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台区:一场没有硝烟的医废处置硬仗
8月22日,随着百余位市民解除隔离回家,南京雨花台区天禧酒店完成了作为集中隔离点的使命。当天早晨,雨花台区对该点位产生的医疗垃圾进行了最后一次转运。“点位长”蒋华全程监督,不容出丝毫问题。这项工作,她干了近一个月。
7月20日,南京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全市陆续启用了300余个集中隔离点,医疗垃圾急剧增加。常态下的医废收集、转运、处置能力无法满足需要。8月初,南京市统一部署实行医废转运“分区包干”。雨花台区跨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形成医疗垃圾收集转运常态化“双监督”工作机制。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转运医疗垃圾160余吨,没有发生一起因为医废造成的人员感染和环境污染。
跨部门组建专班 ,提升“战斗力”
20多个集中隔离点、12个核酸采样点、三个封控小区......疫情发生以来,眼看着全区各点位上积压的医废越来越多,引起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的风险也随之加大。“7月31日,我们先租了两台冷链车作为医废收运车,并招聘培训了几名转运师傅,先对全区各隔离点的医废进行清运。”雨花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建东介绍。
医废安全处置是阻断疫情蔓延的重要环节。在雨花台区,和突击运输共同启动的,还有一个临时组建的跨部门医废转运专项工作组。第一次接到处置大批量医废的紧急任务,专项工作组转运小组负责人赵洪刚用“临危受命”形容彼时的心情。“我们用十天左右时间先将全区医废积压问题解决了,接着就走上了正轨,做到了日产日清。”赵洪刚说。
“医废的收集、转运、防感染等工作,单靠一个部门力量无法完成。新组建的这个由生态环境局和卫健委共同参与的专项工作组发挥了很大作用。”周建东表示,工作组分工明确,卫健负责每日调度各点库存量,每日排出优先顺序表;环保负责按优先顺序表转运。
“每天晚上,各隔离点会在我们工作群里接龙,上报医废库存的数量。”雨花台区卫健委工作人员束庆平回忆,刚开始库存多,等统计结束已是深夜,待机制理顺后,一般晚上8点多就能完成第二天转运清单的制定。
第一次直接面对医废的收集和转运工作,压力和问题接踵而来。“垃圾中的硬物容易将包装袋戳破,给现场存储和后面的转运埋下隐患。我们就要求,要将硬物包裹好,再装入垃圾袋。”周建东坦言,医废处置的细节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带来感染的危险。
白天工作组成员都各自忙碌,每晚,大伙儿会以视频联线的方式召开“诸葛亮会”,谈问题,讨论解决办法。
医废处置“双监督”,常存敬畏之心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雨花台区形成了医疗垃圾收集转运常态化“双监督”工作机制。“转运组到了各隔离点,会监督点上的医废是否进行规范包装、扎袋和消杀,有没有医废桶盖不上的现象。而每个隔离点都有感控专员,他们会监督转运人员个人防护和操作的规范性。”束庆平说。
“双监督”下,工作人员责任心越来越强,医废管理越来越规范,防护消杀措施也越来越到位。
在天禧酒店隔离点,“点位长”蒋华每晚都会仔细检查医废收集工作。“医废用双层专用塑料袋装好后,隔离点的保洁人员会用专门的鹅颈结将其系好,再由消杀人员对塑料袋和垃圾桶进行消毒。医废储存间则日常都有紫外线灯进行杀菌。”这一套规范流程的背后,蒋华遇到不少挑战,“一开始,隔离点酒店的工作人员都觉得,这个工作很危险,我告诉他们,只要把保护工作做好,病毒就不可怕。正是因为这份敬畏,他们在培训和实际操作中,都特别认真和规范。”
束庆平有多年的院感防控工作经验,她深知个人防护的重要性。在对转运师傅进行培训时,有一幕令她印象最深,一位年龄最大的师傅自告奋勇展示防护服穿脱。在一线,师傅们即使汗如雨下,也不会将防护用品脱下来。
与此同时,雨花台区严格落实医疗废物转运防感染工作机制,开展每日一核酸,每日一验码,每日一测温,每日消毒剂配比检测,每日岗前防护气密性检查,每日返回住地相对封控,每周一次“防麻痹防感染”培训整顿,每周一次运输车辆环境核酸釆样检测。
规范穿脱防护用品、自消互消、车辆内部消杀.......转运师傅们不仅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这一套标准动作,为了提高转运效率,他们常常半天不喝水。“我们要求所有点位到了饭点,必须热情主动地给转运师傅提供工作餐,让大家感受到温暖。”周建东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