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場內外熱議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這為江蘇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指明了前進方向。
如何下好產業科技創新這盤棋,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貢獻?連日來,會場內的代表委員和會場外的江蘇各界人士積極建言獻策。
把握發展重要機遇,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新時代新征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是江蘇的重大戰略機遇。”全國人大代表、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說,省科技廳第一時間召開專題黨組會,對相關工作進行研究安排,立足江蘇、著眼未來,科學謀劃、系統謀劃、精准謀劃,把握階段性特征、抓住突出性矛盾,找准戰略定位和路徑,提出務實任務和措施。
徐光輝說,要堅持“四個面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牢牢扭住江蘇制造業根基,攻堅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整體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水平,實現科技、產業、人才有效聯系和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集成推進一批關鍵技術研發項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大力發展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建立健全頂尖人才培育新機制,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我們已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加強與省市有關方面協調對接,圍繞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創新、重大平台升級、企業創新能力提升、高新園區提質增效、高端科技人才集聚、開放協同創新、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等專題開展調查研究,明確工作責任和進度要求,以實際行動助力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離不開優良的創新生態。“作為江蘇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為江蘇現有產業轉型升級和未來產業發展持續提供技術供給,支撐服務產業創新生態建設。”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說,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裝備制造、能源環保等重點領域,江蘇產研院布局建設了72家專業研究所和重點領域集成創新平台,研發人員合計超1.2萬人,著力突破影響產業安全的重大技術問題,形成技術創新持續供給能力。截至目前,轉移轉化技術成果7000余項,衍生孵化企業超過1200家,累計服務企業超過2萬家,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礎,“下一步,將充分發揮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的優勢,以初步構建的集創新資源、研發載體、產業需求於一體的產業創新體系,遴選一批專業研究所、產出一批技術領先的標志性成果,在全球范圍內引進優質創新資源,集中組織研發力量精准攻克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與國內外高校聯合培養高質量的技術創新人才。”
蘇州產業基礎好、創新實力強,為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蘇州正全力構筑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市市長吳慶文說,近年來,蘇州不斷強化創新人才引育,營造適合人才發展的最優環境,目前已集聚高層次人才34萬人。蘇州還不斷優化整合人才政策體系,著力從強化金融支持、加大獎勵力度等方面同向發力,大力引育頂尖人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重點產業緊缺人才等。
“要進一步發揮教育科技人才戰略性支撐作用。”吳慶文說,蘇州將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創新政產學研金聯合發展模式,大力培養復合型科技領軍人才。支持頂尖科學家聚焦四大重點產業,牽頭實施一批技術含量高、產業化前景好的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高標准辦好第十五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暨第四屆蘇州科學家日活動,努力打造歸國人才首選城市,全面打響“人到蘇州必有為”工作品牌。
高效配置各方資源,
產教融合共建產業集群
高校是科技和產業技術創新的重要策源地。身處“物聯網之都”無錫,江南大學主動對接無錫市物聯網產業和長三角智能制造行業需求,圍繞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建設,率先在全國成立物聯網工程學院、先進技術研究院,開展“軟件+硬件+器件”三位一體的科學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區域物聯網產業發展。
“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需要進一步強化創新資源配置的頂層設計,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遴選一批江蘇可為、江蘇應為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精准實施,重點突破。同時,加強校地合作,進一步完善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協同機制、育人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進一步強化關鍵研發成果的轉化應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表示,為更好地實現校企共同開展高水平合作研究,江南大學聯合知名企業共建產學研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已形成適應市場競爭要求和企業發展需要的產學研技術開發體系,在校內建成“協同創新大樓”,目前已入駐一批國內領軍和骨干企業。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高校要提供人才的有力支撐。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張曉宏說,針對我國創新科技人才的現狀——具有一流創新能力的科學家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我們要通過大學與龍頭企業建立創新聯合體,匯聚世界一流創新人才,支撐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在聯合體內實現從原始創新的基礎研究到產業技術一體化創新﹔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釋放研究型大學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營造良好的技術創造生態環境,促進大學科研人員從原始創新的基礎研究到引領性產業技術的一體化創新﹔通過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打造科技商學院等路徑,培養高科技技術創新及產業發展急需的多學科交叉人才。
“科技創新包括科學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從科學理論創新轉化為技術創新需要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教務處處長王紅軍表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職業教育大有可為,“我們既要為推進技術創新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又要在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准對接中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試車間’。”王紅軍說,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要滿足產業發展、科技創新需求,這也是職業技術大學面對的挑戰和課題,他期待更多行業領軍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帶頭,與學校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政府也要盡快落實落地支持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各項政策。
發揮創新主體作用,
培育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
江蘇是制造大省,面向經濟主戰場,江蘇產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要聚焦國家產業安全的重大需求,把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制造業研發高地作為突破點。這就需要推進產業技術集成創新,在企業層面,需要培育更多具備生態主導力的企業,更好地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要發揮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推動質量效率變革中的重要作用。”全國政協委員、省工商聯主席劉聰表示,企業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要動員廣大民營企業聚焦關鍵領域、關鍵技術、關鍵環節,走好“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智改數轉”提升之路,以更大力度提升創新能力。尤其是要把握協同創新的脈搏,選准技術創新的領域,向產業創新、技術突破的制高點發起“從有到優”的新一輪沖鋒,以更大魄力突破關鍵技術,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產業與科技協同創新,要告別“單打獨斗”,主打“集團戰”。2021年,盛虹集團牽頭組建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成為江蘇第一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兩年來創新中心一直努力發揮平台效應,集聚創新資源,加快先進功能纖維領域的創新突破,搭建起以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和國家級紡織品檢測中心為支撐的技術創新供給體系,提升了全行業的國際話語權。全國人大代表、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繆漢根表示,打造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必須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牽頭行業資源,突破產業關鍵共性技術供給瓶頸,跨越科技成果工程化、產業化的“死亡之谷”,進一步提升江蘇產業核心競爭力。
要“耐得住性子”,打“持久戰”。“特鋼是體現國家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核心產品,必須通過科技創新和科技攻關,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大做強做優特鋼新材料產業。”全國政協委員、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董事長錢剛說,未來,集團在聚焦關鍵環節和前沿領域方面,要強化戰略謀劃和總體布局,將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發展,推進項目產品技術產業化應用,持續攻堅“智改數轉”、高標准創建全球“燈塔工廠”,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蓄積新動能新優勢,打造世界一流特鋼企業。
南京財經大學教授胡雅蓓建議,繼續圍繞江蘇重點培育的50條產業鏈,在產業細分領域深入實施引航企業培育計劃,培育更多掌控全產業鏈的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集合產業鏈上生產、供需各環節的中小企業,形成以“鏈主”企業為核心的具有協同創新優勢的產業鏈和創新生態圈,通過創新資源的合理流動與創新平台的有序開放,實現價值共創共享。(付奇 楊頻萍 王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