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你所不知道的江蘇·興化

菜花之外,鋪展全域旅游畫卷

趙登岩 馬曉波 范堯
2024年06月22日07:55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大到一個省,小到一座城,都有諸多星光閃耀的標簽,它們代表著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成果,是江蘇綜合實力的不同側面。有些成績、榮譽雖屬國內拔尖、業內頭籌,但並不為外界所熟知。2024年,人民網推出“你所不知道的江蘇”專欄。本站,我們走進泰州興化市。

這裡有相傳千年的垛田遺產,以及因其聞名的千垛景區。“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說的正是垛田春日景象。

這裡是全國產糧大縣,也是“河蟹養殖第一縣”,淡水產品產量長期穩居江蘇第一,是頗具代表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這裡有“中國不鏽鋼名鎮”戴南,也有正在打造的千億級健康食品產業集群,還是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是一二三產協同發展的GDP“千億縣”。

今天,我們講述當地全域旅游四季皆景的發展故事。

把一束束油菜稈交錯堆滿田地,沈有鳳隨即撐船趕往下一處垛田。6月仲夏,江蘇興化的油菜成熟,輕舟悠悠蕩蕩,穿梭於垛田水網,農人俯首揮鐮,千垛鎮連風裡都飄著油菜籽的香氣。

每年4月,油菜花綻放,逾百萬游客來到千垛景區,乘船泛舟,徜徉花海。時過境遷,風景變為“豐”景。

興化,素以垛田花海享譽內外。然而,你可能不知的是,興化的文旅資源不止於此。作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當地的垛田花海風光四時不同,興化早茶兼具煙火氣與文化味,這裡還有施耐庵、鄭板橋等留下的文脈傳承,更有一批特色田園鄉村承載著鄉愁記憶。

興化垛田,油菜籽成熟。周社根攝

興化垛田,油菜籽成熟后的“豐景”。周社根攝

別樣垛田花海

興化的垛田油菜花,名聲在外。

文旅界有言,興化垛田油菜花與法國普羅旺斯薰衣草園、荷蘭郁金香花海和日本京都櫻花,並稱為全球四大花海。上世紀50年代,興化就有了“垛田油菜,全國挂帥”的美譽。

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蔚為壯觀的垛田油菜花不只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人類智慧改造自然的結晶。

位於裡下河腹地的興化,平均海拔僅1.5米,是江蘇省海拔最低的地方,有“鍋底窪”之稱。先民們為了獲取耕地,自唐代起便從沼澤中壘土成垛,抵御水患,種植作物。興化油菜花,就生長在垛田之上。

“連村接圃菜花香,憶昨乘春泛小航。又是一年枯旱后,披圖指點郭家庄。”清代昭陽詩派王仲儒詩中可以看出,當時興化菜花“連村接圃”,在風光營造方面已然展露潛力。

不過,今年65歲的沈有鳳打記事起,就知道油菜只是當地單純的油料農作物,並沒有感覺出特別之處。改變發生在2009年,當地首次籌辦菜花節,以油菜花為媒,邁出農旅融合第一步。

“水邊搭一個棚子,擺一張桌子賣票,載人的小船也隻有一艘……”興化市千垛景區負責人徐波回憶,當年首次辦節,1萬多元的門票收入雖不多,卻初步驗証“花海經濟”有戲。

后來的興化菜花節上,游客越來越多。2023年,僅千垛景區就實現門票收入3000多萬元。附近的東旺村,村民沿河而居,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今,這些船常常作為游船之用。

“把水底的底泥撈起來布到垛面,既能增肥又能保持垛田高度,叫罱(lǎn)泥,用‘戽(hù)水瓢’取水灌溉垛田作物,那瓢柄大約2米長。”沈有鳳邊搖櫓邊解說,垛田文化中這些極具地域特色的故事,游客們總是百聽不厭。

郭保康是興化本土的文史專家,他年近耄耋,精神矍鑠,長期致力於對興化垛田的研究。

繼2014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興化垛田還入選2022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當年消息傳來時,郭保康在筆記本上記錄道:“與高山梯田相類,興建興化垛田的先民們也許能想到這項工程將澤被后世,然而他們可能想不到還會以‘雙遺產’的形式發揚光大。”

彼時,垛田花海景區內已游人如織。油菜花盛開在垛田上,遠遠望去,仿佛開在水面,醉心於花海奇觀之際,游客會從心底裡感佩“壘土為垛,擇高向上”的裡下河人文精神。

興化一家早茶店,座無虛席。人民網 范堯攝

興化一家早茶店,座無虛席。人民網 范堯攝

全域旅游畫卷

燙干絲做茶頭是必點的,蟹黃包個大餡滿湯汁足,陽春面湯清味鮮清爽可口……不久前,杭州游客朱峻緯來到興化金東門的大華飯店品嘗早茶,學著當地人的樣子點起“一茶三點四分面”。

你或許不知的是,興化早茶其實不只是喝茶,而是當地人的早餐。早上7點30分許,客人坐滿不大的店面,盡情享受這“東南第一佳味”的唇齒留香。

興化早茶歷史悠久,清代時就已極負盛名。如今,興化早茶以豐盛的種類、老少咸宜的口味和較高的性價比等,被很多人奉為“早茶界的天花板”。

“興化的早茶是生活。”大華飯店老板鄧鳳玉開了30多年早茶店,發現很多外地游客已經把早茶店當成必打卡的文化游景點,來此感受慢時光,一坐就是半天。

在興化,早茶店遍布市井街巷。起初,當地居民在早茶中開啟新的一天,隨著興化旅游漸火,人群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外地口音。

突出裡下河水鄉特色,農旅融合一直是興化的著力點。東旺村、陳楊村、東羅村、水金村等特色田園鄉村,實現鄉鎮(街道)全域覆蓋,游客在此領略鄉野風光、體驗農事勞作,更是追憶鄉愁、慰藉心靈的絕佳去處。

作為中國十大鄉村旅游目的地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綜合發展實力十強市,興化 除了“旅游即生活”,更有“四季皆風景”。

春到興化賞菜花,已被人所熟知,然而,1個月左右的花期過后,四季更迭的興化,同樣不缺景致。

體驗過興化早茶,朱峻緯跟著旅行團來到陳楊村。村口門樓,兩側有翠竹掩映。小橋流水之間,鄉村建筑錯落有致地呈現。走進陳楊村,恍若走進了陶淵明筆下閑適淡泊的“歸園田居”畫卷。

為承接“菜花游”帶來的“潑天流量”,2023年,陳楊村對村落邊長期“留白”的荒地進行改造,讓游客“快進慢游”,玩得舒心。

“從春日到冬季,春天的菜花、夏天的荷塘、秋天的菊花和螃蟹、冬日的蘆花和候鳥,都已成為引來游客的絕佳資源,我們要做的便是不斷完善相關配套。”陳楊村支書潘久平的感慨,正是當前興化旅游“四季火爆”的寫照。

位於興化金東門的狀元坊。周社根攝

位於興化金東門的狀元坊。周社根攝

多彩人文魅力

漫步興化,俯拾之間皆人文。

提起“揚州八怪”之首的鄭板橋,“詩書畫”三絕讓人印象深刻,但人們知之甚少的是,他對音樂也頗有研究。由其填詞創作的《板橋道情》,在他的家鄉興化,至今仍被廣為傳唱。

作為“中國長篇小說之父”,施耐庵家喻戶曉。但你或許不知的是,《水滸傳》裡的水泊梁山,即受到興化境內得勝湖、水滸港等的影響啟發。就連興化成為“中國小說之鄉”和“中國文學之鄉”,都與施耐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歷史翻到宋朝天聖年間,范仲淹來興化做縣令,主持修建“捍海堤”。一條數百公裡長的“范公堤”,對裡下河地區的治水思路影響深遠,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抱負,至今仍在興化傳揚……

當地於2016年成立興化市文旅公司,看好文旅產業的本地姑娘趙雯,畢業后返鄉,投身其中,參與鄭板橋故居、金東門老街、趙海仙洋樓等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與開發。

歷史遺存要俘獲游客“芳心”,才能有更強的生命力。趙雯和同事們反復請教文史專家,挖掘史料中的故事。

鄭板橋為何號“板橋”?來興化走街探巷的青年人普遍關注。趙雯為此曾請教過郭保康,得知與興化的古板橋有關。在鄭家的艱難歲月裡,鄭板橋的乳母餓著肚子,走過板橋,用僅剩的銅板給鄭板橋買個燒餅充飢。鄭板橋為此還專門賦詩感念乳母恩情。

興化“八字橋”廣場游人如織。梅立成攝

興化“八字橋”廣場游人如織。梅立成攝

興化鄭板橋故居景區裡,這段故事已融入導游們的解說詞,口耳相傳中將興化人感恩思源、務實奮進的精神發揚光大。

興化魚圓是淮揚菜裡一道頗具特色的菜肴。清水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思考如何讓經濟與人文更融合,亦把目光投向板橋文化,注冊“漁鮮板橋”商標。面對游客,企業創始人侯秋雲一邊介紹其魚圓產品,一邊介紹鄭板橋和他的詩句:“作宦山東十二年,不知溪上青魚鮮。今朝嘗的君家味,一隻魚圓值萬錢。”

無文化不文旅。興化令人心曠神怡的除了美景,更有美景背后的獨特人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如今,正在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興化,隨處可見穿透歲月的文化魅力。

相關報道:

你所不知道的江蘇·興化①︱一棵香蔥的“融合經”

你所不知道的江蘇·興化②︱“第六產”塑造出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你所不知道的江蘇·興化③︱溫潤水鄉挺起產業“鋼”骨

(責編:趙登岩、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