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活动要有“含经量”
增强活动的产业思维,就是要牢固树立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持以活动推动发展
开展活动,是推进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繁重任务,实现共同富裕的神圣使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任重道远,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很好的抓手。活动如何搞,招数各有不同,效果千差万别。活动质量的高低、效果的好坏,体现主办者的理念思维和操作水平。同样的活动,由于办的方式不同,有的名利双收,有的劳民伤财,结果天壤之别。
有识之士为此大声疾呼,地方领导为改进活动方式、提高活动效果也身体力行。前不久召开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专题协调会,扬州市委主要领导提出,要发挥论坛影响力,有机嵌入产业发展、城市推介元素,真正把论坛打造成拉动扬州文旅产业发展、助推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重要引擎。这一要求释放出强烈信号,搞活动要千方百计提高“含经量”。
为这样的要求叫好。好就好在切中时弊、务求实效。回溯既往,不难发现,一些活动“套路化”,邀客老面孔,程序老规矩,搭台唱戏,蓝底白字背景板,立式话筒两三根,领导主持,嘉宾致辞,宾朋餐叙,大多是“见了面换了片、吃过饭断了线”,热闹闹的开场,乱哄哄的收场。也有些活动随意“拉郎配”,为应付任务,广发邀请函,貌似高朋满座,实则互不关联,与会者东拉西扯,自说自话,不知所云,直到会议结束,很多来宾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来。更有离奇的,纯属瞎折腾,工作不用心,没事搞活动,请人来捧场,内容老生常谈,目的就是造势,受邀单位不派人去怕得罪人,想派人去又抽不出人,勉强派个人,也只是穿梭在各个活动现场,弄得身心疲惫。
活动不能这样搞。切不可为搞活动而搞活动,必须改弦易辙,回到活动本身。出现套路化、拉郎配、瞎折腾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目的性不明确。为什么搞活动,为谁搞活动,怎样搞活动,如何评价活动,如果这些问题没搞清楚,活动怎么会有好的效果?
活动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政治意识不强是活动流于形式的关键。我们讲的政治,是顺应民意、回应关切、解决问题、造福于民的政治。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心所向的是,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改善民生,增强城乡实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搞活动的主要出发点。
活动有必要强化经济理念。把搞活动与抓经济对立起来,是一些人的潜意识,也是若干活动行之无效的症结。细想想,所有的活动不都带有经济性吗?往小处说,搞活动至少要花点钱吧?即或不花钱,那么多人的时间难道没有机会成本吗?往大处说,搞活动就是互利双赢,聚力聚智聚财解决问题,效应、效率、效益都应在活动不同层面得到体现。
活动还得有产业思维。有些人对花钱搞活动得心应手、乐此不疲,对搞活动赚钱却畏苦怕难、心生抵触。这是活动层次不高、效果不好的思维屏障。花钱不用想,人人都会做;赚钱要多想,做到不容易。于是乎,“硬的拖锹过,软的挖一锹”,对花钱搞热闹的活动不厌其烦,报纸上有事迹、电视上有形象、网络上有视频,轻轻松松就会刷到存在感,何乐而不为?而通过活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慢工出细活,需要甘坐冷板凳,需要甘做铺路石,这是何等的难事!增强活动的产业思维,就是要牢固树立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持以活动推动发展。这就需要搞清需求与供给、投入与产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这样,活动的经济性自然会体现,活动的目的性一定会实现。
农民居家过日子,都知道“跌个跟头抓把泥”,各级领导干部总不能只管花钱不问收获吧?让活动体现“含经量”,这是大家的新期待。至于那些轰轰烈烈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的活动,还是就此罢手吧。
(作者为扬州大学苏中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