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江蘇推動“生態島”加速落地 守護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2023年03月20日07:26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受訪者供圖)

3月,正值春天。泗洪縣成子湖“生態島”試驗區開展的生態防護林工程即將迎來收尾——在這裡,近1.1萬畝的防護林,構成了成子湖“生態島”美麗的湖景“世界”:碧藍湖灣、層林疊翠、綠意蔓延,吸引眾多候鳥紛紛來此“度假”……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江蘇的未來發展圖景必然是“綠意盎然”的。作為全國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試點省,江蘇正奮力推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加速落地,進一步呵護生物多樣性,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錦繡江蘇,守護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串“珠”成“鏈”,呵護生物多樣性

“生態島”試驗區系指在長江沿線、大運河沿線、沿海濕地、近岸海域、裡下河湖蕩、低山丘陵等流域海域區域,根據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分布,以相對完整的自然地理單元為基礎,以1個或多個縣(市、區)為單元,科學劃定的片區。我省計劃用4年左右的時間建設約20個試點,目前,省生態環境廳正在組織第一批“生態島”試驗區試點項目申報,旨在發揮試點項目示范帶動作用。

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島”只是一個比喻,實際上可以是具象的天然島嶼,也可以是具備一定生態完整性的自然地理單元,如河口、山體、湖泊等。通過若干個“生態島”試驗區建設,並串“珠”成“鏈”,為生物棲息、繁衍、遷徙提供良好場所和生態通道。

江蘇以佔全國1.1%的國土面積,創造超過全國10%的經濟總量。隨著國土空間高強度的開發,生態空間遭到不同程度擠佔、自然生態破碎化趨勢加劇等問題隨之而來。2022年,江蘇決定開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這也是我省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創新。

“江蘇迫切需要在關鍵區域先行先試,開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偉京介紹,研究院將採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對受污染、受損害、受破壞、受干擾的自然生態系統,實施科學的、積極的和適度的人工干預措施,實現人工支持引導下的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和正向演替,改善動植物生境,提高生態產品供給和轉化能力,為全省的生態保護提供長效路徑。

在江蘇省政協人資環專委會副主任薛建輝教授看來,江蘇的生態環境容量相對較小,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度相對較低,克服這些短板也有難度。“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可為基於自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資源水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尤其是沿海、沿江、沿湖地區生態文明創新建設提供示范和解決方案。

此前,蘇州吳中積極探索“生態島”建設,為全省開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積累了經驗。2021年8月,《蘇州市太湖生態島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江蘇首例為太湖島嶼專門立法,“生態島”范圍涵蓋金庭鎮區域內的西山島等27個太湖島嶼和水域。當年年底,太湖生態島啟動一期濕地修復工程,目前已完成保護和恢復濕地面積31.8萬平方米。如今,“國蝶”寬尾鳳蝶和植物“活化石”鬆葉蕨紛紛現身。

在此基礎上,吳中西山“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正加速落地。“針對物種棲息地受影響、農村面源污染仍存在等短板,吳中編制了‘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目前方案已通過專家評審。”蘇州市太湖生態島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王健告訴記者,按照方案,吳中西山“生態島”試驗區將構建“三區五廊多節點”生物多樣性空間保護格局,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實施六大建設行動,未來這裡將成為充滿自然生機的太湖魚鳥樂園、生態經濟繁榮的共同富裕區、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湖島生命體。

因地制宜,各地爭當“排頭兵”

春日暖陽下,泗洪縣成子湖畔,幾隻白鶴正在湖裡嬉戲。“這個季節,成子湖經常是水綠交融、水鳥群飛。”宿遷市泗洪生態環境局局長李青說,“每年都有不少候鳥遷徙途中在此休息,這裡就像高速公路的‘服務區’,功能齊全,是沿途‘棲息’的好地方。”

成子湖是江蘇珍稀瀕危物種最集中的分布地之一。圍繞建設成子湖“生態島”試驗區,泗洪縣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構建了4個大類10項具體工程項目,意在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不僅是泗洪縣,我省“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方案和實施計劃印發后,各地積極響應,開展實施方案的編制。不到一年,“生態島”試驗區從一個創新的理念逐漸“浮出水面”。

揚州三江營“生態島”試驗區位於長江流域旗艦水生生物保護帶和京杭大運河重點物種保護帶交匯點。其中廣陵區為126.10平方公裡,江都區為44.73平方公裡,是全省目前唯一一個兩個行政單元共同申報的試驗區。

“目前三江營生態島試驗區正在積極建設沿岸重點工程項目。”揚州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周建告訴記者,在三江營公園左岸開展重要指示物種保護工程,重塑恢復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生境,吸引鳥類等物種棲息繁衍﹔在三江營公園右岸開展珍稀水鳥遷徙通道建設工程,打通動植物生長遷徙通道。希望能夠為各地跨區域聯動、左右岸協同治理探索新模式。

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濕地是我國現存最為完好的潟湖型原生態濕地,目前記錄鳥類多達107種,是眾多鳥兒越冬遷徙的必經之地。“雖然一直在發力保護,但仍然面臨一些問題。”九龍口度假區濕地保護科科長孫蓉蓉告訴記者,比如,監測手段較為薄弱,難以真實了解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趨勢。此外,九龍口濕地周邊相關建設、夜景光污染等人為因素將影響鳥類的生存與遷徙。

力破難題,九龍口生態島試驗區的“計劃書”近日正式出爐:試驗區將以“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統籌推進入湖河網流域綜合治理、開展鳥類長期跟蹤監測、改善和保護野生動植物生境、推進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到2025年,九龍口生態島試驗區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物種棲息生境有效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基本形成,將九龍口“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成生態示范島。

建好管好,打造“和合共生”的美麗江蘇

“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是一項長遠的工作,如何確保建好、管好?

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朱德明介紹,為加強頂層設計、明確建設方向,《江蘇省生態島試驗區實施計劃》依托生物遷徙通道,構建了全省“生態島”試驗區建設的“四帶三區多點”總體布局,以生態資源分布、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和物種遷徙選擇為重要依據,在全省范圍內選擇了38個“生態島”試驗區作為全省自然生態保護總體布局的重要節點,並根據生態功能價值、生境狀況和人為干擾程度將“生態島”試驗區劃為一級、二級、三級。

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成立了“生態島”專題研究課題組,開展了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和主要問題調查分析,聽取地方意見和好的做法,配套構建了“1+1+N”體系,以《江蘇省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方案》《江蘇省生態島試驗區實施計劃》為基礎,配套制定管理辦法、標准技術、評審細則、獎補辦法等政策文件,保障“生態島”試驗區建設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生態島”試驗區建成后,會對建設完成情況、建設管理、指標現狀、質量控制等進行驗收,並開展定期跟蹤監測及管理維護。

據悉,省生態環境廳近期將會同省財政廳加快出台資金配套政策,對試點項目予以一定資金補助。同時,加強與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合作,給予低息貸款或貼息等優惠支持。

“生態島”試驗區的建設,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創新之舉。在建設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要加強省級層面的頂層設計和總體布局,結合江蘇自然資源稟賦、生態環境特點、區域發展差異,循序漸進,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推開。”薛建輝建議,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積極性,變“要我干”為“我要干”,加大地方政府的政策、資金投入力度,克服傳統的“等靠要”觀念。建立“生態島”試驗區建設管理的長效機制,結合已有的河長制、湖長制等經驗,建立“島長制”,同時建立跨區域、跨部門、跨學科、跨行業協調機制,發揮好“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成效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此外,薛建輝認為,“生態島”試驗區建設不只是強調保護,還是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改善民生提供資源與環境保障,要加強宣傳,提高社會力量和公眾的參與度,通過“生態島”試驗區建設,讓當地老百姓有獲得感。(許海燕 姚政宇)

(責編:周夢嬌、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