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

江蘇代表團熱議加快建設農業強省:構建三大體系,筑牢現代農業之基

2023年03月12日07:19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構建三大體系,筑牢現代農業之基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民之大事在農。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現代農業的“三大支柱”。作為農業大省,江蘇如何更好建設“三大體系”,筑牢現代農業發展根基?這一話題在會場內外引發熱議。

  “鏈式”發展,構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仲春時節,江蘇大地草長鶯飛、陌上花開,麥苗拔節、油菜抽薹,春耕大忙開啟,各地特色農業發展有聲有色。在徐州,綠色蔬菜、優質稻麥、高效水果、規模生豬、生態肉禽5條市域主導全產業鏈良性運轉,其中綠色蔬菜產業已在全省率先建成產值超千億元的農業全產業鏈。

  “發展農業全產業鏈是拓展鄉村產業增值增效空間的必由之路,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在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農產品加工業是實現‘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關鍵環節,精深加工能力直接決定一個地方農業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徐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黃浩介紹,徐州重點打造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緊扭住精深加工這一關鍵環節,把加工業發展作為全產業鏈建設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其“接一連三”作用,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一直以來,各地農業產業體系還存在資源環境匹配度不高、流通體系效率不高、低端農產品過剩和高端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並存等問題,亟待建立健全覆蓋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南京市浦口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慶認為,要持續開展補鏈、延鏈、鍛鏈行動,通過產業布局再優化、科技賦能再提升、融合潛力再挖掘、發展機制再完善,切實提升現代農業產業競爭力。

  “在加快江蘇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推動我省鄉村振興持續走在全國前列的過程中,需要多方面持續發力。”在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財經大學校長程永波看來,首要的是壓緊壓實糧食安全責任,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優化各地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推動特色農業產業規模化、集聚化發展。此外,要加強產地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補齊冷鏈物流建設短板,實現減損增效,提高附加價值﹔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為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生產有機銜接提供服務支撐。

  “還要創新構建現代農業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全產業鏈條各環節緊密銜接、環環相扣的技術服務體系,組建省市縣三級協同、產學研用一體的覆蓋全產業鏈的創新團隊,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堅實科技支撐。”程永波說。

  提“質”強“技”,鍛強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開展高標准農田建設是建設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程永波認為,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是落實“藏糧於地”戰略的重要舉措,各地相關部門要重視推進政策執行,嚴格把控高標准農田建設標准,充分發揮政策對糧食安全保障的積極影響。

  各地該如何打造高標准農田建設示范樣板?去年,沛縣糧食生產在前期旱后期澇的情況下,產量突破13.5億斤,實現大豐收。沛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興浩分享了經驗:當地全力推進高標准農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建設。在設計上,堅持科學謀篇布局、創新勘察設計模式、組織專家現場論証﹔在建設中,實施“四項管理行動”,確保項目建設進度、質量與安全﹔在后期生產中,運用物聯網多元信息融合技術,為建設數字農田打好基礎﹔在管護上,重點抓好管護主體、人員和經費“三個落實”。“我們決心用5年時間將全縣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張興浩說。

  農業水利、農產品市場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支柱之一。溧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孫斌認為,打造牢固的“生產體系”,還需進一步推動農業科技集成配套、補齊農業基礎短板弱項、促進農業生產提質增效,不斷探索現代農業與鄉村振興結合路徑。

  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構建離不開農業科技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我省將深入實施農業機械化“兩大行動”,研究制定省級推進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制定發布一批特色農機化作業技術規范﹔推進“機慧來”農機數字化應用,加快“機器人+”“北斗+”等應用行動在農機化領域的推進和拓展﹔加大農機人才隊伍建設,組織開展農機職業技能競賽、農機職業技能培訓和基層農機人員培訓,為江蘇農機強省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培強“主體”,做優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村適度規模經營,為農業農村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對於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非常重要。”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耿獻輝解釋,發展壯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可以突破當前人多地少、經營規模偏小的制約。當土地流轉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后,再流轉就會明顯提高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這時就需加強社會化服務,提高新型經營主體的生產效率,促進適度規模經營。

  耿獻輝表示,社會化服務與市場機制相連,應更多通過市場手段促進新型經營主體採納社會化服務,各級政府應通過政策引導和提供公共產品等方式來賦能農村適度規模經營。

  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離不開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引領這些經營主體的“新農人”同樣至關重要。全國人大代表、建湖縣天和生態農業合作社理事長、高作鎮陳甲村黨總支書記魯曼作為一名返鄉“新農人”,在當地成立軍曼職業培訓學校,舉辦培訓班、開展講座,為青年人才進行創業指導及電商直播培訓。不過,在她看來,這種“量級”的培訓還遠遠不夠。

  “強農必先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現代農業管理要取得成功,現代農民就要具備管理理論、工商知識,增進對於鄉村振興實踐的深刻了解。”省農村青年創業協會會長、克勝集團總經理吳偉表示,要讓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為他們搭建成長體系,建設更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開展更加科學的農業管理課程和跨學科課程,打造一張張滿足“新農人”不同需求的“營養菜單”。(顏穎 楊頻萍 付奇)

(責編:龔世俊、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