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江苏斩获票房4.65亿元 占全国一成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注定载入影史。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10月7日24时,2021年国庆档新片总票房约43.87亿元,主旋律商业大片《长津湖》以32亿元票房登顶国庆档冠军,成为中国影史上第13部票房破30亿元的电影,且打破14项影史纪录。
在成绩亮眼的国庆档中,江苏表现出色:全省997家影院共放映电影23.4万场,观影人次1015.8万,斩获票房4.65亿元,约占全国票房的10.6%。
主旋律大片“领跑”,全家观影成亮点
10月4日,记者购买南京浦口区珠影CC影城17时50分的《长津湖》电影票时发现,仅剩下两张票。
“黄金场次,《长津湖》常常一票难求。”南京幸福蓝海国际影城荔枝广场旗舰店经理殷菲说,“国庆档上座率较平时明显上升,包场也有所增加。为了充分利用国庆档、满足观众观影需求,影城还特意增加了早场和晚场的场次。”
爆款电影一票难求、影院重现人头攒动的场景,折射出整个电影市场的回温。具体到今年国庆档,主旋律电影《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对市场发挥了重要的撬动作用。“两部电影携天时地利人和,取得成功在预期之内。”南京影评人欧阳冲告诉记者,“国庆档期的节庆气氛,为主旋律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消费氛围;近年来人们对进口大片审美疲劳,主旋律影片则充分照顾到新时代观众的消费特点,把娴熟的类型化叙事、高超的电影工业化水准和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等元素融为一炉,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今年国庆档能够取得不俗成绩,除了两部大片口碑长线发力,也和疫情背景下许多人选择城市休闲有关。”著名娱乐类自媒体“吐槽电影院”创始人徐熠告诉记者,“这两年还有两个趋势比较明显:一是电影开始吸引大批量下沉市场(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市场)受众,二是‘破圈层’现象明显,不同代际和阶层的观众会为了同一部作品走进影院。”
这个国庆,全家人“组团”观影成为亮点。宁海中学初三学生屠睿轩一家,把国庆期间全家人唯一的集体活动定为观看《长津湖》;也有不少人特意带着爸妈走进影院观赏《我和我的父辈》。贯穿两部影片的家国情怀,借助家庭这一“共同体”单元得到了传承。
在江苏,电影消费市场下沉,鲜明地体现为乡镇影院的大力发展。9月30日至10月5日,全省303家乡镇影院放映电影4.76万场,观影人次178.49万人,票房8098.21万元,分别占全省的23.79%、21.29%和21.11%。
“从截至10月7日12:00的数据来看,我们国庆期间的总票房超过70万,观影人次1.3万,上座率约42%,上座率这个指标达到了我们影院历年国庆档的最高水平。”常州雪堰镇佳源国际影院投资人钟明伟说。他分析,影院国庆档数据亮眼主要有几个原因:国庆假期长,乡镇人口回流;疫情整体可控,人们愿意出门娱乐放松;两部主旋律大片口碑好、宣发到位、吸引力强。钟明伟还观察到,乡镇影院的发展正逐步培养起当地居民的观影习惯。
市场明显回暖背后的“江苏经验”
常州雪堰镇佳源国际影院的国庆档成绩背后,是乡镇影院蓬勃葳蕤的“江苏经验”。2019年起,江苏在全国首创开展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转型升级试点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在全省21个县(市、区)的42个乡镇探索依托乡镇影院为当地农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电影公益放映服务。
“拿这次国庆档来说,江苏认真落实中宣部电影局相关通知要求,全力做好国庆档影院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及重点影片宣发工作。”省委宣传部电影市场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如果以2021国庆档为契机,复盘疫情以来江苏电影市场的回温历程,我们更能够看出江苏在这一领域的决心。2020年2月19日,江苏发布“影十条”,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手助力电影业渡过难关;同年3月25日,推出10亿元额度的江苏电影业抗疫专项金融服务“苏影保”;今年8月,江苏下发了省级电影专项资金2984万元,用于奖励2020年度全省放映国产电影成绩突出的影院。
“江苏的电影政策目前在全国应该是走得最靠前的。加上江苏人才优势明显,并且一直是中国电影市场最重要的票仓之一,多重因素叠加,对我们形成了很大的吸引力。”耳东影业总裁、创始人杨凡告诉记者。
作为江苏重点引进的头部影视企业,耳东影业此前曾参与投资制作《叶问4》《我和我的祖国》《西虹市首富》《红海行动》《邪不压正》《反贪风暴》等一批高票房优质电影。接过江苏抛出的橄榄枝后,耳东将南方总部、院线总部和VR科技研发中心等新兴板块落地南京,并依托政府提供的园区载体成立了南京耳东电影产业园,瞄准打造融剧本改编、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影片宣发、版权交易、周边产品开发等环节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
多元化发展才是“破题”之径
今年国庆档电影成绩固然亮眼,但内容供给结构和内容吸引力仍有不足:除了两部主旋律大片,整个档期基本只剩下儿童动画电影,观众可选择的余地不多。
“国内观众经过多年养成的观影习惯,在疫情影响下有所消退,而另一方面,长短视频平台近年来蓬勃发展,观众更乐于借此满足内容需求。”徐熠说。在她看来,今年国庆档上映新片总体质量和数量都较前两年有所下降,这和市场还没有真正回暖,很多电影的档期一改再改、观众不敢轻易试探有关。
“由于疫情,一些电影不能如期上映,导致影视公司无法顺利回收投资,这又影响了下一轮的投资。下一步,我们除了做好转型升级之外,就是把手里80多部影片的库存先消化掉。”杨凡说。
那么,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释放出了哪些信号,可以为行业的复苏发展提供参考?杨凡和徐熠的观点趋向一致:市场在下沉,观影主力军更年轻了,人们的观影审美在提高,同时伴随着分化。“以前大家喜欢看大片,现在对各个细分领域的影片都有需求,特别是对优秀类型片的需求明显提升,而且类型越清晰越能吸引受众。”徐熠说。杨凡则提醒,主旋律电影应找到新的“破题”之径,联合执导和“拼盘式”电影不可能一直受宠;影视公司也不宜跟风扎堆,电影行业只有多元发展,才能吸引更多观众。具体到江苏层面,政策强劲、市场庞大是江苏的优势,未来,江苏应在影视产业链方面补齐短板。
□ 本报记者 冯圆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