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江苏:精细化栽培“小巨人”当避“催熟”

2021年12月13日07:45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精细化栽培,打造“小巨人”当避“催熟”

在经济竞争日趋发展为产业链竞争的今天,作为强链补链“关键环节”的“专精特新”企业愈发受到重视。随着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近日出炉,仅南京一市就已坐拥国家级“小巨人”44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究竟应如何培育?地方好政策能否“复刻”至全省?在催生更多“小巨人”过程中又该如何避免急功近利地“催熟”?

关注“缝隙市场”,

政府有指导企业有指南

“牵引传动系统可以看作是轨道交通车辆的‘心脏’。”位于南京市雨花经济开发区的南京华士电子公司,看上去并不大,却突破了城市轨道交通三大核心技术之一的牵引传动技术,有效填补我国轨道交通自主化产业链中的空白,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3位。公司副总陈爱林介绍,其自主研发的直线电机车辆牵引系统,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装车资质的国产化直线电机车辆牵引系统,能够替代进口同类设备,推动了我国轨道交通核心装备的国产化。

“与常用的旋转电机车辆相比,直线电机车辆比较小众,对于这一‘缝隙市场’,大公司看不上、小公司做不了,我们冲着利润,决定试试。”陈爱林感慨,立足窄领域,既有发展空间,也有发展限制——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主流车型的饱和,应用于特定场景的细分车型将迎来巨大市场,但这一领域关注度不高,技术累积和研发相对困难,因而也需要更多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扶持。

从细分市场中找到发展机遇,是不少“小巨人”的超车思路,也成为南京各区的培育重点。记者发现,南京市近来接连印发《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两份文件,力争建立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竞争优势。

“两份文件确立了南京市‘十四五’期间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南京市工信局副局长唐永实介绍,到2025年,南京计划构建起“十百千万”梯次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即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达到2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50家、专精特新名录库企业1000家、专精特新后备企业10000家。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部门工作要有指导,企业发展方向要有指南,而此次《行动方案》正是面向政府部门,通过全面实施梯度培育等“六大工程”,促进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若干措施》则面向企业,出台简单易懂的干货政策。“在《行动方案》里,我们明确要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为每个产业链梳理30-50个重点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力争每条产业链培育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 唐永实说。

构建创新生态,

“一企一策”强化主体地位

仅有政策显然远远不够。在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创新作为“灵魂”从来都被放在突出位置,真正实现“创新驱动”不能只靠“规划”和“指导”。

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傅浩介绍,南京科教资源丰富,这几年全市重点打造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专门从事技术成果从高校院所向市场的转移转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障碍。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的成长梯队。目前南京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排全国第8位,今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有16809家企业实现评价入库,这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提供了“基本盘”。

有了基本盘,接下来是打造“培养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大研发平台是创新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傅浩表示,这就需要结合重点产业,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的资源集聚效应,推动基础研究重大平台和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比如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一批全新体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发挥全市1400多家市级以上企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好“发动机”的作用。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中,知识产权强企同样至关重要。事实上,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形成知识产权、海外市场的专利布局等方面尚有重重壁垒,为此,南京市知识产权局专职副局长何华英表示,南京将实施专利导航工程,运用知识产权大数据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个性化服务指导。

“在此基础上,还需开展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何华英说,南京将对“专精特新”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的“标准管家”服务,包括加强标准化政策宣传和培训辅导,引导和鼓励具有专精特新特色的企业群体争创各类质量奖,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质量信用等级核定,指导培育“江苏精品”。

加强政府采购,

引金融活水浇灭企业之忧

中小企业发展面对最大困境之一就是资金难题,各地纷纷探索通过引入金融活水有效赋能企业发展。那么该如何加强政金企合作,有的放矢真正将“活水”引到企业“最忧处”,避免投入低效浪费?

监管有力,政策落地才有声。南京市财政局一级调研员赵群力介绍,南京市财政将推动政策全部纳入“宁企通”惠企综合平台,确保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统筹做好财政资金保障,确保“专精特新”惠企政策资金足额兑现;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全过程动态监控,有效促进兑现结果公平、公开、公正;加强政策绩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始终保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政策的精准和高效。

赵群力表示,将专门设立“专精特新保”政银合作产品,对“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增信服务,企业可通过“宁创贷”合作银行办理授信2000万元以下的无抵押、无质押流动资金贷款,并享受免担保费支持。同时将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在政府采购评审活动中给予“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最大的价格倾斜。

无可否认,地方政府和园区公共金融服务一直是相对短板。“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要加大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刘云松说。

南京的做法颇有启示——先看加大“间接融资”,该市引导商业银行加大贷款投放和推广普惠金融,比如通过财政增量补贴和风险代偿推动撬动商业银行加大对包括“专精特新”在内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量,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加大直接融资方面,南京将深入实施《关于促进南京市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提高对企业的股权资金供给。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在北交所发行上市融资。”刘云松表示,将继续加大与证券监管部门、沪深北交易所的合作,开展信息共享、定期对接、合作辅导、企业培育、培训、培优,服务推动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登陆北交所等资本市场。

(责编:萧潇、吴纪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