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第
4
期
往期回顧
分享到:
0
無錫新區:海聚天下英才 叫板美國硅谷
華祥名
圖為無錫新區內傳感網創新園
核心提示
3000多年前,泰伯千裡迢迢來到這裡,開始了一段永載史冊的創業史:無錫新區成為北方農耕文化在江南的發源地。
20年前,國務院賦於這片熱土“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稱謂:無錫新區成為中國“走科技化發展道路”的出發地與實驗場。
今天,無錫新區不辱使命地成為新覺醒和新觀念的發射平台,聚焦了世界的目光,向世人交出了一份壯麗的答卷:
地區生產總值已跨越千億台階,常住人口人均GDP超過2.5萬美元,已經達到中上等世界發達國家標准﹔微電子產業產值180.7億元,佔全國20%份額,規模全國第一,技術世界領先全國第一個物聯網在這裡誕生,實現業務收入247.3億元,同比增長35.7%,被工信部評價為“全國物聯網行業技術創新、標准制定、示范應用的‘最高地’”﹔光伏新能源大規模集成電路產能和制造技術為全國開發區第一、世界同行業領先水平。
人們不禁要問:5.45平方公裡的創業之地為何在短短的20年裡,創造出了諸多的中國“第一”和“全球領先”?
面向世界的命運抉擇
創新之舟是這樣起航的。
2010年,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新區)一班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面對全球性競爭,新區如何走創新之路?如何打破西方“經濟停滯魔咒”?產業經濟如何轉型?迎接新一輪的挑戰究竟靠什麼? 不被成績所累,不被視野所限,不被定式所困,新區很快就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又切合新區發展的路子。
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闡述新區的發展時,提出了這樣的戰略部署:希望高新區立足新的起點,緊緊抓住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的機遇,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提升國際化、集約化、特色化發展水平,進一步開創園區科學發展新局面,當好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先行軍。
如何將這一執政理念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這正是無錫市委常委、新區工委書記許剛一遍又一遍思考的命題。這位1967年4月生人,從無錫市南長區副書記、區長、無錫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局長、無錫市委常委、秘書長再到無錫新區(無錫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從基層干起,有過出國留學經歷和創新精神的新區“當家人”所思所想自然是新區的“先試先行”:以世界眼光,全球視野來定位,以美國硅谷為標杆,才能實現更高更遠的目標,努力使新區成為全國創新發展的新平台,改革發展的排頭兵,實現“打造東方硅谷,建設科技新城”的發展戰略。
這無疑是新的一輪沖刺。新區通過多年的努力,開始了在產業轉型升級中努力實行了五個轉變:從工廠林立轉向公司林立,從科技創新轉向科技創業,從創新企業轉向創新集群,從制造人群轉向智造人群,從文化資源轉向文化產業。因此,積極的探索終於邁出了一條符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際、具有全球視野的新區發展道路。 這是中國戰略化進程的新飛躍,這是中國新一輪財富增長的新載體,這是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舉措。
德國學者康拉德·賽茨在他的新著《中國——一個世界強國的復興》中文版前言中預言:“中國由此之后走上了其重登世界經濟之巔的道路,一條持續奔向前方之路。”
中國“吳文化”的發源地,無錫高科技創新區,正承載著世界驚奇與贊嘆的目光,以力拔千鈞之勢在“吳越古都”書寫新的華章……
科技創新引領世界
地球沒有一刻停止過它創新的運作模式。
一張小小的芯片,在美國的硅谷會有上千位高端研發人員,上千億研發資金投入,研發周期長達十多年。小小芯片也一直被美國英特爾、高通、英偉達等公司所壟斷,然而這種格局在無錫新區悄悄地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用兩個不同鏡頭拍黑暗中的人物,一個很清楚,一個很模糊,前者代表的是世界最領先的技術,后者是現在市場上最領先的產品。
在無錫高新技術產業研究樓內,海歸人才楊曉東向記者展現了他剛剛研究出來的這項世界最領先的技術成果——拍得清楚與模糊的鏡頭之別,原來只是指甲面大小的芯片不同。
楊曉東領導的無錫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已在美國成立了分公司。“依托於母公司的芯片設計與資源整合能力,無錫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美國子公司將繼續以傳感器網絡芯片領域及其他技術領域內芯片的研發、設計及銷售為主導,致力物聯網相關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拓展在美的業務渠道。”楊曉東說。
隨行的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副書記李建秋告訴記者,中星微電子是中國本土芯片設計領域的領軍企業,目前擁有世界領先技術的水平,開辟了海外市場,給中國物聯網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引領國內科技企業向高科技的最前沿邁進。
透過玻璃,記者看到的是一張張代表世界領先技術的小小芯片。也是這小小的芯片中的核心技術,引來全球、包括美國硅谷研究團隊驚羨的目光:無論世界如何發生變化,智慧中國都將在東方地平線上和平崛起。
談到物聯網,感知集團創始人、總裁劉海濤滔滔不絕。這位國家973物聯網首席科學家,提出了世界首個物聯網的完備理論體系——“感知社會論”,攻克了物聯網產業化的世界性難題——“共性平台+應用子集的體系架構,破解了規模產業化的瓶頸問題,並且主導國際標准組織(ISO)物聯網標准化以及國家物聯網標准化的制定。 “目前,在感知集團的推動下,傳感網國際標准化工作組已成立,使我國成為國際傳感網標准化的四大主導國(中、美、韓、德)之一,為我國從信息大國走向信息強國奠定了基礎。部分產品已經銷售到了美國、加拿大、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比如智能交通物聯網產品已經布設在美國舊金山的街道上,“感知中國”平台也逐漸開始在國外得到應用。”劉海濤的語言中無不透露出中國人應有的自信。
“建設‘東方硅谷’,就是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尤其是在重大的產業變革關頭,能夠先人一步,搶佔先機和制高點。10多年前,我們抓住了芯片從制造到研發的轉移這個機遇和發展的道路,今后還要堅持以創新文化為靈魂、高高擎起創新創業精神為新區建設‘東方硅谷’的根本動力。”許剛如是說。 新區主政者的智慧與膽識,使這一張張小小的芯片剛一出世,就躍上了世界的先進水平。
全國第一個物聯網書屋、第一個物聯網醫療社區、第一個物聯網菜市場…… 這裡還有一組令人為之振奮的數據:20年來,新區培育了1個千億級的主導產業——裝備制造業,2個全國領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光伏產業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微電子制造規模和技術水平全國第一,技術領先全球,微電子產業2013年上半年實現產值180.7億元,佔全國近20%,晶圓業產能全國第一,技術全球領先﹔光伏新能源產業的太陽能電池轉換率為世界同行業領先水平,光伏產業技術水平全國第一﹔目前已累計獲得了28個國家級品牌或基地稱號,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國家創新型園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加速推進和不斷發展……
在這裡記者感觸最深的是,處處是驚奇,天天創奇跡!
引進人才 “叫板”美國硅谷
自有了人類,東西方的智慧較量從沒有停止過。
拿許剛的話說,新區能參與全球的較量,其中主要一條是實施了人才戰略,“讓外來投資者、科技創業者、一切勞動者都能感到新區的環境像花園一樣、氛圍像校園一樣、生活像家園一樣、創業像樂園一樣。”
曾在美國硅谷從事研究工作的陳海雷,在那兒的名氣也不小。一個偶然的機會,當他得知無錫市政府到美國硅谷舉行“海外科技創業領軍人才‘530’計劃推介會的信息時,即感興奮不已。
那天,陳海雷早早來到推介會現場,了解無錫創業扶持政策,與新區的政府領導反復溝通、交流……無錫的創新創業環境、特殊扶持政策、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完整的配套產業鏈,尤其是無錫政府“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硅谷核心價值觀等等,深深地吸引了陳海雷。 “中國一定要有自家的芯片!”懷著這樣的信念,陳海雷選擇了家國——“無錫新區”。 而且,在陳海雷的鼓動和說服下,2008年8月,他和吳薇等4人組成的創業團隊,終於“回家”了。在新區國家軟件園,創辦了無錫矽鼎科技有限公司,開始圓他們的“創業夢”。
起步階段,陳海雷從強化企業科研著手,千方百計從美國、德國等引進高級工程師、科學家和科研精英,組建以中、美為核心的全球一體化研發團隊。而在無錫總部研發基地,陳海雷快速設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經過近3年的不懈努力,矽鼎終於“開花結果”。2011年,矽鼎在研發與市場上突破了國外“大象”二道“封鎖線”,推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支付銷售產品——“矽鼎平板POS”支付終端,並在國內外迅速申報了專利商標
陳海雷和他的團隊在加速推進市場的應用上,首選海外市場作為突破口,成功打開了美國知名餐飲連鎖,美國、西班牙等電信市場。緊接著,又積極穩步拓展國內市場。很快就與中國銀聯進行全面合作,推出了符合中國銀聯標准的雲支付終端。
以陳海雷為先例,新區還引進了諾貝爾獎得主邁倫·斯科爾斯博士和海歸團隊——創科集團物聯網項目落戶新區。新區近年先后累計引進和集聚各類人才18萬人,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的人才創業提供150萬元啟動資金、300萬元以上創投資金,3年免費使用300平方米辦公場地、100平方米以上公寓的優惠政策。目前,高新區內已吸引“千人計劃”人才40名左右,“千人計劃”人才領軍企業約25家,覆蓋電子信息、新能源、軟件、生命科技等多個產業。
國際化的人才推進產業國際化邁出步伐,一批高新企業開始邁出國門,“叫板”世界:“中興智能交通”開拓了東南亞和非洲地區的市場,目前正在參與俄羅斯、哥倫比亞等國家的城市智能交通項目﹔矽鼎研制的“MID終端產品”,實現量產並銷往海內外,用於美國加州交通物聯及環保檢測系統﹔萬鵬智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與日本MIYOSHI公司展開業務合作,首批產品越洋赴日。
國際化的人才,走的是建設國際化科技新城的路子,既不是“歐盟路”,也不是“美國路”,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之路——中國幾代人的強夢之路!
來源: 人民網江蘇視窗 編輯:胡偉
首頁
1
尾頁
欄目
介紹
《創新突圍》為人民網江蘇視窗推出的獨家品牌欄目。通過公司採訪,市場調研,數據解讀,總裁訪談,我們致力為您打開的是創新的黑匣子:闡述創新的新理念、新觀點、新方法,共同探尋創新之道、創新之則,創新之源。本土實踐,全球智慧,你將在這裡看到、聽到,一個個知名企業是如何通過"創新"實現"突圍"。
欄目策劃
華祥名
撰稿
楊勝利 胡偉
攝影
楊勝利
開篇之語
創新中國路在何方
2013-11-15
閱讀
排行
外交部長助理張昆生被調查 曾在牛背上自…
鄧小平75歲登黃山偶遇“練霓裳” 與神…
海南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
解放軍多位將領崗位調整 海軍至少五將領…
王思聰生日"成堆"手機電腦送來賓 嘉賓…
南通女孩上海踩踏事故中遇難 原定元旦陪…
上海外灘陳毅廣場踩踏事件36位遇難者名…
別人的年終獎:21歲美女老板獎員工4輛…
鄧小平百萬裁軍決策內幕:一批軍級首長就…
少女遭五旬保安性侵3年 處女膜破裂患上…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