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7日 第
3
期
往期回顾
分享到:
0
圣和药业董事长王勇:认真做一家“百年老店”
陈霞
在南京圣和药业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勇的身上,有着知识分子的谦和儒雅——娓娓道来创业点滴,看到记者记录,会缓缓放慢说话的节奏。然而,当记者以“儒商”定位其商人身份时,他摆了摆手说,“我只是一名实体企业的经营者”。已过不惑之年的他,用认真与务实,将一手孵化的“一人一店”小公司,发展成了制药业的“全国百强企业”,而今,他的目标依旧务实——踏踏实实,把圣和做成一家“百年老店”。
南京圣和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勇博士
创新铺就创业成功之路
为这“百年老店”的目标,王勇将他90%甚至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药业经营上。除了南京和国内其他地方的工厂,圣和把触角伸到了国外,他经常要飞返于太平洋上空。在南京的时候,“一有空就去接送女儿上下学,和她聊聊天,教给她为人处事的道理。”王勇笑言,如果当年没有投身商海,他可能会是一个一心钻研学术的好老师。
在下海前,王勇曾是中国药科大学的一名老师。然而,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高校老师要在外创业,是无法保留校内工作的。而为了自己的喜爱,也是为了一种更精彩的人生,他还是放弃了在大学工作的机会,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1996年9月,王勇利用自己转让技术专利等所得,并向朋友借了一些钱,在牛首山租了一个几千平方米的厂房,陆续招了六七十名工作人员,正式创办了圣和药业。当时,他前前后后投入了一千多万,背负的可不仅仅是债务,也许还得搭上自己的未来。“可人生的道路,不管多么难走,你都要认真面对。”回顾创业路,王勇说,他常常要在“舍”与“得”之间寻找平衡。思考的最后,他往往会把眼光放在更远处。
比如,在创业之初,他就把科技研发放在了圣和成长的最重要位置。“当时企业发展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像大多数药企一样生产仿制药,成本少、见效快,但是市场大规模同化;另一条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高投入、高风险,失败的概率极大,但也可能会带来丰厚的回报。”王勇告诉记者,他选择了后者, 每年投入不低于销售额7%的资金搞研发,2001年,圣和推出“圣诺灵”(注射用阿奇霉素),上市第一年就创造了几千万元的产值;2002年,推出国内独家品种“圣诺安”(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当年实现产值近亿元;2003年2月,成功推出国家一类新药“圣迪锋”(注射用加替沙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之后,圣和每年都要推出一两个新药,迄今已获得新药证书100多本。而最让他们引以为荣的是2009年底投产的拥有国际专利的国家一类创新药“优诺安”(左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这个历时近10年、花费几亿元研发的新药,专门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目前,该药已经获得三项美国及欧洲发明专利。
不让一粒次等药流入市场
除了经济上的投入之外,为了寻求技术支持,王勇还经常奔波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一次次向专家、教授虚心请教,在交往中与他们建立了密切联系。
时至今日,在全国近5000家制药企业中,圣和药业已跻身百强,从最初生产一、两种药品,快速发展成为一家集医药研发、药品生产和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药品生产企业,跻身“国家新药创新孵化基地”。
然而,对王勇来说,荣誉不仅是对过去的认可,更是对未来的激励。采访的两小时,他谈得最多的是企业的责任,而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最核心的就是药品的“安全有效”。
王勇一直要求每个员工牢记做药人的责任,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保证病人吃到的每一粒药都是安全的药、管用的药。
正是这一份对责任的坚守,圣和药业于1999年通过国家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成为我国第一批通过国家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
也是这一份对责任的坚守,圣和决不让一粒存有质量隐患的药物流入市场。王勇说,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规范守法”这条底线必须要坚守,对于事关人命的制药企业更是如此。“有些药服用后会有一些不良反应,虽然概率较低,但是对遇上的患者来说,就是百分之一百的事情。而圣和,为了做大做强,做出信誉,做出品牌,制定了比国家标准还要严格的内控标准。”王勇介绍,有一种药物,国家标准的有效期是2年,圣和的内控标准有效期是1年半,对于一年半后尚没有销售出去的价值2000多万的药物,圣和全部进行了销毁,“尽管还在有效期内,但是随着杂质的增加、质量的下降,引起不良反应的概率也加大了,我们就进行了销毁。”
从短期来看,圣和销毁药物的行为增加了成本,但是长期来看,对于企业的信誉和发展是有益的。采访中,王勇不止一次提到,要把圣和打造成“百年老店”。为着这个目标,圣和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加大了生产企业的专业化服务,提高销售终端的专业服务意识。比如,建立专业的服务团队专门服务患者,普及用药知识,让更多老百姓知道用药须知,做好跟踪服务,记录药效和不良反应。
殚精竭虑打造“百年老店”
在王勇看来,把一家企业做成“百年老店”,除了要有市场、有口碑,更需要有卓越的管理机制。“以前,我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这是绝大多数创业者的通病。”王勇说,中国的民营企业起步时大部分是靠创业者一个人打拼出来,是“人治”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弊端就会显现,“我们圣和要做百年老店,就必须转变成‘法治’的企业,制定出一套良好的管理制度,然后按制度办事。”
而这种转变,最好是由创业者自己亲自启动。这对王勇来说是个挑战,而他一如既往,选择了认真面对。第一步,就把目标锁定在了人才队伍的建设上。
王勇清楚地知道,所有好的制度能够发挥其作用,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现代经济学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于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的医药行业更是如此。”
据统计,圣和的员工现有1000多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总数的70%以上,其中不乏药学、医学、计算机等专业的博士、硕士人才,圣和药业的核心管理层是由5位平均年龄在40多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年轻人组成的团队。而为了让员工最大程度的得到提高,圣和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对于自身,王勇也设定了目标——最晚60岁离开岗位,让圣和最优秀的人来接替他的位置,“这个‘优秀’的人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有人说圣和是王勇的,没错,圣和药业是我一手创办的,可我却始终强调圣和是靠大家建设的,所以,这个接班人必须是全体圣和人公平公正民主选举的结果。”
记者问及离开岗位后做什么?王勇的的回答没有一丝犹豫,“我希望,还能回到大学当兼职老师, 总结一下自己多年的思想与感悟,与年轻人多交流,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尽可能多地分享出去。”
知识分子出身的王勇,时刻忘不了自己“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采访中,记者偶然得知,与南京总统府毗邻的“南京六朝博物馆”将于8月9日开馆,而在一开始,这个地方是要用来建圣和总部大楼的,后来这地块考古发现了六朝建康都城宫城的东城墙遗址,王勇的初衷变了,“我要为南京造一个关于六朝的历史博物馆,长久地传承下去,让后来的人可以从历史的点滴痕迹里,怀想我们祖先曾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镜,做好传承,帮助未来的发展。”
来源: 人民网江苏视窗 编辑:陈霞 唐璐
首页
1
尾页
栏目
介绍
《创新突围》为人民网江苏视窗推出的独家品牌栏目。通过公司采访,市场调研,数据解读,总裁访谈,我们致力为您打开的是创新的黑匣子:阐述创新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共同探寻创新之道、创新之则,创新之源。本土实践,全球智慧,你将在这里看到、听到,一个个知名企业是如何通过"创新"实现"突围"。
栏目策划
华祥名
撰稿
杨胜利 陈霞 胡伟
摄影
杨胜利
开篇之语
创新中国路在何方
2013-11-15
阅读
排行
江青究竟有多爱毛泽东?
调研称公务员工资8年未调整 增长机制未…
毛泽东晚年六大“秘事” 张玉凤守住了多…
习近平与彭丽媛结婚从简 仅办一桌酒席答…
最高检: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家中搜…
有多少秘密小组曾为毛泽东服务?(组图)
国防部:对徐才厚案涉案人员一查到底
周恩来“无后”真相揭秘 曝六大惊人之“…
毛泽东并非“文革”初期就厌恶江青
委员建议开车玩手机入刑 因盲驾比酒驾更…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