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社会

人民日报|江苏:守一湖好水 护万顷碧波

本报记者 王伟健
2023年03月21日08:2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人民日报》 2023年03月21日 第 15 版版面截图

《人民日报》 2023年03月21日 第 15 版版面截图

原标题:

治理太湖蓝藻、修复生态岸线、促进产业升级,江苏——

守一湖好水 护万顷碧波(两会后探落实·关注生态环境治理①)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审议中关心太湖治理,“太湖好一点了吗?”“没有蓝藻了吧?”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生态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本版今起推出“两会后探落实·关注生态环境治理”系列报道,展现各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探索和成效。

——编 者

春日漫步太湖边,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水草深处,鱼儿三五成群,穿梭游弋;芦苇荡里,不时有白鹭蹁跹而起,追逐打闹。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曲江南小调唱出了太湖波光粼粼、风光旖旎的柔美风情。然而,在这片广袤的湖水里,有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原核生物——蓝藻,它曾一度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黯然失色。

2007年,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入,水质出现富营养化问题,太湖暴发“蓝藻危机”。此后,江苏省级财政累计投入治理太湖专项资金320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投资近3000亿元,共实施7000多个重点工程。经各方共同努力多年整治,江苏省太湖流域水质藻情持续改善,生态持续恢复。如今的太湖重现碧波万顷。“我们有信心实现将太湖打造为‘世界级生态湖区’的愿景。”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说。

常抓长治太湖蓝藻,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太湖水污染防治处处长罗清吉脑海里至今还记得16年前那层难闻的“绿油漆”。2007年,太湖水污染达到了峰值,无锡太湖蓝藻突然暴发,数百万群众遭遇饮水危机。专家经过现场勘察、水文分析发现,原来是一个面积达3平方公里的蓝藻污水团侵入了水源地取水口。

小小蓝藻,产生了如此大的破坏力。痛定思痛,江苏开启了一场持续10余年的太湖蓝藻“围剿战”。

历经10余年的常抓长治,太湖水质明显改善。2022年上半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15年以来首次达到Ⅲ类标准,各项水质指标均创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2022年,即使太湖流域遭遇罕见高温少雨极端天气,太湖蓝藻依然得到很好控制,太湖8个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自来水出厂水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

2022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印发了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首次对太湖治理提出了“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长三角区域水安全保障重要载体、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等3个重要的功能定位,并将太湖治理目标从“两个确保”提高为“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和水资源配置能力”。这对流域水环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实现国家对太湖治理的新定位、新要求,应对太湖治理的新挑战、新形势,江苏按照“控源减污、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系统治理思路,在强化流域联保共治,充分发挥太湖生态支撑作用,树立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上下功夫。

江苏还打造了一套“水陆空天”立体监测预警体系:在高空,有卫星遥感监测;在低空,有无人机巡飞;在湖面上,有无人船巡逻。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太湖流域建成41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对五大湖区、15条主要入湖河流、124个重点断面、跨界重要河流断面的监测。

蓝藻打捞出来后,如何无害化处理也是一个大问题。日前,无锡公布了一种新型蓝藻治理微生物合成技术,利用复合微生物菌群将蓝藻降解为水蒸气等无害气体,24小时降解率达95%以上,降解的残余物还可作为生物有机肥或基质。在苏州,打捞上来的藻水经特殊工艺处理,实现藻、水分离后变成了可以作为绿肥使用的藻泥;在常州市武进区,蓝藻资源化利用率达100%,实现了变废为宝……近年来,江苏基本实现“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太湖蓝藻打捞处置长效工作机制。

生态修复,让岸线回归自然状态

保护太湖,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2019年,东太湖4.5万亩网围养殖全部拆除,恢复自由水面;2020年,太湖全面禁捕退捕,东太湖实现退养还湖、退渔还湖……一系列修复和治理项目同步开展。

走在苏州太湖生态岛北端的一段沿湖公路上,几台水挖机正在离岸数百米的湖面上作业。不远处,被木桩围起来的几座“人工湿地”已经露出了水面。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在太湖生态岛岸线上,绝大部分太湖岸线处在“未设防”状态。2021年,随着环太湖环岛湿地带建设全面启动,一处处人工生态湿地从太湖生态岛的岸线“冒出来”。通过人工湿地自然净化,在减氮降磷、吸收蓝藻、涵养水体等方面不断发挥重要作用。“以前,一天到晚都是渔船发动机的轰鸣声,现在打开家门,听到的全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还有阵阵欢快的鸟鸣声。”家住太湖生态岛的柯女士说。

走在无锡贡湖湾步道上,挺拔的落羽杉春叶翠绿。“十几年前可没有这般美景。”无锡湿地生态科普馆馆长陆亚琪说,这里曾是蓝藻泛滥的“重灾区”,密集分布着165个鱼塘、4个蓝藻堆放点和3个污染企业。2020年,无锡启动实施贡湖湾应急生态清淤工程,投入1.1亿元对贡湖湾近岸300米水域进行应急清淤,通过综合治理,如今的贡湖湾已成为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保育基地,其中水生植物达50种以上,覆盖率超过50%,生物多样性提高60%以上。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在太湖流域,江苏实施轮作休耕43.5万亩,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13个、绿岛项目32个,流域共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及湿地保护小区150多处。

控源截污,产业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

过去,太湖水质恶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流域内超出环境容量的工农业生产活动。水中的污染要管,岸上的“病根”也要斩。“砸笼换绿”做减法,是近年来太湖江苏流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下定的决心。

无锡在2007年至2016年底的10年间,共关停企业3070家,搬迁入园企业5480家,否决和劝退不符合环境要求的拟建项目2000多个;苏州在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内,关停、淘汰低效产能企业7344家,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5.35万家……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为绿色发展带来契机。

一方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江苏在沿湖地区精准布局控源截污。近年来,太湖流域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76座,日处理能力831万吨,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持续提高。到2025年底,将力争实现城市污水100%集中收集处理,大幅提升污染物削减率。

水质好不好,鸟儿说了算。随着太湖水质的改善,飞抵的鸟类不断增多,仅无锡大溪港湿地就记录到150种鸟类,占江苏鸟类总数的33.6%。生态好了,太湖的生物多样性也日益丰富:在常州,有“环境检测师”之称的地衣又活跃起来;在无锡宜兴,“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藏身于竹海镜湖;在苏州太湖生态岛,有着3亿年历史的植物“活化石”松叶蕨现身……

铁腕整治之下,太湖越来越亮丽。2022年10月底,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21—2035年)》,围绕“控源减污,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的主线,明确了下阶段太湖治理的重点任务和工程。

“到2025年,太湖水质总体稳定保持在Ⅳ类及以上,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和蓝藻水华暴发强度得到基本控制,力争在‘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上实现突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相关负责人说。

(责编:周梦娇、唐璐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