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打造堅強“醫”靠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江蘇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衛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在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在打造健康中國的進程中做好示范。為此,人民網與江蘇省衛生健康委策劃推出系列主題報道。
“瘢痕子宮伴胎盤植入剖宮產,可能引發難治性產后大出血。”通過遠程會診平台,江蘇省人民醫院產科主任醫師周欣在聽取一線醫生介紹產婦情況后,果斷給出建議:實施腹主動脈球囊阻斷下剖宮產術!
200多公裡外,江蘇省人民醫院宿遷醫院產科、兒科、重症醫學科等多學科快速聯動。產婦麻醉后僅5分鐘,主刀醫生馮世香就幫助其完成了分娩。這是江蘇為縮小南北醫療水平差距、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發展的一個場景。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江蘇省通過高水平醫院建設、加快布局區域醫療中心、賦能基層醫療機構等,努力構建優質高效均衡的現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打造全省居民可信賴的堅強“醫”靠。
南京市兒童醫院救護車打造移動的ICU。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高水平醫院催生更多“首創”
在腿部做微創手術,指甲蓋大小的室間隔缺損封堵器能夠順著血管一路向上,最終為心臟“補窟窿”,這是江蘇省人民醫院的一項發明。
“補窟窿是個通俗說法。這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醫學上叫作室間隔缺損。”該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孔祥清介紹,“室缺”患者心臟左右心室的“牆”上有個洞,會導致缺氧、心衰等一系列后果。在沒有封堵器之前,醫院隻能給患者做開胸手術,創傷大、效率低。
作為醫工交叉博士,孔祥清從人們常用“工”字型結構來固定物體中獲得靈感。從畫草圖、做動物實驗,到臨床應用,這項創新醫術不僅走出實驗室,還邁出了國門,讓90%的“室缺”患者免於“開大刀”之苦。
“一個項目,一做就是十年,這是醫學創新的常態。”孔祥清說,他能感覺到近年來身邊的“同行者”多了起來,而政策的支持是重要原因。
2023年4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高水平醫院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13家左右高水平醫院。兩年來,江蘇加快實現“大病不出省”的底氣越來越足:江蘇省人民醫院發明的房顫個體化消融術,被國際同行譽為“南京方法”﹔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完成全球首例採用我國自主研發的釔90炭微球治療結直腸癌肝轉移介入手術﹔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取得國際或國內原創性診治技術攻關項目4項……
“在高水平醫院建設中,我院為救護車配備了ECMO、新生兒呼吸機、新生兒暖箱等設備,致力於打造移動的ICU,填補了省內新生兒轉運急救系統的空白。”南京市兒童醫院院長張愛華介紹,目前,該院急救轉運協作網可輻射全國近百家醫院,年急救轉運病人2000余名,其中新生兒急救轉運1000余名。
張喜文團隊為李奶奶做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受訪者供圖
加快區域醫療中心布局
“一院強”帶動“一地強”,進而推動“全域強”,江蘇加快區域醫療中心布局與資源傾斜,一批大型三甲醫院與蘇北地區市、縣級醫院建立結對幫扶關系,助力受幫扶醫院打造區域醫療服務高地。
2023年,江蘇省人民醫院與宿遷市簽訂合作協議,共建江蘇省人民醫院宿遷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隨著雙方合作加深,我院科室門診量、住院量穩步增長。以此為契機,我們還與市域其他醫院進一步加強醫聯體協作,市民能夠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江蘇省人民醫院宿遷醫院黨委書記陳濤說。
“盡管我們是醫療資源大省,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蘇中和蘇北地區優質醫療資源體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江蘇省衛健委醫政處管士弟介紹,該省創新出台結對幫扶省內醫療資源薄弱地區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實施方案,聚焦人才、專科、技術、管理等關鍵要素提供幫扶,推動省域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全面升級。
前不久,淮安市民李奶奶因無明顯誘因出現胸悶、伴氣喘,反復發作2月有余,到省外一家醫院就診發現主動脈瓣重度狹窄,醫生建議盡快開展主動脈瓣置換手術。老人擔心身體吃不消,就返回淮安暫時保守治療。
聽病友介紹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可以開展TAVR微創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李奶奶將信將疑前去問診。“咱們心內科已經能夠單獨開展這種微創手術。如果不放心,還能請南京鼓樓醫院的專家前來支持,請專家的費用還不用你掏哩!”該院心內科主任張喜文一番話打消了李奶奶的顧慮。
據了解,南京鼓樓醫院與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2023年達成結對幫扶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工作方案。在前者幫助下,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建立起TAVR手術多學科團隊。從臨時起搏器注意事項,到患者的用藥策略,南京鼓樓醫院“毫無保留”,推動這一診療方案下沉推廣。
如今,通過專家下沉、開設名醫工作室、開展骨干人才培訓等方式,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已經成為江蘇首批省級創傷、癌症、骨科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單位。
泰州姜堰區張甸鎮中心衛生院醫生帶領慢病患者運動康復。受訪者供圖
醫聯體賦能基層醫院
過去,人們生病了傾向於往大城市、大醫院跑,這一情況在江蘇已有較大改觀。
2024年12月11日,鹽城市新河社區居民卞奶奶照常來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做血液透析。她是慢性腎臟病5期尿毒症患者,治療進行到1個小時左右時,醫護人員監測到老人心率升至170次/分,結合心電監護顯示心律絕對不齊,考慮為快速心房顫動。在這裡坐診的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醫生沈培培見狀立即予以藥物控制,同時通過“綠色通道”將患者快速轉診至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診治。
沈培培介紹,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與新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兩年前簽約共建緊密型醫聯體,卞奶奶的病史、診療等信息得以快速流轉。“經過精心治療,病人已於12月24日出院。”沈培培說,后續,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還將通過遠程會診進行跟蹤。
以基層醫療機構為陣地,江蘇還在加速將疾病營養、康復、護理等各個“點位”串聯,以滿足群眾對一體化、連續性醫療衛生服務和健康管理的需求。
家住泰州市姜堰區張甸鎮的申銀女有20多年糖尿病病史,“以前看病往三甲醫院跑,排隊時間超過就診時間。后來嫌麻煩,就憑經驗自己增減藥量,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2023年,她第一次接受張甸鎮中心衛生院申碗婷家庭醫生團隊治療后,對基層醫療機構的刻板印象有了改變。
哪種訓練適合老人,抗阻運動怎麼做,飲食怎麼搭配……申碗婷身邊有一份申銀女的健康教育處方,為她“量身定制”日常飲食和運動方案。一年后,申銀女的腿部不適等症狀有了明顯好轉。近日,她又到鎮中心衛生院續約了糖尿病個性化服務包。
江蘇省衛健委基層處處長、二級巡視員姜侖說,通過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聯通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江蘇努力補齊基層醫療衛生短板,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社區醫院567家,百姓家門口有了越來越多群眾信得過的基層醫院。
相關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