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六大行动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打造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市委市政府日前印发了《徐州市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该计划由市科技部门根据《徐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牵头制订,聚焦增强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发展路径,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等“六大行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确定六大目标
据介绍,未来三年,我市将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体主要目标如下:
基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增新建新型研发机构150家(其中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80 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4%,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33%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5%。
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增速高于工业投资增速,年度产业招引落地项目中符合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占比超过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7.5%。
科技载体质效明显提升。省级以上高新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4%;新认定省级以上孵化载体 10家(其中国家级3家)。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以上,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 2000家;规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列统企业达到40%左右,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70%,研发投入占主营销售收入比重达2.84%,有效发明专利占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比例超过65%。
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见效。新增国际技术转移机构2家、校企联盟15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10亿元;累计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项目60项,其中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20项。
区域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新获批省科技双创团队10个,新选聘科技副总100名,高层次人才总量达17万人;财政科技拨款年均增长不低于 10%,科技信贷规模累计超过50 亿元,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入库企业达40 家,新增上市企业8家。
实施六大行动
计划围绕“增强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平台质效、壮大创新主体、深化协同创新、完善创新生态”发展路径,三年内将大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等六大行动,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布局建设科学与工程研究类科技创新基地。筹建深地科学与工程彭城实验室,引导现有的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资源、优化重组,实现创新发展;优化整合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基地,聚焦安全应急、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发展壮大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布局建设专业院,落地转化重大科技成果;设立重点领域和引领技术研究专项,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行动:围绕创新链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智能制造装备核心区。重点支持徐州经开区、沛县、新沂等加快布局氢能产业,鼓励丰县新能源车辆产业转型发展等;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推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钢铁冶金、绿色化工、建筑建材等4大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量质并举优化“765”项目结构。促进项目、资金与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招引项目中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项目比例;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大各级财政对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推动产业项目资金从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向人才、技术等创新投资倾斜。
实施创新载体建设行动:促进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完善开发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设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营公司;支持科技园区创新发展。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原则,实施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发展计划,探索建立科技园区备案及绩效奖补制度;提升孵化载体产出绩效。完善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优化双创载体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强化绩效评价机制,突出孵化载体产出指标,推进载体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实施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积极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制度,评选和重点打造 150 家高新技术明星企业;扶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施规模以上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精准建立高成长型企业培育库,推动规模以上创新型企业倍增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协同创新行动:深化政产学研融合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中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布局建设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加强产学研协同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增强高校服务地方能力。支持高校院所围绕我市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扎实推进区域创新合作。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机遇,支持区域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开展产学研合作。
实施创新环境支撑行动:完善“1+4”(总领政策+产业提升、载体平台、人才引育、生态营造)科技政策体系。建立财政科技拨款稳定增长机制,打造一站式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徐州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O2O云平台”,为创新主体提供一揽子科技服务产品包;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产品体系;深化创新人才精准引培,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引导企业增强专利运营意识,进一步活跃专利运营市场,加快构建完善跨区域保护格局,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徐报融媒记者 樊海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