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GDP超8000亿背后的徐州实力

2022年02月13日15:02 | 来源:徐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GDP超8000亿背后的徐州实力

2021年,徐州市GDP突破8000亿大关,同比增长8.7%,经济增速持续好于全国、全省。徐州迈出了“十四五”稳扎稳打的第一步,交出了一份靓丽成绩单。逆风飞扬的数据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全球疫情的情况下,显得尤为可贵。

站在徐州看徐州——

尽管经济发展面临疫情冲击、产业转型升级压力等多方影响,但是徐州GDP分别于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突破5000亿、6000亿、7000亿和8000亿,每2年就能跃进一个新的千亿级,这说明徐州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在2021年的数据公布中,徐州经济发展被概括为“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提质,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徐州经济跃上新台阶,背后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从老工业基地到新旧动能转化,徐州转变发展理念,在新赛道上加速起跑。

过去一年中,徐州市五大行业整治基本收尾,363家四小行业企业整治完成,完成13家钢铁、焦化企业设备拆除,37个转型升级项目加速推进,19个重大转型项目建成投产。

近年来,徐州逐渐摆脱了重工业的底色,不断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构建“6+4+N”现代工业新体系。过去一年,徐州六大新兴主导产业产值达到3193.6亿元,同比增长19.7%。去年,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位中,徐州提升至第24位。徐州拥有1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在苏北地区遥遥领先。

徐州也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2021年,徐州进出口数据比较亮眼,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254.23亿元,增长18.3%,从贸易方式看,机电产品和农产品进出口分别增长13.0%和33.7%。从贸易市场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435.49亿元、增长6.1%。

在公布的全年数据中,有一处细节数据彰显了徐州经济的活力。2021年,徐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省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徐州服务业经济稳步复苏,消费能力突出。

站在淮海经济区看徐州——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徐州不负众望,以超过8000亿元的GDP总量和接近800亿元的增量,获得淮海经济区双项冠军。临沂以5466亿元的GDP总量排名淮海经济区第二。济宁以5070亿元的GDP总量排名第三。

地处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省交界处,徐州在2017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复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凭借自身区位优势,发挥经济磁吸力、城市影响力,辐射全区。淮海经济区城市中的淮北距离省会合肥有278.8公里的车程,距离徐州却只有66公里。这决定了相对于省会,淮北更易接受徐州的产业转移和帮扶。宿州、枣庄等城市也存在着相同的情况。

为了抱团发展,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已经有了诸多协同发展的探索。去年4月21日至22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在江苏考察访问期间,徐州市和宿州市签署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提出徐州与淮北对口帮扶;12月20日,淮海经济区10市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地缘上的亲近,叠加经济的辐射力和政策的引导力,让越来越多的周边劳动力流入徐州。2021年外省来徐就业办理录用备案人数5.30万人,增长73.6%。人口的流入也进一步佐证,徐州正在成为区域中心型城市。

站在江苏看徐州——

去年,江苏全省所有城市全部入围“中国百强城市”榜单,被称为“苏大强”。苏州以2.2万亿元的经济总量独占鳌头,为其他各市打样。

虽然一马当先,成绩当前,苏州却从来不乏危机感。苏州瞄准“创新”这个重要赛道,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集群。2020年,苏州成立姑苏实验室,加速实现苏州从“制造驱动创新”向“创新驱动制造”的转型升级。

徐州与苏州的做法不谋而合。徐州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建设产业强市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去年徐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14个,增加5个。全市专利授权量4.19万件、增长53.1%,有效发明专利达2.07万件、增长21.4%。为了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在徐州产业化,2021年10月22日徐州成立了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加速高端科创平台建设。

被认为最有可能冲击“万亿俱乐部”的常州和徐州今年GDP双双突破8000亿元大关。其中,常州GDP达8807亿元,增长9.1%,经济总量继续位居江苏省第五位。徐州GDP在2021年达到了8117.44亿元,在全省排名第六。

常州和徐州同处于8000亿量级,如何再接再厉,冲上新的经济量级,两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考量。

智能制造产业成为常州破万亿的最大底气。“十三五”时期,常州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徐州以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为首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徐州产业经济的“顶梁柱”。去年徐州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9.7%。在《2021中国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白皮书》中,徐州荣登2021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并获评数字经济发展二线城市。

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还是数字经济转型,都反映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徐州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徐州将全力向“万亿”冲刺。徐州“十四五”规划已经指明了发展方向: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努力做大经济规模、做强经济实力、做优经济结构,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力争到2025年经济总量跻身万亿元城市行列。

本报记者 曲美慧 孙冯燕 唐婧

(责编:萧潇、张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