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民生

江苏建成职工书屋1.3万多家 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2022年01月24日07:48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书屋飘香,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有时工作压力大,到这里找本书看看,可以调节心情。”无锡江阴香山书屋志愿者刘品莲说,10年前,她在书屋附近一家快餐店做出纳员,下班后路过,被其安静放松的氛围所吸引,便成了常客。

香山书屋是我省上万个职工书屋中的一个。自2005年全国第一个职工书屋在太仓经开区农民工集宿区挂牌运营以来,在各级工会的强力推动下,全省职工书屋建设这一丰富基层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工程、公益工程不断创新发展。目前全省建成千册以上职工书屋1.3万多家,自建职工书屋量居全国各省第一,其中全国示范点741个、省级示范点1468个,服务全省2300万名职工。

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冬日暖阳透过落地玻璃窗洒进房间,木制书架旁是灰色沙发椅,房间中央放着一张大书桌……去年7月,南京扬子国资投资集团本部一楼书房完成空间改造。

“我们专门邀请先锋书店的设计师陈卫新参与设计,希望用高颜值的环境营造良好阅读氛围。”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成员企业涉及金融、工程等多项业务,为满足不同职工的阅读需求,集团与南京江北新区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及多家高校图书馆合作,丰富图书资源。

以图书为核心,配以文创、咖啡或茶吧、影音等多种形式的书屋,给职工提供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刚开始来书屋是为了打发时间,没想到志愿者们非常热情,一进门就为我们端上热茶,来了一次就还想来第二次。”51岁的教师金雅芬说,去年江阴高新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始组织文化活动,原本只想看场电影的她,发现还有一个免费开放的职工书屋,被边喝茶、边阅读的舒适氛围吸引,便常常拉上老伴和邻居们一起来享受精神大餐。

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职工书屋作为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省总工会要求各级书屋配备理论学习类图书,大部分书屋还专门设立红色书柜,引导职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增强历史担当。

满足多样阅读需求

科技进步直接影响阅读方式的转变。为进一步适应数字化阅读需求,省总工会依托全国总工会电子书屋平台建立省级职工电子书屋,打开江苏工会APP点击“职工书屋”图标即可免费阅读,平台拥有图书4万余种、期刊400种、有声书2万小时,“电子职工书屋”支持板块功能自主设置,可满足各类阅读学习需求。

用心的服务让职工书屋更有温度。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集团的职工书屋专设妇儿活动阅览区。“这里空间宽敞,有文学名著、百科、绘本等适合小朋友读的书。”集团员工黄金月说,自己常常在书屋阅读,寒暑假期间还把上小学的孩子带到这里来读书。集团工会副主席谢元凤介绍,今后将依托书屋开办职工子女托管班,组织各类活动,为职工化解“看娃难”的同时,扩展孩子的知识面。

通常汽渡11号渡轮上,有一个10平方米大小的司机之家,除了药箱、饮水机等,还有职工读书角。53岁的盐城人张为平跑货运已有12年,主要往返于苏州、盐城两地。“以前过汽渡时,都在车上休息,现在还可以读书、看报,了解国内外大事,增长见识。”他说。

职工书屋正在从企业内部工作圈辐射到职工群众生活圈。省总工会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开放职工书屋,经审核后在江苏工会服务网“服务地图”板块和“书香江苏地图”进行标注,吸引广大读书爱好者前往借阅或参加阅读活动,让职工书屋成为新的文艺坐标。

阅读组织增添活力

“书屋不是冰冷的空间,不需要豪华的装修,但要能让职工走得进去,感到舒适自在。”香山书屋创始人季丰说,书屋七成图书来自职工捐赠,有超过1.8万名读者加入志愿者队伍,为书屋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他们有些参与书屋管理,为政府文化空间、社区阅读驿站、企业共建阅读点提供服务,有些在书屋讲授绘画、摄影、写作等公益课程,用活动影响更多职工阅读。

以香山书屋为代表的读书组织,发挥广泛辐射效应。自2020年开始,省总工会开展职工优秀读书组织、职工领读人的培树工作,为职工搭建读书学习的社群平台,促进各类职工读书活动在基层普遍开展。

为了调动职工阅读积极性,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以分会职工书屋为依托,设立“示范性劳模学习岗”,将每周六设为“劳模带读日”,每年对劳模带读活动评价一次,对于开展效果较好的劳模颁发“金牌读师”荣誉,并给予积分奖励,团队成员有机会享受外培等福利。

南京拥有市级以上优秀职工阅读组织近300个。南京市总工会2020年发起成立“南京市职工阅读联盟”,把不同单位的阅读领头人与阅读组织联结在一起,共享资源,首批加入联盟的有58家市级优秀职工阅读组织。

各地工会还结合实际举办特色鲜明的读书月活动。徐州市总工会开展的“夺取双胜利 建功新时代”劳模宣讲大赛,有500多名一线职工参加。镇江市总工会开展“网聚职工正能量 劳动绽放新风采”主题读书学习活动,通过读经典、学理论、写心得等多种形式,提升职工综合素养。

□ 本报记者 王 静

(责编:萧潇、唐璐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