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江苏溧阳: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一湖清水
《人民日报》 2022年12月31日 第 8 版版面截图
原标题:
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焦点)
编者按: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党全社会踔厉奋发、攻坚克难,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最近,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揭晓,共40个集体被授予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称号、60名个人被授予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称号。本版讲述两个先进集体和两位先进个人的故事,展现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突出事迹和经验做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让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模范为榜样,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镇政府——
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一湖清水
本报记者 王伟健
茂密的生态林中枝叶婆娑、松涛阵阵,波光粼粼的水池里野鸭游弋、绿影浮动……距离江苏溧阳天目湖西岸仅数里之遥的生态农业茶叶基地,成了热门“打卡地”。
茶园不仅风光秀美,还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羊群在茶树间穿梭,鱼虾在稻田里嬉戏,动物粪便、水稻秸秆就地变身为有机肥……“在美丽的天目湖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每个人都努力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茶叶基地负责人嵇卫星说。
四面群山枕水、湖中岛屿散落的天目湖,是80万溧阳人民的“大水缸”。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沿岸的工业早已退出,但随着湖区周边农林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湖区水质一度存在恶化的风险。
“河湖治理,问题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源头治理,才能构建起绿色屏障。”天目湖镇水源办副主任芮瑜说。
为了破解“虾塘围湖”难题,2020年以来,天目湖镇对主要入湖河流沿岸的青虾养殖塘实施有序退养。同时,原有虾塘进行改造,水池中种上了芦苇、藻类等水生植物,建起了“生态安全缓冲区”。
“农业污水流经一级级的水池,得到沉淀、消纳、降解和净化,最终排出时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标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缓冲区的设计者之一李恒鹏说。
在整个天目湖镇,已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3.3万多亩,包括湖口、库塘、河流和沼泽湿地等多种类型。2020年至2022年,缓冲区每年拦截净化总氮108吨、总磷4.9吨。
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一湖清水,当地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立法保护饮用水源地,设立水源地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农村点源污染控制等8大生态治理工程。如今,天目湖核心区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达标率100%,每年为溧阳人民提供近7000万吨优质饮用水。天目湖镇镇政府获得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下一步,溧阳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握好绿色发展‘接力棒’,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一湖清水更好地造福于民。”溧阳市委书记叶明华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
引导青少年关注和参与降碳减污
本报记者 刘温馨
“如何低碳出行?”“如何减少浪费?”……在江苏省镇江中学报告厅,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正在讲解“‘双碳’目标与低碳生活”,近10万名中学生线上收看讲座。这样的科普宣传活动,陈迎一年要参加几十次,“希望让更多人理解‘双碳’目标的内涵,理解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的战略意义,自觉做绿色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通俗易懂的科普,来源于深厚的专业积淀。自1997年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以来,陈迎便致力于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工作,她入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和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参与撰写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等科研报告,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见证和记录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言献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陈迎说。
陈迎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国家政策需求、社会公众关切紧密结合。“哪里有碳足迹计算器?”“青年人对实现‘双碳’目标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翻开陈迎等主编的学术科普读物《碳达峰、碳中和100问》,有关知识以问答形式呈现给读者,释疑解惑。近年来,陈迎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双碳”目标创新工程研究课题首席研究员,主编一系列相关图书,受到读者欢迎和好评。
引导青少年关注和参与降碳减污,是陈迎工作的一个重点。2022年春节前后,她带领团队,花了30天时间编著《写给青少年的“双碳”故事》,还配了插图。陈迎说:“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面向他们做科普,再苦也值得。”
周围的人都说,陈迎是个“较真儿”的人。“陈迎兢兢业业做科研、搞科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国家尽责’‘对公众负责’的工作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室党支部书记、主任王谋说。
陈迎荣获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称号。“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是在一个团队中和大家一起奋斗。”她表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部署,这让陈迎倍感振奋。她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将继续努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生态环境局——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本报记者 翟钦奇
巍巍阴山在北,滔滔黄河在南。冬日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天朗气清。
位于市区西南郊的西部陆港,一辆载着煤炭的电动货车缓缓驶入,传统煤炭运输常有的噪声、扬尘与尾气污染,在这里难觅踪影。场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个“散改集+新能源”绿色煤炭物流项目,每月有10万吨煤炭通过数百辆电动卡车实现绿色运输。
作为传统老工业城市,包头市近年来着力由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结构偏煤、生产方式粗放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变。最近,包头市生态环境局获评为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
稀土产业是包头的“名片”,也是污染防治的重点。位于黄河北岸的内蒙古包钢和发稀土有限公司厂房内,稀土加工产生的废水被转化为高纯度农用化肥,剩余的水再次进入生产环节,实现了全流程废水“零排放”。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生态环境局组织稀土企业进行经验交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我们支持,帮助完成零排技术升级改造。”
“包头的稀土企业全部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没有一滴废水流入黄河。”包头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副科长余鼎介绍。
包头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昆都仑大队大队长张雪梅说:“现在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有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做到既懂政策,又懂技术。”包头市开发了工业固体废物物联网监控系统,固体废物监管实现全流程信息化和可视化。截至目前,系统接入企业215家,今年全年累计安全转移工业固废1242万吨。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4年的187天,增长到2021年的303天;6项主要大气污染物指标全部达标,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名列第一;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2019年的50%增长到2021年的87.5%……包头交出一份重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优异答卷。
“我干了几十年环保工作,最欣慰的就是包头现在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包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进忠感慨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包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玉明说:“下一步,我们将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让绿色成为美丽包头最鲜明、最厚重的底色,让百姓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生态福利。”
宝武集团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康明——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本报记者 季觉苏
瘦高的身形,戴着眼镜,笑容可掬,宝武集团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康明,自带一种技术专家的气质。工作中他是多面手,除了“玩转”各种精密仪器和化学试剂,在机器轰鸣的建材工厂、钢厂高炉旁,也常有他辛勤工作的身影。
1999年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康明作为宝钢集团重点培养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承担起国内第一家可大规模生产矿渣微粉的生产线的科研任务。那几年,他一头扎进实验室,一遍遍地做实验,寻找最适应中国本土原料的矿渣粉磨工艺,探索矿渣粉在中国的技术应用。
新产品推出后,行业是否接受是另一道难题。“刚开始,上海的混凝土行业有些抵触这种回收利用的产品,担心有质量风险。”于是,针对行业应用提出的问题,康明与团队逐一攻克,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康明与团队研发的矿渣粉、超细粉、各类矿粉基掺合料逐步得到推广,在浦东磁悬浮列车、上海科技馆主体大楼等众多大项目中示范应用。
2021年,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钢铁、建材行业成为重点覆盖行业。生产每吨水泥熟料的碳排放量超过800千克,而生产每吨钢渣粉的碳排放量仅43.9千克。在宝武集团,钢渣利用率达到99.99%,减碳有了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在政策推动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下游客户纷纷找上门来。在对接会上,许多企业主动提出诉求,寻求合作。在康明和同事们的长期努力下,宝武集团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矿粉行业的龙头企业,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企业在技术上共同进步。全国矿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产量2000年不足百万吨,目前已超2亿吨。
康明用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获得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称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康明表示,新征程上,将继续与奋斗在冶金固废综合利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和产业从业者一同努力,助力“无废城市”建设,用新技术、新成果为人们带来高品质美好生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