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昆林: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 努力為全國發展大局多作貢獻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作為東部沿海大省,江蘇擁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產業基礎堅實、科教資源豐富、營商環境優良、市場規模巨大等優勢,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二、達12.3萬億元,連續三年經濟增量居全國首位,有責任、有條件、有信心實現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為全國經濟發展貢獻更多優質增量。我們將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指示要求,以“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實際行動,下大力氣抓好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鞏固和拓展經濟運行回升勢頭,充分展現“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的責任擔當,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中更好“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
進一步提振發展信心,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全社會創造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參選並以全票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這是對江蘇的極大信任、極大關懷。我們將把習近平總書記的巨大關懷、殷切囑托轉化為動力,從提振信心入手,從政策引領突破,從開局起步發力,加速匯聚創新創業創造的磅礡力量。以務實政策舉措傳遞信心。年初,江蘇就出台了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的42條政策措施。我們將加大政策的跟蹤落實力度,加強對經濟持續恢復的政策支持,著力打通經濟循環的堵點、攻克創新轉型的難點、解決困難企業的痛點,對束縛市場主體發展的措施果斷鬆綁,確保各項政策一落到底、見到實效,著力構建市場友好型的政策環境,不斷增強市場信心和活力。以一流營商環境增添信心。營商環境好,市場主體的預期就會強、信心就會足。我們將把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作為穩增長、穩預期、強信心的先手棋,積極營造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濃厚氛圍,努力以營商環境的“優無止境”護航經濟“穩中求進”。堅持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對大中小企業平等對待,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減少限制條件,切實保障好企業合法權益,及時幫助解決企業后顧之憂,把江蘇打造成為全球創新創業的“強磁場”。以良好開局起步增強信心。開局決定全局,起步決定全程。我們新年伊始就吹響集結號、發出動員令,把抓好一季度經濟“開門紅”作為提振信心的關鍵,強化“開年就是開工、開工就要實干”的導向,加速讓機器轉起來、工人忙起來、訂單多起來、物流跑起來、生產旺起來,迅速拉起經濟上揚節奏,進一步引導市場預期和信心回暖,為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打下堅實基礎。
多措並舉擴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向好。總需求不足仍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是助力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最大潛力,必須抓住重點、打造亮點,形成更多穩增長支撐點。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我們將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大力營造便利消費的環境條件,辦好“蘇新消費”四季主題系列購物節等促消費活動,促進平台聯動和業態融合,鞏固好文旅消費強勁復蘇的勢頭,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乘勢推動住宿餐飲、商業零售等接觸型消費回暖,更大力度擴大住房消費,充分把老百姓的消費意願激發出來,下力氣讓消費這個慢變量快拉動經濟增長。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堅持以重大項目牽引帶動有效投資,重點在制造業、交通、能源、水利、生態環保、民生等領域加快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系統布局一批新基建項目,在城市燃氣、供水、排水等領域積極推進一批老化管道更新改造項目,擴大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投資,加速推進220個省級重大項目和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的102個項目建設,強化資金、用地、用能、用工等要素保障,確保上半年省級重大項目開工率達到75%、9月份全部開工。充分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鼓勵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發揮外貿拉動作用。去年底江蘇不少地方主動出海穩訂單、拓市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將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為統領,持續鞏固拓展江蘇外貿外資優勢,繼續保持出海搶單的攻勢,深入開展“百展萬企拓市場”行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歐美等地區貿易合作,深挖RCEP紅利擴大區域貿易合作,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新模式,更大力度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加快形成更多貿易增量。
持續推進科技創新,不斷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把實體經濟作為江蘇發展的看家本領,以創新蓄能、以數字賦能、以集群聚能,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為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塑造更多新動能新優勢。點燃科技創新主引擎。充分發揮科教和產業疊加優勢,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聚焦先進材料、高端芯片、工業軟件等亟待突破的領域,深入推進“揭榜挂帥”攻關機制,積極探索“賽馬制”“裡程碑”考核新模式,統籌推進80項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項目和80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全力保障蘇州實驗室建設,充分發揮紫金山、太湖、鐘山實驗室等創新平台載體作用,加快“從0到1”的原創性技術、非對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突破,持續增強區域科創濃度,培育創新“核爆點”、形成現實生產力。夯實江蘇制造主陣地。制造業是江蘇的根基,制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7.3%、居全國首位。我們將以產業集群為抓手,高標准建好10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和16個省重點集群,推動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生物醫藥、海工裝備等集群向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躍升,推動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更大力度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打造產業鏈重要節點“配套專家”,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進一步鞏固擴大制造業領先優勢。攻堅數字經濟主戰場。數字經濟是江蘇的一大優勢,也是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的關鍵增量。我們將深入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做強做優“數智雲網鏈”等新興數字產業,積極發展第三代半導體、元宇宙等未來產業,全面開展中小企業免費數字化診斷,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培育更多國際級智能工廠、燈塔工廠和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年度再完成1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任務,確保三年行動計劃圓滿完成,讓更多企業“踏雲而上”、轉大轉強,讓更多產業因“數”閃亮、加“數”前行。
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著力打造形成更多經濟增長點。把深入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功能區戰略與推動江蘇發展結合起來,找准發力點和突破口,為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拓展更大空間。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中培育增長點。牢固樹立“一體化”意識和“一盤棋”思想,堅持龍頭帶動、各展所長,加強沿滬寧產業創新帶、G60科創走廊、環太湖科創圈建設,加快建設寧杭生態經濟帶,推動沿海港口融入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協同推進環太湖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種好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改革“試驗田”,重點打好“產業牌”“科創牌”“生態牌”“文旅牌”,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躍度和競爭力。在深化南北聯動中培育增長點。聚焦蘇南蘇中蘇北的發展落差,堅持陸海統籌、江海聯動、跨江融合,加快蘇南引領、蘇中崛起、蘇北趕超,縱深推進“1+3”重點功能區戰略,深入推動南北結對幫扶和園區共建,抓好南京都市圈建設,促進寧鎮揚、錫常泰、滬蘇通等融合發展,不斷提升揚子江城市群發展水平,支持徐州高質量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加快建設江淮生態經濟區,深入實施新一輪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推進連雲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著力把區域發展“差距”變為經濟增長“勢能”。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中培育增長點。完善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推動城鄉要素高效流動和高效集聚,抓好城鎮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以及農村居住條件改善、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增強城鄉經濟聯系,暢通城鄉經濟循環,釋放更多消費、投資和發展潛力。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互動並進。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財力向民生、向基層傾斜,持續提升民生服務保障水平,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創造高品質生活。更大力度抓好增收就業。制定出台推動共同富裕實施意見,深入推進中等收入群體壯大行動和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多渠道拓展居民增收空間,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制定實施新一輪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措施,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激發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活力,開發更多政策性崗位,牢牢穩住就業基本盤。更大力度兜住民生底線。健全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城鄉低保托底、臨時價格補貼、擴大失業保險范圍等政策措施,強化困難群體救助幫扶,統籌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聚焦高水平民生“七有”,圍繞“一老一幼”、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加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辦好年度13類55件民生實事,確保政府向老百姓承諾的事項言必信、行必果。更大力度改善生態環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高標准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堅定不移抓好長江大保護,確保太湖安全度夏,進一步擦亮“水韻江蘇”品牌,讓美麗江蘇底色更加可觀可感,不斷增進老百姓的綠色福祉。更大力度維護安全穩定。壓緊壓實各方責任,持之以恆抓好安全生產,加大對政府性債務、金融、房地產、大型企業債務、能源等領域風險排查化解力度,疏導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全力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