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一村一品”话振兴]

淮安洪泽韦集村:经济薄弱村翻身记

马晓波
2022年12月24日09:04 |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小字号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江苏,历经数年积累培育,涌现出了一大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联农带农成效显著的乡村,其中不少已经跻身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人民网江苏频道为此推出“‘一村一品’话振兴”系列报道,记录它们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奋斗故事。

朱向群(左一)正在进行捕蟹作业。人民网 马晓波摄

尽管女儿远嫁,老两口守着九旬老母留在村里,朱向群的日子过得比4年前惬意多了。

65岁的朱向群,是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韦集村500多个留守村民之一。2019年,随着“稻蟹混养”项目的引进,这个落寞孤寂的乡村被激活了。朱向群家的8亩地流转了,他在这个项目上打工,家里年收入将近5万元。

白马湖近在咫尺,洪泽湖大闸蟹名声已起,留守村民缺少就业门路,在当地种稻养蟹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兼得。这个“稻蟹混养”项目迅速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光每年400吨螃蟹,就意味着8000多万元的产值。

经济薄弱村的机会

对苏北农村而言,如若没有富民产业的吸附,是很难留住人的。“年轻人大都往城市里去了,也有些老人跟着儿女一起走了。”韦集村党总支书记韦永说,这就形成了村里户籍人口2330人、常住村里的只有1/4的局面。

十多年前,朱向群也曾去过女儿在江阴的家,帮着带孩子。但是没有待多久就回来了,因为“老母亲恋老家”。那些年,他靠种地一年大概有1.5万元的收入,这点钱养活三口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那时候不光朱向群家日子不好过。韦永介绍,2019年前,村里有建档立卡户52户120人。村集体经济也薄弱,2018年村集体收入15.66万元,是江苏省定经济低收入村。

产业不兴,人吸引不来;人丁不旺,发展又如无根之水。二者休戚相关,如何是好?

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2019年,韦集村两委决定在土地上做文章:先是将村集体老窑厂拆除复垦,一举新增耕地251亩;紧接着,集中流转土地3000亩,小田变大田,集约化管理降低农作成本。

当年夏天,根据江苏省农科院专家的建议,韦集村从兴化引进来种养大户,并争取帮扶资金36万元用于项目入股,集体经济收入年可增加10万元。

土地整理加上项目入住,两下操作完成,韦集村的机会来了。

入围“一村一品”示范村

上接洪泽湖,毗邻白马湖,水资源丰富的韦集村养殖螃蟹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韦永介绍,2014年以前,洪泽湖大闸蟹还没有形成现在的品牌知名度,也有少数几户村民尝试养殖过螃蟹,但限于当时物流运输、养殖技术、品牌价值等因素,没有形成气候。

对韦集村而言,这一次是大手笔投资。江苏天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考察过后,拿出3000万元用于稻蟹综合混养项目建设,通过“公司+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模式,发展订单化生产,积极探索“一水两养、一田两用、种养结合、稻蟹双收”的综合种养路子。

短短4年间,“稻蟹混养”项目发展势头稳定,年产值8000余万元,可为韦集村农户带来土地流转收入300多万元。朱向群家土地流转出去后一年能拿到8000元,他在这里养蟹种稻的务工收入还有4万多元。“上班就管饭,晚上还给工友们供酒。”他对当下的生活很知足。

投资商来自螃蟹产业兴旺的江苏兴化,洪泽也已连续举办了17届洪泽湖大闸蟹节,强强联合结出硕果。“乘‘洪泽湖大闸蟹’的品牌东风,我们打造了‘周记天品’大闸蟹品牌,通过‘网上+线下’的销售模式,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韦永说,产业做出了规模效应,一波年轻创业者加入进来,一批家庭农场借势兴起,带动了周边就业农民200余人,拉动区域群众增收400万元以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韦集村新近入围第12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公示名单。洪泽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飞表示,这说明发展特色产业走“稻蟹混养”的路子选对了。“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发展模式,以强村富民的实际成效彰显农村天地大有可为。”

(责编:杨维琼、耿志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