛蒡徐州地方標准,出台綠色操作規程﹔與譜尼集團、綠城農科等公司合作建立質量品控機制,常態化接受權威機構檢測。
沛縣黃皮牛蒡徐州地方標准,涉及術語定義、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范圍、栽培管理、質量要求以及產品檢驗方法、檢驗規則、標識、包裝、運輸及貯存規范,還特別增加菊糖檢測方法,這在國內屬於首創。
“從種植、採收到加工,沛縣黃皮牛蒡實現全過程綠色生產,精耕細作,確保了產品品質。”胡傳銀介紹,通過技術攻關,沛縣黃皮牛蒡種子發芽率不低於90%,有效破解了冬季種植難題。種子播種前進行特殊處理,用麩皮包衣膜,雙層雙色薄膜覆蓋,同時在十壟上用竹篾撐起4厘米—5厘米的空隙,預防幼苗長出后葉片碰到薄膜造成損失。“冬播牛蒡可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採收上市,時間上晚於秋播牛蒡且早於春播牛蒡,填補了以往的上市空白期。”
圍繞沛縣黃皮牛蒡徐州地方標准制定,相關單位與徐州工程學院開展校地合作,實施食品監測。“在進行黃皮牛蒡表皮全基因組測序后,我們初步判斷其與國內目前已知品種皆有不同,擁有較高的菊糖含量和營養功效,能有效增加人體腸道益生菌群。”劉恩岐說。
在今年的農展會上,沛縣黃皮牛蒡吸引眾多客商駐足。胡傳銀作為參會企業代表進行推介時表示,特色農業要做大做強,關鍵在於打造品牌,“要圍繞地標產品推進規模化、標准化經營,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品牌,以高品質產品助力沛縣牛蒡產業蓬勃發展。”
在胡傳銀帶領下,敬安鎮1000多戶牛蒡種植農民成立了合作社,由原來的純線下農戶模式轉變為線上線下“合作社+示范戶+農戶”模式,提高種植規模。目前,敬安鎮每天可供應牛蒡達10噸以上,成為當地最大的牛蒡批發市場。眼見著效益穩步提升,種植戶們信心滿滿。
為開拓牛蒡銷售渠道,近年來沛縣深度挖掘牛蒡“特菜之鄉”資源,拉長特色產業鏈條,引領鄉村振興,打造具有歷史文化淵源的區域公共品牌。河口鎮是中國航天牛蒡之鄉、特色牛蒡小鎮、一村一品示范鎮。已建立兩個省級研究生工作站和1個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成功研發牛蒡茶、牛蒡醬、牛蒡菜、牛蒡酥、牛蒡飲料等20個系列品種,推廣沛縣牛蒡冷面,涼拌牛蒡絲,牛蒡酥、菜、面條、拔絲等大眾化食品。
“接下來,我們將整合資源、引進資金、加快牛蒡產業發展﹔組織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六統一’,有效降低市場風險,帶動牛蒡產業向種植布局規模化、組織形式合作化、生產方式產業化方向轉變﹔積極培育適合市場需求的新品種,克服種子技術瓶頸,科學化規模化種植,同時招引外地企業形成產業集聚,做大牛蒡產業蛋糕,在沛縣產區內進一步投資改造,集中打造牛蒡特色小鎮核心區,與市縣旅游部門合作開通觀光旅游線路,通過‘互聯網+’線上交易,減少中間流通環節,拓寬銷路,實現線上與線下齊頭並進、融合發展,增加了產品效益,使沛縣黃皮牛蒡產業健康更好更快地發展。”胡傳銀展望著未來。(張勝杰)
來源:中國徐州網-徐州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