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社会

人民日报丨江苏常熟:今日沙家浜 处处好风光

本报记者 王伟健
2021年10月06日10:4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今日沙家浜 处处好风光(红色之旅·百年记忆)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06日 第 06 版 版面截图

沙家浜景区。 影像中国

沙家浜芦苇荡。 资料图片

原题:今日沙家浜 处处好风光(红色之旅·百年记忆)

江南的雨细细密密,随着船娘摇动的木橹滑落,又汇入弯弯碧水中。烟雨丝帘间,“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婉转唱腔将时光牵引至那战火纷飞、斗智斗勇的年代。

这里是江苏常熟沙家浜,芦荡火种积蓄力量的地方。80多年前,这个阳澄湖畔的小渔村风起云涌,当地村民为保护受伤的新四军战士,与日伪军斗争周旋。现代京剧《沙家浜》虽然定格的是那个年代,但新时代的沙家浜仍在演绎一段段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今日沙家浜,处处好风光。

现代京剧 演绎烽火岁月

坐着船驶进密密的芦苇荡,听着风吹过芦苇细长叶子的声音,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烽火岁月。

1939年9月,活跃在江苏阳澄湖周边地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撤出东路地区,奔赴新的抗日战场。“江抗”撤出后,在阳澄湖畔留下了一所后方医院和36名行动不便的伤病员。他们在沙家浜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一边医治伤病,一边与日伪军巧妙周旋。这便是现代京剧《沙家浜》发生的背景。

金耀良,阿庆嫂原型之一范惠琴的外孙,如今是常熟市新四军研究会的秘书长,他一直在搜集材料,尽可能地还原这段历史。金耀良说,当时后方医院没有固定的地址,日伪军一来,群众和医护人员就得带着伤病员一起转移,农家的客堂、厨房、牛棚、猪圈、堆柴草的小屋以及湖中的小船等都成了伤病员的藏身之处,门板一架就是医疗床,蚊帐一挂就是手术房。每逢敌人“扫荡”,群众和医护人员就将伤病员抬上船,转移到密密的芦苇荡中。待敌人走了,再将伤病员接进村子。那片莽莽苍苍的芦苇荡不仅是天然的庇护所,也是伏击日寇的好战场。

就这样,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在芦苇荡中不断上演,阳澄湖畔成了抗日战争中催生“芦荡火种”的革命摇篮。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在这片芦苇荡受村民保护养伤的战士,把这段经历记述了下来。1960年,上海沪剧团根据这段历史,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一经演出,便大受欢迎。1964年,北京京剧团将《芦荡火种》改编成现代京剧,并定名为《沙家浜》进行公演,广为传唱,剧中阿庆嫂、郭建光等角色深入人心。

《沙家浜》唱遍神州大地,历久不衰,不仅唱出了军民鱼水情,也让沙家浜名闻天下。

红色旅游 寻访革命足迹

芦荡村是《沙家浜》故事的重要发生地之一,也是新四军前进袭敌、后移休整的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村子位于沙家浜风景区的最南端,是曾经沙家浜芦苇荡的中心地区,绿化面积约4000平方米。村庄中间,一道瀑布从假山中流泻而出,村外河道纵横,流水潺潺,尽显水乡风貌。近年来,当地政府在推进“千村美居”过程中发现,芦荡村有一处老宅是抗战时期新四军养伤旧址。当地将旧址翻修,并收集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生动还原出当时的场景。这里如今不仅成了群众家门口红色革命教育的打卡地,也是村民议事的好去处。

沙家浜镇文保单位江抗东路司令部筹备会议旧址,是原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新四军伤病员痊愈后重返抗日战场的出发地。走进旧址,讲述江南抗日义勇军在沙家浜这片热土上的成长史、斗争史和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徐徐展开:1939年11月5日,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筹备会在常熟唐市东土地堂召开;11月6日,“新江抗”在唐市宗戈村正式成立。伤病员身体恢复后,全部参与到江抗东路抗日队伍中,成为“新江抗”的骨干力量,唐市成了“新江抗”发展壮大的一个起点。

“沙家浜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地点。”常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晓红说。丰富的红色资源,让当地串联起“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江抗东路司令部筹备会议旧址”“千村美居”等红色元素,推出“薪火”“记忆”“文韵”“小康”等多条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定制”路线和特色服务,为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项目。常熟沙家浜培训中心讲师朱晓婷介绍,现在不仅仅要把红色故事讲给游客听,更要让他们走进芦苇荡,沉浸式体验。

绿色发展 建起生态家园

在沙家浜旅游度假区,乘坐摇橹船在水面上荡漾,观赏两边的芦苇荡、空中的飞鸟,让人感到和平安详。“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唱本里的景致跃然眼前,今日的沙家浜也是一座美丽的绿色生态公园。

常熟沙家浜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瞿晓峰说:“我们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结合绿色生态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和生态旅游。”如今,作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沙家浜延伸红色产业链,走出了红色旅游绿色发展之路。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起初生态环境较为单一,以林木和芦竹为主。近年来,公园重视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和营造,公园保留了浮叶植物生境,同时通过水生植物种植、浅滩构建、捆扎芦竹浮岛制作等方式,丰富鸟类栖息地类型,完善了湿地生境。曾经面积只有150亩的芦苇荡,如今已扩大到6000亩。泛舟其中,菱荷相间,水鸟时现,在体味抗日烽火的同时,也在感受心灵的静谧与平和。

瞿晓峰介绍,沙家浜把保护湿地生态、丰富生物多样性、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目标,面积达6000亩的湿地公园内湿地面积超过75%。据专家测定,目前沙家浜湿地中禽鸟超过140种。洁白如雪的羽、苍劲华丽的翅,成千上万栖息于此的白鹭成了芦荡深处的一道风景。在芦苇荡里,时有一两只站着捕鱼,悠然自得,整片芦苇荡便成了一幅如诗般的画。

芦荡村村民朱春冬经营了一家农家乐,布置成上个世纪的农居风格,墙上贴着京剧《沙家浜》的海报。如今,沙家浜景区内外的住宿、餐饮、零售等业态间接带动本地农民1.3万人就业,农民年均收益增长15%以上。“我们是沾了红色旅游的光,享了绿色发展的福。”朱春冬感叹。

“绿波不尽尘难染,芦苇深处浮人家”。50多年前,一部现代京剧《沙家浜》,让阳澄湖畔的这个江南小镇沙家浜闻名全国;如今,这里依旧河港纵横,绿波摇曳,芦苇荡间沙鸥翔集,一幅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水乡风光。

版式设计:张芳曼

(责编:萧潇、张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