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政觀江蘇丨職業教育,江蘇如何能做探路者?

俞楊
2023年01月01日08:22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說到對職業教育的重視,教育強省江蘇當仁不讓。

數據表明,江蘇每年向社會輸送約50萬名技術技能人才,目前全省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830余萬人,位居全國第一。“我省職業教育發展關鍵指標始終位居全國前列,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022年9月,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曹玉梅在“江蘇職業教育這十年”新聞發布會上說道。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強調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扶持,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呼喚高技能人才,職業教育利好為江蘇未來發展打開了更多可能。

職業教育非等閑

相比20多年前,我國職業教育已發生了根本變化,整個職業教育體系的重心,已經由職業中等教育轉移到了職業高等教育。目前,江蘇省有中職189種專業,高職433種專業,已涵蓋全省國民經濟的所有領域。

普通大學有“雙一流”,高職院校有“雙高”院校,2019年已啟動第一輪建設,也是每五年一個支持周期。在高職教育上,江蘇院校數量從77所增加到91所,先后推進三批省示范性高職院校與兩批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15所成為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17所被認定為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20所高職院校入選國家“雙高計劃”,入選總數、學校和專業群數量均居全國第一。

長久以來,社會對高職教育的理解,停留在高等專科層次對應的職業教育。實際上,高職教育原本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2019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了首批本科職業教育試點高校更名結果,15所職業大學誕生,由此打破了高職教育止步於專科層次的天花板。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是教育部2019年批准的全國首家公辦職業本科學校,2022年6月該校903名畢業生拿到了首批職業本科畢業証和學位証。該校黨委書記吳學敏說,首屆職教本科畢業生順利畢業,其中在江蘇就業的比例達到80%,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實現了“雙高”,為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開了個好頭。

技能型社會建設初顯成效,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明顯提升,職業院校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穩步提高,是江蘇發展職業教育的短期目標。2022年初,江蘇印發《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於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全省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達1000人左右,職業院校每年向社會輸送技術技能人才60萬人以上。

更遠的規劃是到2035年,該文件提出,職業教育供給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度匹配,職業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前列,主要發展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江蘇成為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的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樣板。

產教融合是關鍵

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產教融合”在兩辦文件中頗多著墨。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教育自身的特性決定了職業教育必須要融入市場。他說,我國早期職業教育發端於東南沿海地區,“那個時候職業教育的發展主要就是靠市場,職業教育有市場的淵源,所以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讓職業教育成為市場中一個有自主發展空間的主體,這是發展好職業教育的關鍵。”

2019年《江蘇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頒布,這是全國第一部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省級地方性法規。江蘇省首批成立11個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委員會,強化行業與職教聯結。全省職業院校積極對接產業鏈,組建32個以行業為紐帶的省級職業教育集團,聯結起400多所職業院校、1000多家行業企業。

作為教育部和江蘇省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部省共建整體推進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於2020年9月啟動。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教育部黨組將全國第一個城市點選在江蘇,希望江蘇做推進東部地區職業教育“提質培優”改革目標的先行者、探路者。

蘇錫常都市圈是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最緊密的地區之一。蘇州的重要探索是雙元制育人,一元在學校,一元在企業。該模式起源於德國,從1993年第一家德企入駐蘇州以來,在蘇德企現在已超600家。2001年太倉率先開展雙元制育人模式的本土化實踐,建立了國內首個與德國職業教育同步的工人培訓中心,此后相繼成立了10余個雙元制教育培訓基地,為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探索提供了“蘇州經驗”。

常州是全國首批、江蘇唯一的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截至2021年底,該市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達1270人,連續八年位居全省首位。現代化的職業教育體系,逐漸勾勒出工業門類齊全、應用場景廣泛的制造藍圖,其中國家工業41個大類中常州有33個、隱形冠軍200多家、制造業單項冠軍數量位列全國地級市第一。

實踐証明,隻有更充分地市場化,更充分地與企業、行業融合,職業教育才能發揮更強大的生命力,才能賦能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

(責編:李靜曄、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