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一個未“完工”的城市更新項目,何以斬獲聯合國獎項?

馬曉波
2022年12月13日07:17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小西湖歷史風貌區地處南京老城南核心區域,串接著夫子廟與門東歷史街區,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22個南京歷史風貌區之一。

在過去,這裡產權關系復雜,居住人口眾多,留存的傳統居住建筑大多年久失修、私搭亂建現象嚴重。如今,伴隨著小西湖城市更新項目的推進,它的名聲不脛而走,游客們慕名而來,參觀“共享院”,打卡網紅咖啡館。

小西湖城市更新項目始於2015年,7年后的今天,這個以“小尺度、漸進式、微更新”為改造理念的項目,工程進度還未過半。近日,正是這個項目獲得了2022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創新設計獎。這也是該獎2000年設立以來,江蘇省首獲此獎。

馬道街29號民國建筑新貌。受訪者供圖

馬道街29號民國建筑新貌。受訪者供圖

“提升了歷史性街區的宜居性”

街這邊,老門東改造后對外營業﹔街那頭,小西湖片區房屋密集、街巷逼仄、違建扎堆、設施老化,是典型的老城棚戶區。6年前,像多數街坊們一樣,王寶鳳一家做好了搬遷的准備。

4.69公頃的街區內共有810戶居民和25家工企單位,居住人口超過3000人,但人均居住面積僅10平方米。“許多家庭共用廚房,如廁要出門倒馬桶,消防隱患也很嚴重。”王寶鳳說。

事實上,在這一片區,不少戶人家五代甚至六代人都住在這裡,鄉愁難以割舍﹔另一方面,生活的不便又讓他們想著離開。

大學生志願者、社區規劃師、社區工作人員……王寶鳳已記不清多少人上了多少次門。一輪輪上門征求意見,不停地詢問他們,是想搬走還是留下來,留下來願不願意進行改造。

“螺獅殼裡做道場”,到底怎麼改,項目方也曾舉棋不定。2013年,南京首個著眼於整體保護城市肌理的歷史文化街區項目——老門東開街。一街之隔的小西湖片區是否也照搬老門東模式?不同的聲音出現了。

“現在看,老門東確實有缺憾,就是缺了原住民,少了煙火氣。”同時負責老門東和小西湖改造項目的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以下簡稱“歷保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很多城市改造項目中,改造過的片區跟原先在這裡居住的市民沒了關系。

幫居民留住鄉愁,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從2015年起,當地社區工作人員和大學生志願者收集了多輪居民意見,結合規劃,反復梳理、磨合。小西湖片區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出新節奏。

據歷保集團董事長范寧介紹,他們將整個小西湖片區規劃為15個管控單元127個實施單元,“成熟一片改造一片”。尊重民意,讓居民擁有更多話語權,讓群眾意見貫穿工作的全過程,共享院落、共生院落、平移安置房等創新舉措應運而生。

家住馬道街39號的許慶老人頗有感慨:“我家當時是D級危房,東南大學設計團隊曾10多次登門,讓我一同參與探討房屋改造方案。”

“在社會和技術創新方面,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在2022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評語中,評委會如此評價小西湖城市更新項目。參與此項目的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韓冬青表示,這是各國專家共識性的評價,小西湖通過“整體及綜合的方式提升了歷史性街區的宜居性”。

圖為改造后的堆草巷33號院。受訪者供圖

圖為改造后的堆草巷33號院。受訪者供圖

“更好的活化不是靜態保護,而是動態的微更新”

改造后的堆草巷33號,被稱為“劉家后院”。過去,居民劉光紀沒事就愛在家中院落裡擺弄花花草草,庭院中的百年石榴樹、60年的枇杷樹都是老劉的驕傲。2018年,歷保集團與劉光紀協商把私家院落改造成共享院落,在產權不變的情況下,政府出錢改造,將房屋后院重新設計布局,將原來的實體牆做成鏤空花牆,打開后門對游客開放。

“周末人流量多的時候,半小時來逛院子的就有80多人。”劉光紀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自己的“心頭好”能被更多人認可,他有了從未有過的獲得感。

劉光紀的鄰居陳鴻榮家則是改造的另一種模式——共生院落。1957年,7歲的陳鴻榮隨父母搬到堆草巷,小小的院子裡,整整塞下了5戶人家、25口人。這次片區出新,陳鴻榮家變了樣,增加了小閣樓、獨立衛生間、獨立廚房,居住條件大為改善。

像堆草巷這樣的南京傳統民居式院落,在小西湖歷史風貌區保留了30余處。加之片區內留存的歷史街巷、文保單位、歷史建筑,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風貌特征。

這種小尺度的更新方式緣何更容易得到各方接受?在韓冬青看來,織補更新正成為城市更新的一大主流方式,保護歷史建筑已經成為共識。“福爾馬林式的保護,把建筑像文物一樣供起來、空間凍結起來,碰都不能碰,對城市的發展意義並不大,更好的活化不是靜態保護,而是動態的微更新。”他說,這種微更新就像“針灸”,刺激穴位,一旦疏通了整條經脈,整片區域就被激活了。

歷保集團前期開發部經理張劍認為,從保護與再生角度來看,小西湖片區出新強調保護和修復歷史社區的整體結構和形態特征,使之在走勢、尺度、風貌等方面與其歷史環境相協調。而更為重要的是,需關注老居民中已經存在的社會結構和真實需求,讓他們留在熟悉的環境中繼續生活,並參與到開放的城市活動中。

如今,小西湖城市更新項目已經開展了7年。何時完工?范寧也不清楚答案。“城市更新更像一出連續劇,在這場漸進式改造中,一切都是變化的,接下來我們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他說。

(責編:李靜曄、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