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江蘇"擰繩聚力"攻堅核心技術 賦能重點產業服務國家所需

2023年03月29日07:30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賦能重點產業,服務國家所需

春天的江蘇,充滿“拔節生長”的力量。芯三代半導體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實驗室內,在超過2300℃的高溫環境中,正進行著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個個碳化硅單晶錠,依托自主研發的碳化硅外延設備快速“生長”。這種厘米級半導體材料,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電力電子、工業控制等領域,是助力行業轉型升級的“利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當前,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國際大循環新優勢的關鍵。江蘇產業界、科研人緊緊擰成一股繩,正以“慢進亦退”的緊迫感,爬坡過坎攻堅核心技術,奮力奔跑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條必由之路上。

向最難處攻堅,關鍵技術開辟產業新路

“你們起重機裡面的芯片,是國產的嗎?”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人大代表單增海發問,並得到“全是國產”的肯定回答。芯片有多重要?它是工程機械控制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像機器的“大腦”,直接決定運轉效果。

科技自立自強,分量之重不言而喻,核心技術求不到、買不來,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發力技術“無人區”,科創企業奮力求索,跑出一條條新賽道。10多年前,國內芯片測試設備需求量很大,但當時超九成測試設備來自國外。“國內半導體測試這條產業賽道多年冷清,是因為該領域研發門檻高、風險高、周期長。”南京宏泰半導體科技公司總經理包智杰坦言,這種系統型設備包含各種復雜的軟硬件,同時又要不間斷運轉,比單純做某個功能、某個模塊難很多。咬緊牙關,長期堅守,得到的果實也分外甜。“我們團隊在10年內迭代開發出一款面向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混合信號測試設備,一舉打破國外壟斷。”包智杰介紹。

新技術讓傳統產業重煥生機,不斷迸發新動能新優勢。“於江蘇而言,做強機器人技術具有多重意義——不僅能壯大一個新產業,還能為傳統制造業智改數轉提供強大支撐。”東南大學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機器人傳感與控制技術研究所所長宋愛國有感而發。他從事機器人領域的研究近30年,坐了近20年“冷板凳”,直到最近10年研究成果才實現產業化。近幾年,他帶領團隊成功突破“遙操作”這一關鍵技術,研制出月面巡視機器人,應用在嫦娥三號、天宮二號等國家重大項目中。

解決“卡脖子”問題,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江蘇始終以己所能服務國家所需。去年,江蘇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首次突破3%,全國15.1%的領跑技術分布在江蘇,20%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自江蘇制造。

跨地域跨領域聯動,創新高地加快隆起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江蘇科研、企業等各界形成一支“創新生力軍”。“尤其重大科研項目、‘卡脖子’技術等,是‘難啃的硬骨頭’,離不開黨中央的統一領導和政府相關部門的有力引導,需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協力攻關。”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區域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韓子睿認為,“隻有掌握了科技創新自主權,才能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增長活力,也才能守住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產業安全和戰略底線。”

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江蘇不斷打破產學研轉化的“玻璃門”,實現創新資源創新要素跨部門跨領域流動。“為讓資金和技術‘雙向奔赴’,產研院的項目經理常年活躍在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及企業之間,撮合對接,助力科技成果加速落地。”省產研院信息技術事業部主任陳小薔舉例,半導體外延生長設備始終是產業鏈的核心和利潤較高的環節,具有高技術壁壘。為實現技術突破,2020年3月起,項目經理施建新在全國范圍內籌備組建團隊,半年后成立芯三代半導體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為讓企業潛心研發,省產研院創新“投撥結合”模式,為其申請200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如果項目失敗,則結題收官,寬容失敗﹔如果成功,財政資金轉為國有資本權益,可循環支持項目發展。今年1月,該項目傳來喜訊:收到復購訂單,正式進入量產階段,目前估值16.65億元。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省產研院還將持續精心澆灌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近年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裝備制造、能源環保等重點領域,省產研院布局建設72家專業研究所和重點領域集成創新平台,研發人員超1.2萬人,累計轉移轉化技術成果7000余項,衍生孵化企業超過1200家,累計服務企業超過2萬家。

省產研院院長劉慶表示,將重點培育一批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的一流專業研究所,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供給。同時,在全球范圍內引進優質創新資源,加快實施一批引領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創新項目。此外,梳理重點產業鏈“卡脖子”技術清單,集中組織研發力量精准攻克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

各鏈條融通協同,發展動能激蕩澎湃

江蘇產業基礎堅實、科教資源豐富、創新生態良好,下一步如何把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結合成傳動高效“齒輪組”,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向前?

江蘇近日面向全球發布2023年卓越博士后計劃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揭榜領題”榜單,150個課題涉及11個重點產業集群,配套支持資金總額6.4億元。業內人士介紹,這種企業出題、政府發榜、人才攻關的科技創新機制,江蘇早有探索,但是此次行動對揭榜對象的身份要求更為明確。“此舉旨在引導更多處於創新黃金年齡的青年科研人員從實驗室走向經濟發展主戰場。”

打通“鏈”與“鏈”之間的堵點,中國華電集團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南自維美德公司研發中心主任吳科認為,尤其在基礎研究領域,人才是關鍵要素。近年來,公司積極加入央企創新聯合體,大膽引進國產CPU和操作系統等基礎軟硬件,在業內率先開展全國產化發電分散控制系統研制與應用工作。在此過程中,企業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發揮關鍵作用:通過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研究,有力推動產業鏈上游國產基礎電子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礎軟件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產品攻關和示范應用。

科研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僅需要“從0到1”的銳意突破,也需要“從1到10”的久久為功。

韓子睿建議,首先,充分發揮江蘇科教所長,在戰略必爭領域加強體系化基礎研究,在企業急需“解卡突圍”關鍵環節加快研究﹔其次,推進有組織的攻關任務,改變過去以項目抓科研的模式,貫通整合在蘇的國家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一流科研機構和科技領軍企業等優勢力量,圍繞“大目標”組建“大兵團”﹔此外,建立聯合攻關人才特殊調配機制,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調集人才,集中攻關,在離崗攻關期間,對人才的業績考核、職稱聘用、績效獎勵等給予全面保障或傾斜支持。(王夢然 林杉)

(責編:李靜曄、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