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在当代如何传承?

2021年05月24日08:29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西迁精神”,在当代如何传承?

5月21日下午,一辆由重卡改装的红色快闪车驶进西安交大创新港校区,标志着“启程吧!人民红”活动正式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人民网与校方共同开展“跟着总书记读好书”主题党日活动,在交流中分享学史心得,感悟奋斗精神,促使当代青年学子在阅读中汲取丰富政治营养和精神力量,以党史学习教育献礼建党百年。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65年前,一批知识分子随着交通大学由上海迁来西安,在这里扎根奉献。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致辞。人民网于凯摄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致辞中表示,媒体作为社会文明的载体,社会价值的传播者,在引领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在新时代、新理念中,媒体在承担着新的使命。大学是什么?大学是“过去”,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优秀的文明、历史;大学也是“现在”,培育着人才、开拓着技术、支撑着经济社会之发展;大学又是“未来”,启迪人类灵魂,开拓人类未来,孕育未来人才。

所以媒体和大学,在新时代彰显着社会脉动的两个领域就不约而同走到了一起,来开启时代的航程,走进人民的心里,铸就民族之灵魂,开启社会之未来,助力国家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世界之光。

学党史

读懂党报头版中的深意

“教育跟媒体本质上是一个行业,教育是深媒体,媒体是宽教育。”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叶蓁蓁认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今天读到的人民日报,已经成为党史的一部分。”

悟思想

让西迁精神的红旗永远飘扬

国家教学名师、西安交大数学系西迁老教授马知恩致辞。麦文雄 摄

“如果问我们,爱国是什么?就是奋斗,就是奉献!”回顾这段历史,西迁老教授马知恩言辞激昂,“作为交大西迁的见证者,值得自豪的是,我们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没有辜负党中央的嘱托,六十多年来,我们坚守在这片黄土地上,为西部发展和祖国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我总想在还能走动的时候,能将老一辈师长们的爱国奋斗精神、教学经验和自己的体会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师生,让西迁精神的红旗永远飘扬。”

办实事

如何用电影讲好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

 

《永远是少年》导演冯小宁分享《如何用电影讲好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麦文雄 摄

“如何用电影的形式,讲好一个好看、打动人心的好故事,是我们做导演的要思考的重要命题。”《永远是少年》导演冯小宁讲述电影帮助青年人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意义。

什么是明星?谁才配得上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明星?今天在我们身边,本来就有着无数的真英雄,科学家、军人、教师、医生、农民、工人,包括养育我们的父母……他们才是构成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和砖瓦,如影片中的台词:“我们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如此,中国才将充满活力,永远是少年!”

开新局

始终奔跑在爱国奋斗的道路上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分享《爱国奋斗,为世界之光》。麦文雄 摄

“早在100年前,交大的先驱唐文治先生就提出了‘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须先砥砺第一等品行’的教育思想,今天说来就是立德树人。”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认为,立德树人,释放学生的潜能,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五年前我们开展了‘四个一百’的育人行动,阅读100本经典,参加100场活动,认识100位老师,聆听100场报告,这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好处。”郑庆华寄语广大教师们,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创造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常识、见识和胆识。

在圆桌论坛环节,人民网记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围绕“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党媒经验”主题与青年学生们分享心得体会

“我是学院宣传部的,对于现在大学生来说,不太喜欢看‘又红又专’的内容,作为一个主流媒体,你们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面对西安交大学子的“犀利”提问,网上群众工作部主任杨佳给出了她的回答,“不妨多试试讲故事、找共情。我们通过身边一个个故事,告诉同学们,我们的党是怎么样治理我们的国家,怎么样带着我们每一个人砥砺奋进往前走,‘润物细无声’比宣和教更有效果。用青年人爱听的话来讲故事,起到的实际效果是更好的。包括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一样,现在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情况,中国是什么样子,世界已经有了新的想法、有了新的看法。”

社交媒体部主任李娜也答道,“我们只有和年轻人站在一起,看你们所看,听你们所听,想你们所想,才能和大家一起进步。”

人民红校园跑

5月22日,“百年追梦·奔向未来”人民红色校园跑在西安交大热情开跑。本次活动以团队为单位,采用跑步和任务通关的形式,完成5公里的迷你马拉松,将党史学习和教育与运动相结合。500余名学子与教职员工身着红色元素服装在跑步过程中完成党史知识答题、唱红歌等趣味环节,打造了一场沉浸式党史教育学习的生动体验,传递“百年追梦,奔向未来”的精神,共同庆祝建党100周年。

鸣笛开跑

人民红色校园跑在校园内热情开跑

学子们完成党史答题

撞线瞬间

完赛合影

青春之夜

5月21日晚,“人民红”青春之夜在“人民红”快闪车开演。舞台上,西安交大的学子纵情歌唱,翩翩起舞,台下霓虹灯与手机灯光交相辉映,欢笑与呐喊声此起彼伏。

同时在舞台两侧还设有红色云游互动体验区、人民红数字气味播放器以及“壮志凌云”创新型军训VR体验设备等,让学子们在亲身参与中更深入了解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党史。

学生体验数字气味播放器

学生体验“壮志凌云”创新型军训VR体验设备

“启程吧!人民红”是人民网2021“我和我的信仰”大型融媒体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红”快闪车,将打造成人民红智慧党建移动体验中心。

65年前,数千名师生高唱《歌唱祖国》奔赴大西北

走进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一张粉红色的乘车证映入眼帘。车证上,除了车次信息,还印着高楼、书本、笔墨、鲜花及一辆疾驰列车的图案。站在车证前端详,仿佛能听到当年交大师生乘车西行的铿锵之音。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十个大字,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召唤,更是交大人扎根西部的不凡使命。一张车证,看似普通,却拉开了“交大西迁”的帷幕,成为“西迁精神”的绝佳注脚。

西迁专列乘车证

1955年,出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西安。面对艰巨任务,交大人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古都西安,开启了“西迁”的壮阔征程。

1955年5月,彭康校长与教授们在西安踏勘交大新校址

1955年5月,彭康校长与教授们启程来到西安,考察学校选址。经过反复勘察,确定校址设在唐兴庆宫遗址南端。10月26日,新校园开工建设,不到一年时间,主体校舍建设完成,只待师生到来。

1956年8月10日,数千名交大师生齐聚徐家汇火车站,准备踏上西行的列车。为方便师生搬迁,上海市政府特设一趟列车直达西安——“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还为每位交大师生特制一张乘车证。

登上闷热的列车,大家颠簸近40个小时。一路西行,路越走越荒凉,师生斗志却愈发激昂。伴随嘹亮的《歌唱祖国》,一颗颗火热的心,渴望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随校西迁的校牌、沙发、樟木箱、收音机等物品

除了师生员工及家属,大批教学实验设备仪器、图书资料,都要一同搬迁。缺乏器械辅助,教职工们就手拉肩扛,麻绳一捆,箱子一装,“打起背包就出发”。

在西安接运物资的老师,一接到车站通知,便匆忙骑车赶去。那时的古城,“电灯不明,马路不平,电话不灵”,老师常因坑洼路面摔倒,浑身是泥。为方便接运,后勤老师直接“住”在火车站。任务紧张时,三天三夜未合眼。

上海、西安齐心协力,上千吨物资及时运抵古城,“物资未损一件,筷子未落一根”。

交大西迁博物馆展出西迁专列乘车证实物

这张小小的乘车证,所承载的,是那一代交大人的奉献与青春。当年,虽不清楚前方的困苦,但他们毅然踏上列车,丝毫未曾犹疑。因为他们深知党中央的良苦用心,更对脚下热土爱得深沉。

交大人,无论何时,始终把党和国家的需要当作自己前行的航标,用笃实的行动,践行“听党指挥跟党走”的优良传统。

在党中央和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迁校工作顺利展开。1956年9月10日,6000多名师生汇聚新校园,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开学典礼。迁校任务艰巨,却未“晚开一天学、少开一节课、迟开一门实验”,写就了“交大奇迹”。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考察期间,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他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曾经,这张乘车证,开启了交大人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奋斗征程。如今,它继续砥砺师生奋勇前行,建功立业新时代。

来源|人民网 赵岍 方开燕 袁悦 吴超 邹星 麦文雄 陆周莉 王婕 魏欣宁 朱君超 李丹阳 刘开阳 许晨(实习)李鑫(实习)

 
(责编:萧潇、吴纪攀)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