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江苏:敢为善为 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向好

2022年08月23日07:35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敢为善为,勇担稳就业惠民生重任

8月9日至13日,江苏省人社厅举办全省人社局长培训班,在全系统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部署,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立足民生部门职责,敢为善为,奋发有为,勇担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重任。

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向好

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9.67万人,总量占全国1/10以上,继续位居全国首位。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

江苏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则民心安。距离年底还有4个多月,江苏人社系统将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持续稳定向好,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难题,全力攻坚,尽快破题,“比如,推动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拉动就业评估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进一步优化平台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就业,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构建以人才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体制机制,提升创业的层次和效果;围绕主导产业、特色园区、传统技艺打造劳务品牌,更好发挥就业吸附效应等。”

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江苏将充分发挥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推进作用,打好“组合拳”,压实部门、属地就业优先责任,破除条线板块壁垒,从政策制定、组织推动、领导力量等多个层面,推动就业工作和人才工作深度融合、一体联动。贯彻实施《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研究制定江苏促进共同富裕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激发创新创业和平台经济带动就业活力,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大力推进劳务品牌建设,协同各地各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更大力度纾困稳岗、政策筹岗、市场拓岗。

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支撑

充满活力、数量庞大的实体经济,是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支撑。面对疫情持续冲击等因素给部分企业带来的经营困难,江苏在出台“苏政50条”“苏政30条”基础上,上半年推出“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聚焦企业“痛点”和“急难愁盼”,强化减负纾困,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

围绕稳岗拓岗,江苏人社部门上半年出台“助企纾困12条”,直达快享落实援企稳岗政策近240亿元。创新出台稳就业金融服务产品“苏岗贷”,3个月向1798户中小微民营企业精准投放信贷资金77亿元,被国务院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专项督查组推荐为典型经验。

为倾力服务经济产业发展,下半年,江苏还将聚焦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缓缴社保费、稳岗返还等政策,针对市场主体需求适时研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建立并落实用工余缺调剂机制,帮助企业搭建用工信息对接平台。

聚焦数字经济关键“因子”,推动人才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配置,为集聚高层次人才搭建“绿色通道”,构建集培训、评价、使用、激励于一体的数字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加强数字技能类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人才高地。

聚焦产业发展能级跃升,加强劳动者技能素质建设,整合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和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构建培训政策、培训资金、培训项目、管理机制“四统一”工作体系。

聚焦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广泛开展人才服务、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建设和远程面试等服务,推动大型引才活动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转变。

用情用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今年江苏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更大。江苏直面挑战,多方合力,深度挖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省人社厅联合省教育厅等九部门,从7月起至年底持续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对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免费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对有创业意愿的,免费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咨询辅导、跟踪扶持等服务。

8月19日,南京市离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在南京人才大厦举行,系本月南京87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之一,现场10多家招聘企业精挑优岗,提供优厚待遇。本月,盐城市人社部门联合教育、国资等部门,紧贴“产业链”急缺需求,收集1000多家企业的3万多个岗位,集中开展19场暑期招聘。

江苏将持续加大就业帮扶力度,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人员等,加大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工作力度,把生活遇到困难的失业人员及时纳入临时救助、低保等兜底保障范围,并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上半年,江苏再次提高1000多万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参加社会保险人数稳步增长。江苏将健全适应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的参保缴费机制,引导城乡居民主动参保,实现被征地农民和退捕渔民“应保尽保”。同时加大对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力度,高效运行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和全省联动举报投诉平台,通过联合接访、“双交办”和工程建设领域“一案三查”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

□ 本报记者 黄红芳

(责编:萧潇、唐璐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