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民生

江苏近半数建筑工人年逾五旬 老龄化、用工荒问题凸显

2022年04月28日07:50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未来,谁来为我们盖高楼

据江苏省建筑工人实名制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统计,目前江苏860万建筑业从业人员中,有建筑工人560万人。其中,18岁-40岁、40岁-50岁、50岁-65岁的建筑工人占比分别约为29%、23%、48%。

未来十年,将有近一半、约210万名建筑工人超过60岁,陆续退出一线作业岗位。而另一边,一个个建筑业项目开工建设,年轻农民工却越来越难招,工地上“老龄化”“用工荒”现象日益凸显。未来,谁来为我们的城市“添砖加瓦”?

“新鲜血液”难补充,

超龄工人要离场

47岁的袁吉云来自徐州丰县,自2013年起进入建筑行业,近10年间辗转北京、无锡、苏州多地,最近落脚在张家港。守着水泥钢筋,袁师傅的日常规律、忙碌而单调,通常清晨6:30上工、一天工作10小时,每月能挣6000多元。工地上有供工人集中住宿的生活区,一间挤着五六人,有空调,不能做饭。因为跟着工程跑,他通常几个月回一趟家,平时就跟家里人通视频电话。“木工里面,像我这个年纪都算年轻的,好多都50多岁了。”

“一些年轻人来了干不了几天就跑了,现在工地上年轻的都是从云贵川来的,干装修、水电和消防的多些,那个有技术含量,还安全。”据袁吉云观察,年龄大的师傅普遍忍耐度更高,“比在外面干别的活儿赚钱多啊,像钢筋工,每个月能拿1万块,所以他们从来不喊累的。”

在江苏的建筑工地上,像袁吉云这样40岁以上的建筑工人占比超70%,是绝对的“主力”。省住建厅建筑市场监管处副处长周文辉分析,建筑工地的活儿门槛低、上手快、收入可观,过去是很多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首选”,这些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工作生活条件苦累、环境脏乱、职业化发展受限,眼下建筑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逐年下降,“他们觉得,不如送外卖送快递自由”。

中亿丰建设集团南京总部党总支书记汤家志从事建筑行业25年,从工地施工员做起,到项目经理、再到分公司生产负责人,见证了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一线建筑工人队伍的变化。在他看来,互联网时代创造了更灵活的就业环境,把一大批原本会选择进入工地的青壮年分流走了。“他们可以去当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这些职业对学历要求不高、时间灵活,工作环境也不像工地那样日晒雨淋。”

与此同时,日渐超龄的建筑工人正逐步“离场”。近年来,多地发文对建筑工人设置男60岁以下、女50岁以下的年龄门槛。上海在2019年出台规定,明确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这3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去年,天津、深圳等地住建部门也先后出台类似政策,清退建筑施工行业超龄农民工。

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建造学院院长方桐清看来,对建筑工人设置年龄门槛,是以制度规避安全风险之举。“在建筑行业,事故成本很高,而一线建筑工在高空、湿滑等环境下工作,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袁吉云对此表示理解:“人上了年纪,容易有高血压或者别的老年病,高空作业的时候,一旦脑供血不足摔下来,就太危险了。”同在张家港市打工、今年52岁的曹志勇却忍不住担心:“60岁以后要是不让上工地了,每个月只有两三百块养老金,那我还得出去找个保安的活。”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林波提出,目前建筑行业部分工种仍然靠“老师傅”传帮带,如果“一刀切”清退超龄建筑工人,可能会使部分工种面临技能断层的尴尬境地。“让高龄建筑工人老有所养、发挥余热,我们倡导既保障他们的安全,又关心他们的生计。”周文辉告诉记者,我省提倡身体状态良好、有一定技能的60岁以上建筑工人,在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企业为其购买商业安全保险后,可在工地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支模板、绑钢筋等,但禁止从事高处作业等较危险岗位的工作。

机器分担“苦差事”,

工地告别“脏乱差”

在无预设的实际工况下,机器人麻利地给单块重量30kg以下的各种尺寸砖头涂上水泥,毫无误差地将砖头摆放在正确位置……这是砌筑机器人“On-site”在苏州星光耀项目的应用场景。去年12月,这项应用入选住建部发布的首批124个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

负责该项目施工的,正是中亿丰建设集团。汤家志介绍,一台砌筑机器人能取代八九名工人,已经在中亿丰数个项目中应用。“在砌筑大工减少50%、整体砌筑质量提升的情况下,智能砌筑机器人的平均砌筑工期可节省1至2天。”不过,砌筑机器人可用于大批量的砌墙作业,而转角等特殊部位仍需要人工辅助。“机器人也要工人去操作,实际上,机械化程度越高,对工人的要求往往也越高。”

砌墙机器人、测绘机器人、预制板机器人……近年来,越来越多机器人出现在建筑行业,在多个建筑施工场景“大展身手”。“随着人口老龄化,建筑企业的用人成本在成倍增长,如果企业不开始谋划智能建造,可能再过几年就要被行业淘汰。可以说,谁先抢滩布局,谁就可能占据未来行业主导地位。”谈及推动“机器代人”,南京中建八局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嵩言语中透着紧迫感。早在2020年,中建八局就开始在砌砖、抹灰、混凝土浇筑等场景中使用机器人,这也是目前完全可以实现“机器代人”的几个有限场景。由于前期研发投入巨大,运用机器人施工目前在行业内并不普遍,但叶嵩认为,机器与人“彼此成全”,一定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前景。

记者注意到,“智能建造”是《2022年全省建筑业工作要点》中一大亮点。这份工作要点提出,要纵深推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积极推动智能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发展。“我们正在与东南大学、建筑公司攻关建筑机器人研发应用,让机器人取代部分人力。”周文辉透露,我省正不断推进以“智能建造、装配式建造、精益建造、绿色建造”为主的建造方式变革,今年我省将出台相关意见,加强建筑机器人等建筑智能化装备应用。“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培育100家以上的智能建造新兴技术建筑业企业。

随着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的深入推进,建筑工地也有望告别“脏乱差”。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在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占比将达50%,装配化装修占成品住房30%;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0%。

在叶嵩看来,“机器代人”是最终目标,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先经过“人辅助机器”“机器辅助人”的第一、二阶段,目前整个建筑行业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跨越的过程中。“短时间内机器尚无法代替人,根本原因在于机器进行的是标准化作业,而人们又希望建筑是个性化的——谁都不想生活在一模一样的建筑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尝试对整个建筑流程进行分部分项数字化、模块化,在一定的标准库里实现个性化选择,这样机器人就有了用武之地。”

砖瓦匠变身产业工人,

建筑业离不开工匠精神

暮春时节,晨曦初绽,作为砌筑工班长的梅建华已经带领整个班子在项目工地上忙活起来。靠着砌墙上下误差不超过0.5厘米的“搬砖”技术,这位43岁的普通农民工先后获得“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筑工匠”“全国优秀农民工”等多项荣誉。如今,中亿丰建设集团专门为他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由他带头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建筑产业虽然面临用人“断层”,但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一些农民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灰头土脸”的建筑工人,正向“职业化、专业化”的产业工人转变。

“现在建筑行业中大部分企业还是采取劳务分包形式,但从长远来看,我们要建设劳务产业园,取消‘包工头’这一层级,培育我们自己的产业工人。”汤家志介绍,去年11月,中亿丰建设集团与江苏省、苏州市三方共同打造建设了江苏建筑服务(苏州)产业园,采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营”的模式,聚合建筑服务企业,着力围绕装配式施工、智能机械、人机融合等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这一方式跨过了劳务公司,企业直接与劳务输出大省建立联系,定点招收工人,通过更规范的管理体系、更合理的薪酬制度、更完善的培训系统,培育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工人。目前,中亿丰建设集团已藉此培育自有产业工人400多名。

大力加强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也是我省破解建筑行业用工难、用工荒难题的重要举措。当下,南京、苏州正试点建设建筑人力资源产业园,今年全省将再鼓励、支持建设三四个产业园,培育更多水工、电工等“一专多能”持证者。周文辉透露,住建部门正在与人社部门研究探讨制定产业园相关规范、建设标准等,“‘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培育中级工以上建筑产业工人200万人。”

除了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单调、缺乏激励机制,社会认同感低也是年轻人不愿进工地的重要原因。林波说,要真正提高建筑工人、蓝领阶层的社会地位,必须引导大众改变传统观念,建立正确的价值评价体系。“未来建筑行业中,要对掌握一技之长的普通工人在薪酬和评价上给予更多倾斜,并不是管理者的薪酬就一定高。”

“其实这是个能给人带来成就感的职业——一栋房子到了投入使用的那一天,建设者再走进去看一看,就会觉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在汤家志看来,在制造业流水线上,普通工人可以成长为班组长、车间主任,建筑业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畅通普通工人的晋升渠道,弘扬工匠精神。“我们要挖掘、培育更多的‘梅建华’,让大家知道,普通工人也能当劳模、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

□ 本报记者 刘浏 冯圆芳

白雪 顾敏

(责编:萧潇、唐璐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