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微改革” 患者體驗“大提升”
一次挂號管三天、80歲以上老人就醫“零等待”、臨床檢驗結果互通互聯互認、先醫治后付費……聚焦改善患者就醫感受,江蘇近年來持續推出了一系列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微改革”舉措,以小切口關照大民生,收獲了人民群眾的真心點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裡,再次明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出“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等。眾所周知,這一領域的改革,關乎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真正是“一枝一葉總關情”,既需要大處著眼,頂層設計,也需要落實落細,久久為功。
綜觀這些 “微改革”,既關注細節,又關切痛點。今年5月7日起,患者到江蘇省內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普通門診就醫,在檢驗檢查當天不能完成或不能獲取報告、尚未完成診療的情況下,三天內可到醫院同一科室復診,無須再次挂號。細小的改變,告別過去的痛點。難怪一位患者這樣說:“省了挂號費不說,關鍵是省了再挂號的折騰和時間成本。”
綜觀這些 “微改革”,既盯在當下,也著眼未來。《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江蘇13市全部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其中南通、泰州、鹽城、揚州已是重度老齡化。江蘇省部分醫院先行先試,讓耄耋老人就醫少等待、“零等待”,不僅體現出對高齡老人的悉心呵護,也是適應新時代就醫人群年齡結構做出的必要探索。不限於此,前述諸多改革措施對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均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綜觀這些 “微改革”,既體現作風之變,更彰顯人民至上。從臨床檢驗結果互認,到先醫治后付費,每一項改革都是對以往看病就醫流程、模式的改良與優化,背后蘊含著“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為民情懷,也體現了衛生健康系統轉變工作作風、提升服務效能的決心與行動。
當今社會,醫療資源的高效配置、優質服務的持續供給,是衡量一個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醫療衛生改革非一日之功,貴在堅守為民的初心,貴在堅持不斷向前的定力。我們樂見,江蘇這些具體可感的“微改革”越來越多,因為往往一個小小的環節優化,都可能在患者身上帶來幾何級的普惠體驗。我們也期待,江蘇這些積極的探索能夠不斷放大成果,成為更大范圍的示范,為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注入“健康動能”。
相關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