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发挥枢纽优势,建设长三角现代化陆港城市
南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海安建设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这既是南通市委对海安提出的新发展目标要求,更是海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责任。海安市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发展定位,放大枢纽优势,着力培育“枢纽偏好型”和“枢纽引致型”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力打造布局完善、协同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公铁水无缝对接的区域物流枢纽,交通、产业、城市联动一体的融合发展枢纽,网络互联、数字共享的现代信息枢纽,努力建成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依托得天独厚区位优势,抢先打造枢纽,步入跨越发展“快车道”
海安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处在沿海交通走廊和北沿江交通走廊的交汇点,属于江苏城镇密集地区的沿江城市带;处于江苏海岸线的中轴地段,是全省构建滨海特色城镇带的7个中等城市之一,连贯苏南苏北、辐射内陆东北。曾经,海安也是不通火车之地,公路干线狭窄,经济发展滞后,长期被称为南通的“小六子”。2004年新长铁路开通,海安彻底改写了 “手无寸铁”的历史。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拼搏,宁通铁路、海洋铁路、宁启铁路、盐通铁路相继通车。现在,海安全市铁路总里程118公里,四条铁路线在此交汇,铁路路网密度远远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是江苏6个重要铁路货运枢纽之一;海安火车站集客运站、货运站、车务段、编组站于一体,是苏中地区最大的二级编组站。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2573公里,城乡公路纵横连网、宽阔通畅,拥有2条高速、3条国道、4条省道、5个高速公路道口,两条高速、两条国道都在此交汇。全市航道总里程574公里,通扬运河与连申运河在此交汇;连申、通扬、通榆、栟茶运河川流海安,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千吨级航道连申运河将海安与上海、南通等重要港口一线贯通;南通市唯一千吨级内河港口——海安凤山港可实现内河集装箱自由运输,上海港的港口服务前置到了海安,上港集团ICT海安项目已经落地凤山港并启航。
从慢国道到快高速,从窄河道到宽航道,从普铁时代到动车时代再到高铁时代,海安枢纽优势日渐凸显、速度越跑越快。2020年,海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14万元,成为江苏长江以北首个工业应税销售超2000亿元的县级城市,拥有百亿级工业企业3家、50亿级工业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74家,位居南通第一;连续九年在南通市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连续两年被表彰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入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榜列第24位,在长三角县域2021年上半年GDP前40强排名中列第12位,昔日的“小六子”如今已跃升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放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抢抓战略机遇,打造通达畅联“大门户”
海安是长三角北翼门户型城市,处于上海都市圈北翼,紧邻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充分接受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辐射。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开通运营,海安全面融入沿海高铁大动脉,全面拥抱“高铁时代”,极大缩短与上海、苏南、浙江的时空距离,融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形成交通新格局。由上海开往华北、西北、东北的列车从沪宁线直接分流到沪苏通线,通过盐通高铁、宁启铁路经海安开往北京、天津、青岛、郑州、西安等地,海安正快速成为京沪第二通道上的重要节点。通过宁启铁路、京沪高铁、盐通高铁、徐盐高铁等,海安与南京、徐州共同构成江苏物流枢纽“大三角”。
锚定建成“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目标,海安将进一步发挥铁路优势,充分利用苏中地区唯一铁路二级编组站,全力推进铁路物流基地链接和服务通州湾新出海口;抢抓海安—东盟方向中欧班列纳入全国铁路运行图的新机遇,常态化开行中欧国际班列;以新长铁路扩能改造列入《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为契机,积极做好新长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服务保障工作;规划建设高铁枢纽东广场,加快推进铁路第二货场立项。进一步发挥公路优势,积极推进张皋过江通道北延以及新328国道南移,加快328国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建设,持续构建内联外通的大交通格局。进一步发挥港口优势,抢抓南通向海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拥抱大海,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以“内河到码头、港口通大洋”为目标,持续放大上港集团ICT海安项目效应,强化凤山港与上海港两港间的深层次合作,全力推进凤山港与通州湾新出海口的互联互通,实现内河港口航运与海港、海运的无缝对接。进一步发挥平台优势,用好保税物流中心、期货交割库、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等功能平台,全力争创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持续放大海安作为互联网二级节点城市的优势,加快信息化数据平台建设。
立足特色产业基础优势,抢攻新兴业态,构筑创新发展“新高地”
发挥雄厚的特色产业基础优势,突出创新主体地位,加速布局枢纽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着力推动枢纽、物流、产业三大优势转换,促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枢纽功能巩固提升。
壮大先进制造业,坚持“主导产业聚优、传统产业提档、前瞻产业布局”的思路,不断提升十大产业发展能级,积极拓展航空航天、核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努力培育500亿级特大型企业,形成以百亿企业为塔尖、10亿企业为骨干、亿元企业为基础的企业梯队。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强化科创园区载体建设,探索重大技术攻关和创新项目“揭榜挂帅”,培育一批由精益生产向智能制造发展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做大资本市场“海安板块”。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形成高端品牌“海安方阵”。
提升现代服务业,以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健康养老三大主导产业为基础,以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两大特色产业为支撑,努力构建“3+2+N”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推动商贸物流园再升级,建强保税物流、期货交割、多式联运、跨境电商、大宗物资交易等功能平台,全力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进培育一批优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认证服务、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统筹布局现代商圈、园区商圈、特色街区和商业综合体,鼓励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深度发展现代旅游业,做响“河豚之乡、休闲海安”品牌,打造华东特色旅游度假区、长三角知名生态休闲城市和苏中旅游集散地。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谋划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整体规模和综合竞争力。抢抓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发展机遇,打造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的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企业“上云”,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推动企业“两化”深度融合。促进5G与城市管理、医疗、教育、交通、环保等领域融合发展, 努力建设智慧型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作者系中共海安市委书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