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南通:稳粮增收,乡村振兴筑基石

2021年09月17日14:54 | 来源:南通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稳粮增收,乡村振兴筑基石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事关民生福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攻坚克难,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五年,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精细,从靠天吃饭到精准智慧,我市不仅稳粮增收,实现粮食生产十四连增,为“中国碗盛中国粮”贡献了南通智慧,更夯实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根基。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3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南通模式”在全省推广;建成新型合作农场330家,经营面积18.1万亩,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无缝对接;全市在库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104个省、市级经济薄弱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均超过45万元。

高质量脱贫一个不落下

6月,在通皋大道西侧一座崭新的蓝白相间的乡村加油站内,陆续有司机驾车前来加油。该加油站是目前全国首家由扶助资金入股、成功助力村集体增收的加油站,成为南通全市域推进“强村加油站”建设的标杆。

如皋市九华镇营防村、郭洋村、丝渔村是南通市级经济薄弱村,因地理位置偏僻、资源要素匮乏、发展理念落后等因素,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少。为了增强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18年,我市首先在如皋开展加油站项目建设试点,2020年底,小马桥加油站已经顺利建成。市农业农村局经管站负责人周晟介绍,按照小马桥模式,我市18个强村加油站建设全面展开,每个县(市、区)明确1家国有企业牵头,每个加油站扶持3个经济相对薄弱村,每村每年收益不低于35万元,3年一轮换,让加油站收益惠及更多经济相对薄弱村。

这是我市致力高质量脱贫的缩影。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我市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精准扶贫。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平根说:“至2019年底,对照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年的标准,全市在库建档立卡55561户、96105人全部脱贫,104个省、市级经济薄弱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均超过45万元,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我市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力阻“病根”变“穷根”,各种项目、基金再发力,群众生活底气更足、信心更强。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安市墩头镇双溪村67岁的村民纪发林,前不久因老慢支、肺心病发作,被家人送进墩头镇中心卫生院治疗,前后住院10天,总花费4172.04元。得益于“两不愁三保障”的落实,出院时,他只需自掏417.21元。

高标准农田推动大跨越

8月底,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全市2020年度3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部建成,2021年度4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完成招投标,总体进展良好。

曾经南通人多地少、田块零散不连片、河渠密布。2016年起,市委、市政府坚持“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实行融合发展、区域化整体建设,打造了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南通模式”。“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34万亩,是“十二五”建设面积的217%。农业经营实现“规模”“产业”大跨越,项目区的土地规模经营比例从过去不足20%,迅速提升到现在的56.4%,平均流转规模300亩。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既可以获得土地平整5%-10%溢出耕地面积每亩700-800元的流转租金,还可以获得每亩50-100元的流转服务费,项目实施村年收入稳定增加20万元以上,项目区人均增收700多元。

9月10日,在海安市大公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修贵正在进行田间管护,他介绍,自高标准农田项目完成后,自己流转了2000亩地进行稻麦轮作,粮食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小麦平均亩产由之前的近400公斤增加到550多公斤,水稻平均亩产由之前的600公斤增加到700多公斤,去年盈利近200万元。

今年,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南通农地、农技并举,从耕地质量提升、绿色生态农田、宜机化改造、高效节水、智慧农业、精准管护等多方面,综合施策,立体推进。目前,我市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50个项目完成开标项目48个,在全省位列第五。

此外,今年我市全面启动省级示范区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南通市关于高水平打造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的实施方案》要求,以“十项工程”为抓手,突出示范片建设,强化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十四五”期间,全市将进一步提高建设标准,新建和改造提升200万亩高标准农田。

新型合作农场勇探新路

市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通乡村人口较10年前减少93.55万人,然而,去年南通粮食产量、种植面积却继续保持10多年以来的稳定增长,“一减一增”背后,是我市大力发展新型合作农场,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成果。

5年来,南通以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创造性地将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有机结合,探索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领办,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鼓励村干部和种田能手参与经营的新型合作农场,走出了一条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新路子。目前,全市已建成新型合作农场330家,经营面积18.1万亩,经验向全省推广。

发展新型合作农场,农田设施、土地集中流转和新型职业农民,是三个关键支撑。“十三五”以来,我市共投入资金52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了土地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合作农场的农田基础。同时,建好农地合作社,全市330个村成立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农民入社10.2万户,集中土地18.1万亩,用于稻麦种植17万亩,既赋予农民更加明晰的土地财产权,又夯实了土地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合作农场的产权基础。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村干部的领头羊作用,因需培育、因材施教,330个村的合作社共有以村干部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具备资格)1500多人,并定期接受免费专业培训,为土地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合作农场储备了人才。

勇探农改新路,健全“经营、分配、考核”三项机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查勇介绍,各地形成了合作社直营村干部集中管理、村组干部分包经营片管理、招聘能人参与管理以及本村农民合作经营等四种模式。对参与经营的相关人员采取定管理费、定产定量、定成本投入、定利润分成的办法,调动新型合作农场生产经营者积极性。合作社利润先按60%的比例上缴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农业生产和发展公益事业,再对入股农户进行分红,实现了农场共建、利益共享。

本报记者 唐佳美

(责编:萧潇、张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